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人际关系的平衡与改变

人际关系的平衡与改变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人际关系的平衡,是指由知觉结果产生的态度所构成的人际关系的和谐状态。人际关系是否和谐以及关系是否平衡直接影响人际间彼此沟通、交往的有效性。图4.8平衡理论图解从图4.8中可看出,当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呈现平衡状态;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呈现不平衡状态。因此,A—B—0图式呈不平衡状态。此外,平衡理论忽视了态度改变的内在过程。

人际关系的平衡与改变

所谓人际关系的平衡,是指由知觉结果产生的态度所构成的人际关系的和谐状态。人际关系是否和谐以及关系是否平衡直接影响人际间彼此沟通、交往的有效性。涉及态度及其改变的理论很多,主要有认知失调理论、平衡理论、态度变化过程理论以及功能理论等。下面介绍认知失调理论和平衡理论。

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1957年,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认知失调理论。这种理论是以认知因素作为基本单位。认知因素是相对于个体的整个认知结构而言,有关的环境、个人的知识、观念、意见及信念都是一个认知因素。两个认知因素间的关系可分为协调、不协调及不相关三种。

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因素之间的矛盾和失调会造成心理上的不愉快和紧张,人们就会产生一种内驱力,驱使自己采取某种行为以减轻或消除这种不协调。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强度越大,人们想要减弱或消除不协调的动机越强烈。当认知结构内各要素之间是协调的,人们就想去保持这种关系。

费斯廷格认为,减轻或消除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心理,可根据具体情况,选取下列方法:

①改变认知因素中不协调的双方中任何一种认知因素,双方趋于协调。例如有的人可以决定“自己今后一定执行减肥计划”;也可以放任身体的自然变化,因为她认为人的美丽不是由外表所决定的。用这种方法能协调认知因素矛盾。

②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缓和双方的矛盾。例如犯罪分子躲避法律惩罚的侥幸心理中的“也许警察不能发现我的罪责”;业务部门向财务部门解释公司业务费用超出预算太多但目标市场占有率却得到很大提高等。这是一种用新的认知因素来解除或减轻原有的认知因素之间的紧张关系。

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理论,实际上是解决如何使认知矛盾达到统一,从而缓和紧张或对立因素,使人们心情舒畅。(www.daowen.com)

2)平衡理论

1958年,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了态度转变的平衡理论。他认为,认知对象包括世界上各种人、事物、概念等,有的各自分离,有的互相联结,组合一个整体而被感知。海德尔把构成一体的两个对象的关系称为单元关系。这种关系是由它们之间的类似、接近、相属而形成的。人对每种认知对象都有喜恶、赞成、反对的情感与评价,海德尔把它称为感情关系。

海德认为个体对单元中的两个对象的态度一般属于同一方向或是一致的。如我们对某群体评价很高,对该群体成员也会产生一定好感;对某人没有好感,对他的行为也可能不感兴趣或者反对。人们认知系统中存在着使某些情感或评价趋于一致的心理压力,因此在同一整体内相互联系的对象之间,可能发生态度同化现象。当个体对单元的认知和单元内两个对象的感情关系相协调时,其认知系统便呈现平衡;反之,当个体对单元的认知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感情关系相矛盾时,其认知系统便出现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会引起个体心理紧张、产生不满情绪。海德尔从这个观点出发,提出“平衡理论”,他用A—B—0图解形式来说明这个理论。图中A和B各代表一个人,0是介于A和B之间的事物或态度对象,A为认知主体。海德尔认为,根据A、B、0三者之间的感情关系(喜欢—不喜欢、赞同—不赞同),可以推出8种模式:4种平衡模式,4种不平衡模式。如图4.8所示。

图4.8 平衡理论图解

从图4.8中可看出,当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呈现平衡状态;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呈现不平衡状态。例如,A为某职员,0为产品设计方案,B为A尊敬的主管经理。在讨论产品设计方案时,A赞成方案0,而B表示反对。因此,A—B—0图式呈不平衡状态。这样A将产生某种心理压力,会尽可能地改变情感关系,或认为0可能行不通,或者对B不再那么尊重,于是A—B—0图式便恢复到一定的平衡状态。这就是运用所谓“最小努力原则”来预计不平衡所产生的效应。

平衡理论虽有一定的意义,但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是用复杂的态度改变问题过于简单化了。它只能指出A—B—0之间关系是肯定的或否定的,而不能指出其程度大小。此外,平衡理论忽视了态度改变的内在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