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从社会学习的观点出发,在1977年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用以解释在特殊情景下动机产生的原因。他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自我效能:
①过去的成功经验(enactivemastery experience);
②替代榜样(vicariousmodeling);
③口头说服(verbal persuasion);
④唤醒(arousal)。
班杜拉指出,提高自我效能最重要的就是过去的成功经验。过去的成功经验是指获得的与工作或任务相关的经验。如果你过去在工作中表现得非常成功,那么你以后在做相同的工作时会更有信心表现出色。(www.daowen.com)
第二种资源是替代榜样。例如,如果我的朋友减肥成功,我就更加坚信自己也可以减肥成功。当你与所观察的人很相似时,替代榜样最为有效。观看游泳运动员可能不会增加自己在游泳方面的自信,但如果你观察的是一个与自己有相似问题的游泳者,就会更有说服力。
第三种资源是口头说服。他人的说服使你相信你具备成功的必要技能,因此就会变得更加自信。励志型演讲者就经常采用这一策略。
最后,班杜拉认为唤醒也可以提高自我效能。唤醒使得个体处于兴奋状态,驱使他们完成任务。他们变得兴奋,表现得更好。但是,如果任务需要更为细致的观察(如仔细认真地编辑一份手稿),唤醒有可能会破坏绩效。
班杜拉的理论中并没有包含智力因素和性格因素。众多研究表明,智力和性格(尤其是责任心和情绪稳定性)也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有些个体特质与自我效能是如此密切相关(高智商、高责任心和高情绪稳定性的人拥有高自我效能的可能性要大得多),以至于有研究者认为自我效能根本就不存在。这些研究者认为,自我效能仅仅是自信、聪明的人的一种“副产品”。虽然班杜拉对此结论强烈反对,但到底孰是孰非,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