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属于行为的指导和动力系统,对人的行为有很直接、很重要的影响。
①态度影响认知与判断。认知对态度的形成有作用,态度一旦形成也会对认知产生反作用,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基础的科学态度会对人的社会认知、判断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如果态度使人产生心理反应的惰性(如对人、对事物形成了僵化、刻板的态度),就会干扰、妨碍认知与判断的准确性,容易产生偏见、成见,导致判断失误。例如,对犯错误的人产生厌恶的态度,即便他改好了也表示怀疑;少数人常常效仿多数人的观点,不管观点是否正确;有的人盲目模仿别人的言行,不管其是否适当。
②态度影响行为效果。一个人热爱自己的工作,以稳定的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就会在态度持续的时间内努力提高工作绩效。例如,一个人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就容易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人感知敏锐、观察细致、思维活跃,提高学习效果;反之,如果对学习抱厌恶的态度,效率就会很低。
③态度影响忍耐力。忍耐力指人对挫折的耐受、适应能力,它和人对所从事活动的态度有密切关系。例如,追求真理、热爱科学的人,对试验的失败有较强的忍耐力;对团体有认同感、抱有忠诚态度的员工,当团体遭遇挫折时,能够休戚与共、风雨同舟,表现出较强的忍耐力;反之,出现挫折就会产生抱怨、牢骚甚至辞职。(www.daowen.com)
④态度影响相容性。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的态度,往往会影响他与群体的融合程度;同样,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态度,也会影响团体的相容性和凝聚力。一般来说,如果人与人之间持有真诚、友好、热情、谦和、宽容、互助的态度,那么社会成员之间就会和睦相处,形成很高的相容性,组织内也会形成很强的凝聚力;反之,虚伪、冷漠、敌视、傲慢、苛求、尖刻的态度则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凝聚力下降。
⑤态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西方学者布雷菲与克罗克特(A.H.Broyfield&W.H.Crockett)进行了长达40年的研究,以问卷法、量表法、谈话法等调查了许多职工的态度及相应的生产率,发现员工的态度与生产效率之间并无一定的关联,对工作感到满足的职工,工作效率很高;对工作感到不满的职工,工作效率也可能很高。布雷菲等人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二:一是,在雇佣劳动的条件下,对一般职工来说,生产效率并非是主要的目标,这只是他们借以达到目标(如工资、奖金、自我实现等)的手段。因此,即使一个人对生产持消极态度,但为了达到自己心目中的目标,也必须以高生产率为手段。二是,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当主体在生活上的基本需要获得满足之后,其目标便转移到社会需要上来,如希望获得朋友和同事的好感,希望自己与大家同属一个群体而不被孤立。如果某个人的工作效率过高而超过同行,就可能被大家指责为破坏进度而遭受排斥。因此,对自己工作满意的员工有降低生产效率以谋求与众人一致的可能性;而且目前工作不满意的员工,也有为不让别人小瞧自己而加紧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的可能性。可见,态度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远比一般管理人员设想的要复杂,工作效率作为一个高度综合的指标,它的提高或降低往往是多种因素变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如能力、动机、方法、决策以及奖励都是影响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而态度只是众多因素之一。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多数情况还是态度积极的员工比态度消极的员工生产率高,但也不排除态度与生产率不一致的情况,工作态度与生产率的关系,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此外,由于态度对人的行为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管理者面临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通过改善对员工的态度来增强其动力作用,还要通过对职工的教育来达到自我态度的改善,以激发他们的热情与工作积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