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要体谅谈判双方在意的优先顺序,为了找到令彼此满意的一致点,实现双方利益和满意度的最大化,也需要探究双方的动机。
“这个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有什么目的、怀有什么样的动机?”探究他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养成这一习惯非常重要。但在此之前,我们先要了解自己,从探究自身的动机开始。
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的最后一个皇帝——马可·奥勒留,在公元2世纪写成的《沉思录》中也发表了相同的观点。我认为此观点在谈判中同样适用,并值得每一位谈判人深思。
事实证明,动机是推动人类做出最终决定的内在动力,也是促使人类做出某种行为的原因所在。
为了获得销售奖金就是一种动机的体现。但是,所谓动机,不仅包括对物质、对金钱的追求,还出于对社会评价(希望自己是他人眼中的好人、公平公正的人)、利他之心(想要助人为乐)、和自己心中理想的形象一致(想成为品格高尚的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尽己所能度过充实的一生)、和他人友好相处等追求。
也就是说,动机是人们可以获得多少报酬、评价及满足。在谈判中,弄清对方受何种动机的驱使非常重要。
有关动机的话题,迈克尔·莫布森在其著作《反直觉思考》(Think Twice)中讲述了很多耐人寻味的故事。接下来,请允许我向大家简单列举一二。(www.daowen.com)
在某神经外科的研讨会上,主办方就脊椎手术的两种方法征求了各位出席医生的意见。其中一个方法是插入椎间盘摘除的器械,这虽然是一种新式手法,但多数医师表示支持此方法。当然,另一种方法就是不插入器械,但是,基本没有医师赞成此方法。
接下来,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当被问到“若患者是您的妻子,大家会采用哪种方法呢?”多数人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究其原因,在手术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技术、增加手术难度,外科医生会获得非常丰厚的报酬。
上述案例证明了一点,所处立场一旦改变,动机也会随之变化,当然,人们做出的决策和举动也会迥然不同。在谈判中也是如此,我们需要站在不同的立场看问题,探究双方各自的利害关系。
此外,一定要当心“拉高出货”。很多人为了谋取个人利益,扭曲事实、违背本心,对他人的利益视而不见。
例如,我们经常听到证券公司的营业员对投资人说“这个时候买进再合适不过了,您不妨考虑一下”“快卖出A股,买进B股吧”。众所周知,证券公司是靠收取投资人买卖时的手续费获利的,所以,这一点大家都能理解。
但是,若证券公司的营业员真的能掌控股市,知道哪些股票赚钱,知道应何时买进卖出,他们当然不会告诉他人,自己就会坐收渔翁之利了。那么,他们为什么能那么笃定地说服投资人呢?其背后的动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