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群体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对个体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举止都会产生深刻影响,它与正式群体既可能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也可能互相干扰、互相矛盾。
1)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当非正式群体组织结构与正式群体相一致,非正式群体的目标和利益与组织目标和利益不发生冲突时,非正式群体能成为正式群体的辅助力量,对组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①加强群体的信息沟通。正式群体内的信息沟通渠道是有限的。而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可以使成员频繁接触,及时沟通信息,在客观上起着完善组织内部信息沟通网络的作用,使信息得以迅速传播。
②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保持成员的心理健康。人都有交往和友谊等需要,但正式群体难以充分满足成员的这种需要。而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间相互关心爱护、交流情感,获得思想和情绪的一致,充分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营造群体内的和谐气氛,减少冲突,从而保持成员的心理健康。
③增强群体内聚力。非正式群体能补充正式群体满足成员心理需要等方面出现的不足,使成员保持安定的情绪。这样就有助于群体内形成安定团结的心理气氛,从而增强群体内聚力。
④协助正式群体实现组织目标。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决定了它对其成员有一种内在的号召力。这种内在号召力是自然形成的,它对成员的影响要比组织的命令和动员的作用大得多,它可以使成员协调一致,精诚合作,解决正式群体无法解决的困难,协助正式群体实现组织目标。
⑤制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非正式群体内的成员因利益一致、情感密切而频繁交往,这样就形成了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便于对成员进行宣传鼓动,营造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的舆论环境。(www.daowen.com)
⑥及时解决成员的困难,提高群体士气。非正式群体良好的成员间关系不仅能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更有可能在互相接触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全面了解成员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成员所遇到的困难和不足,并能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因而有助于减少正式群体目标任务完成过程中的不利甚至干扰因素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群体士气。
2)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当非正式群体的组织结构与正式群体不一致或非正式群体的目标、利益与正式群体组织目标、利益发生冲突时,非正式群体将会成为正式群体的负能量,阻碍正式群体的正常运行,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①产生抵触情绪,形成对立面。当非正式群体中的某些成员(特别是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成员)因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或与正式群体目标相背离时,由于心理调节不当、沟通低效等原因而容易产生心理矛盾、紧张和冲突,个体表现出不满甚至对抗的情绪,这种消极情绪又会很快感染其他成员,并引起其他成员的同情、默认或支持,从而导致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对立行为。
②影响工作效率。存在于正式群体中的非正式群体成员除了参与正式群体的各类活动以外,还要在业余时间频繁地参与非正式群体的各类活动,因而其成员常常在工作中精力不足、思想不集中等;存在于正式群体中的非正式群体成员间以情感为联系纽带,在工作中的相互交往容易以非正式群体规范代替正式群体规范,一旦两种规范产生冲突时,对非正式群体规范的遵从和对正式群体规范的忽视必将影响正式群体行为绩效。
③传播谣言。非正式群体的信息沟通具有以情感为基础、灵活、迅速及携带感情色彩等特点。正式群体信息传递过程中,所属非正式群体结合个人对信息内容的情感倾向以及服务于个人、非正式群体目标的实现等情况,容易夹杂个人臆想成分,甚至夸张、歪曲或隐瞒信息内容的某些特性,成为传播小道消息乃至谣言的场所,从而破坏正式群体信息有效沟通、影响正式群体协调的稳定关系,阻碍正式群体对目标的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