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历史教训:崇祯勤勉亡国给现代管理者的启示

历史教训:崇祯勤勉亡国给现代管理者的启示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满朝文武,能够得到崇祯皇帝信任的寥寥无几,因为身处尊位,崇祯皇帝得以滥用生杀予夺大权。

历史教训:崇祯勤勉亡国给现代管理者的启示

五十二、崇祯勤勉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对现代管理者有哪些启发

中国历史上亡国之君无数,或者贪婪昏庸、或者残暴冷酷,要么就是贪图安逸、荒于声色之徒,凡此种种,无不遭人唾弃,然而明朝的崇祯,虽然也是亡国之君,却没有身后骂名,原因就在于他的勤勉。不少人甚至因为他的勤勉却招致亡国的命运而为之扼腕叹息。

清张廷玉在《明史·流贼传》中这样评价崇祯:“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崇祯皇帝就像是一个孤独的斗士,面临内忧外患的乱局,江山社稷已是风雨飘摇,却仍然勉力支撑,试图力挽狂澜。

《明史·本记第二十四》这样描写崇祯皇帝的勤勉,“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一个“有道明君”能做的,崇祯皇帝都做到了,他不近声色,为国家事务勤勤恳恳,宵衣旰食。对于自己治下的黎民百姓遭受的离乱痛苦,崇祯皇帝常常为之惭愧自责,下“罪己诏”安抚民心。

“罪己诏”也许是出自皇帝的真心,也许仅仅是政治作秀,但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对于一个皇帝而言,能有这样的举动,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这也正是崇祯皇帝为人所惋惜的地方,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勤勉治国、体恤黎民的“好皇帝”,却落得家破国亡,吊死煤山的下场,这又是为什么呢?

皇帝虽然走了,但他的背影却投在今人的身上,其勤勉亡国的教训,常常引人深思。

人们说崇祯皇帝是个倒霉可怜的皇帝,江山社稷到他手里,已是千疮百孔,难以疗治了,崇祯皇帝只是无力回天而已。(www.daowen.com)

然而事实也不尽如此,国家毕竟亡在崇祯手里,即使抛却了前任、外界的因素,崇祯皇帝对于亡国,也同样难辞其咎,至少他加快了这一步伐。

如果把大明王朝比作一艘大船的话,崇祯皇帝就是船长,在面临大风大浪的时候,他需要的是沉着冷静、坚忍不拔的毅力,对自己的副手、船员、水手的爱护和信任,上下齐心,各尽其力,这样才能安全到达彼岸,而不致颠覆沉没于茫茫大海之中。

然而崇祯皇帝却没有担当好自己的责任,他虽然有心把国家治理好,但不懂御人之术。崇祯一朝,宰辅大臣走马灯似地换个不停,在位17年,他换了50位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14位兵部尚书。杀死或逼得自杀的督师或总督多达11人,杀死巡抚11人、逼死1人。这还都是直接死在他手上的,被他抓进监狱关押、殴打、间接逼死、战死、自杀、判刑的相当于现在省部一级的官员可能多达几十人。崇祯十四年,也就是亡国前三年,被关押在监狱里的具有大臣资格的官员就多达145人,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具有大臣资格官员的1/10。

满朝文武,能够得到崇祯皇帝信任的寥寥无几,因为身处尊位,崇祯皇帝得以滥用生杀予夺大权。

而最让人引以为憾的是,满洲皇帝皇太极一个不甚高明的反间计,崇祯皇帝竟信以为真,断定袁崇焕通敌叛国,最终自毁长城。“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连袁崇焕这样的人都被杀了,肯为崇祯皇帝卖命的人自然越来越少。自此朝政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皇帝越来越不信任大臣,大臣鉴于前车,也不敢尽心卖命,对皇帝也是阳奉阴违,甚至打起自己的小算盘,另投新主,弃崇祯而去。

等到上下不信任的时候,国家的灭亡,也就不久了。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领导与员工的团结与信任,对于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企业的稳定、发展有赖于两者之间的和谐关系,领导自然要总揽全局,乾纲独断,但同时也应该信任员工,尊重员工,让他们放手去做,员工有所瑕疵,要能够婉言指正,宽以待人,而不是苛责重罚。而对员工而言,要珍惜领导的信任和关怀,勤勤恳恳,遇有不和,要积极和领导沟通,尊重领导,服从大局,而不是开小差,甚至另起炉灶。这样,上下齐心,各方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企业发展自然就走入良性轨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