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下,不断丰富起来。从传媒属性看,新闻传媒从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向“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双轨制转变,并向传媒产业集团发展。1979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刊登和播放外国商品广告的通知》,中央电视台组建了广告部,第一家广告公司也在上海成立,并于同年3月15日在《文汇报》刊出了第一个外国品牌的广告:瑞士雷达表。同一天,雷达表还在上海电视台播出了第一个电视广告。与此同时,以《人民日报》为首的7家在京主要报社,开始试行双轨制。
从文化体制的角度讲,文化生活主要是恢复到“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体制上去。这一举措,在当时极大地激发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新的文化艺术精品,文化市场也开始逐步复苏。例如,1979年,上海市创作出了中国第一部电视报导剧《永不凋谢的红花——张志新》。同年,广州东方宾馆开设了国内第一家音乐茶座。随即,营业性舞厅等经营性文化活动场所在各大城市得到恢复,并且逐步扩展到二线与三线城市。我国开始出现具有现代意义和形态的文化市场。
中国出版业的改革,始于1979年12月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出版业的改革,首先在图书发行体制上取得突破,1980年8月,国家出版局发布了《关于出版社和新华书店业务关系的若干原则规定》(试行草案),出版社开始拥有自办发行的权力。图书出版发行的复苏,重要标志事件是1980年10月7—21日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的第一届全国书市,这是由新华书店总店、北京市新华书店主办的一次行业盛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年间规模最大的一次。当时,全国108家出版社提供13000多种图书参加展销,书市期间共接待读者76万人次,发行图书400多万册,价值570多万元。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流行文化、通俗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内地,影响着内地人们的文化生活,引发国内相关产业的创立。尤其是港台音乐和文化,对内地的影响很大,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流行音乐成为一种时尚标志。内地音像业、最早的一批流行歌手开始出现,演艺业和卡带复制业迅速发展。比如,国外盒式录音带和录音机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涌入中国,由于这一新兴录音设备和制品使用方便,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本土的录音制品出版社陆续建立起来。与此同时,海外录像机和录像带大量传入中国,相关的本土企业蓬勃发展。在全国城市中,上海市和广州市在1983年率先进行录像产品的生产和经营,音像业自此在中国城市中迅速发展起来。(www.daowen.com)
文化市场20世纪70年代末的兴起,成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一种独特社会现象。在这个时期,文化演出公司逐步建立,国际性的广播电视节目日益丰富,广告业、书画业等领域开始复苏。其中最为壮观和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电影的井喷,达到了人均每年看电影20场的惊人纪录。当时国发〔1979〕198号文件及其实施细则创造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城乡大普及的繁荣,1979年全国看电影的人次是293亿。一部开禁的老影片《刘三姐》,轰动一时,买票的人排成了长队。1981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戏曲电影《白蛇传》,发行500多个拷贝,创单片发行的最高纪录,总观众达到7亿人。第四代导演,从这一年开始崭露头角,风靡五年。电影学院1978级的第五代导演,也在1984年成功接棒。“主旋律”和“多样化”可谓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发展乃至中国文化市场发展的总体特征。
1979年外汇管理局成立。霍英东提出要在广州盖一家五星级宾馆——白天鹅宾馆。法国人皮尔·卡单1979年3月来到中国,他是第一位来到这里的国际级服装大师,一场服装表演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1979年5月,全聚德和平门店开张,中国的旅游业开始复苏。北京玉器厂从1958年建厂起,就一直承担着为国家换取外汇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之后,作为中国工艺品的代表,更是成为海外游客的重点光顾对象。北京玉器厂的辉煌一直延续到1992年的邓小平南方谈话,其中最辉煌的贡献是“86工程”的完成。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总重量达803.6千克的四块大型翡翠原料移交原轻工业部。受托加工的北京玉器厂,抽调了包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树森、王仲元、高祥、蔚长海、张志平、郭石林等在内的41位技艺人员,从1985年6月开始施工,至年底完工,1986年正式面世的“岱岳奇观”“群芳揽胜”“四海腾欢”“含香聚瑞”,古今中外前所未有,堪称国家珍宝。
这个时期的文化性经济活动,大多是自发的市场行为。例如1982年东北疯狂的“君子兰热”,莫名其妙中,长春的君子兰居然可以叫价15万元,政府不得不明文叫停。同年,江浙一带的五针松的疯魔也丝毫不逊色。陈春先是在1978年和陈景润一起被聘入中科院的教授级研究员,三次访美让他憧憬建立中国人自己的硅谷。经过四处奔波,1980年他在北京科协的支持下,在中关村的一个仓库中建立了第一个民营科技实体。在陈春先的带动下,中关村三年后发展成为“电子一条街”。中国企业活力的自觉释放,更多发生在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去南方考察之后,“下海”成为一股潮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