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群体合作的概念与条件

群体合作的概念与条件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合作的概念所谓合作是指群体或群体中的个体与其他群体或个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分工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完成目标的心理状态和过程行为。④若工作本身缺乏内在兴趣,群体成员的态度与情感又属于自我定向,则个人竞争的工作成绩优于群体合作的成绩。这是合作的前提条件。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因气质、性格、能力以及态度等不同,其合作的可能性也是不同的。

群体合作的概念与条件

合作是群体行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1)合作的概念

所谓合作是指群体或群体中的个体与其他群体或个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分工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完成目标的心理状态和过程行为。

在组织中,群体之间和群体中的个体之间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分工,有分工就必须有合作,合作是分工的必然结果,它能满足个体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需要,从而产生个体对群体的亲和力,产生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作成果,达成组织目标。

2)群体内的竞争与合作

合作与竞争看来似乎是对立的,一个是通力合作,互相关照;一个是彼此较量,我胜你败。在一个群体中,需要竞争,没有竞争,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接受信息的能力就不会被高度地调动起来,进而产生惰性,难以实现组织的目标。但只有竞争,没有合作,就会使工作处于无序状态,产生内耗,难以形成集体合力,影响事业的发展。

合作与竞争是对立统一的,两者都是实现目标不可缺少的手段。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两种手段所带来的工作成果是不同的。由于工作性质不同,有些工作可能适于竞争,有些工作可能适于合作;由于个体的人格特征不同,有些人倾向于竞争,有些人则容易合作。实验说明,只有合作才能达到目的,但并非所有的工作都是合作优于竞争。在一个群体中竞争与合作优劣大致有以下4种情况:

①若工作比较简单,而群体中成员都能独立完成全部工作程序,则竞争优于合作;

②若工作比较复杂,而群体成员中有些人不能独立完成全部工作,则合作优于竞争;

③若群体有明确的目标,成员的态度与情感多由群体定向,则群体合作的工作成绩优于个人竞争的成绩。

④若工作本身缺乏内在兴趣,群体成员的态度与情感又属于自我定向,则个人竞争的工作成绩优于群体合作的成绩。

3)合作的条件

(1)目标的共同性

个体或群体之间之所以要进行合作,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和目标,否则,无论如何是不会走到一起建立合作关系的。这是合作的前提条件。

(2)利益的互惠性

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是要从中获得一定的利益。在合作双方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任何一方都能从合作的事业中获得某些利益,满足各自的需要,就会为合作关系的建立提供根本动力。另外,当合作双方皆因自身条件的限制,如果不合作就不能获得更多的利益时,就会促成合作关系的建立。(www.daowen.com)

(3)行为的协调性

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获得各自所期望的利益,合作双方必须以整体利益为出发点,统筹兼顾,步调一致,不能各自为政,这样才能维系已建立起来的合作关系。

(4)分工的明确性

合作是以分工为基础的,没有分工或分工不明确就谈不上合作。

4)影响合作的心理因素

(1)个性特征

个性特征是影响合作的重要因素。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因气质、性格、能力以及态度等不同,其合作的可能性也是不同的。

就气质而言,多血质和黏液质的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易于产生合作行为;胆汁质与抑郁质的人吸引力较小,不易与人合作。

就能力而言,能力强的人往往会引起人们的钦佩与信任,愿意与之进行合作;不过,只有当双方的能力既有差别而又差别不太大的时候,合作的可能性才会增大。就性格而言,性格开朗、为人豁达、热情、合群的人易产生合作行为;而虚伪、孤僻、固执、狂妄的人不易产生合作行为。

就态度而言,态度相似表明双方可以采取联合行动来实现共同的或各自的目的,因而易于建立合作关系。

(2)从众行为

每个群体或群体中的成员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以及群体的压力都可以促使人们寻求合作,使自身的行为符合社会文化传统或群体规范。

(3)短期行为与自私心理

竞争与合作的可能性往往同时包含在同一活动中,究竟是进行竞争还是建立合作,由于人们并不总是按照理想的策略办事,即使合作是最好的策略,仍有很多人宁可竞争而不愿合作,追根溯源,不外乎是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或是自私贪婪,想要独享利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