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朱元璋的历史教训:重典驭臣的启示

朱元璋的历史教训:重典驭臣的启示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时李善长已七十七岁,所有家属七十余人,尽行处斩。朱元璋以重典驭臣,甚至不惜对开国元勋大开杀戒,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朱元璋看到皇太子宽厚文弱,担心自己死后强臣压主,所以要清除隐患。

朱元璋的历史教训:重典驭臣的启示

五十、朱元璋以重典驭臣的历史教训有哪些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以刚猛治国,实行严峻刑法,搞得朝中上下人人自危,稍有不慎,就遭横祸,那些帮助朱元璋打下江山的开国元勋更是因此不得善终,遭到朱元璋的血腥屠杀。

皇太子的老师宋濂,是元末明初文才最为出众的人物,曾被朱元璋尊为“圣人”,来往宫中就像是朱元璋的家人一样,却因为自己的孙子牵扯到胡惟庸案中而沦为阶下囚,被贬到穷困的蛮荒之地,没几年就死在那里。刘基是朱元璋最信任的智囊,对明王朝的功绩和诸葛亮对蜀汉王国的功绩不相上下。功高震主,虽然刘基本人谦虚谨慎,甚至准备隐退,但他的高度智慧还是不能见容于朱元璋,最后朱元璋将其毒死,然后嫁祸于胡惟庸。

李善长是朱元璋的第二大谋臣和功臣,和朱元璋都结成了儿女亲家,但朱元璋对他还是耿耿于怀,必欲去之而后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和胡惟庸联姻,朱元璋便借此大做文章,指使坐罪胡惟庸案的丁斌(李善长的私亲)告发李存义曾串通胡惟庸谋反。狱吏对李存义父子施以重刑,二人熬刑不过,只好按狱吏的主意(实则是朱元璋的主意)“承认”是奉了李善长的指使。而朝廷大臣,迫于皇帝的威严,在皇帝的蛊惑之下,都弹劾李善长,说他大逆不道,一桩“谋反案”就这样炮制出来。此时朱元璋还要故作姿态,说李善长是大功臣,应法外施恩。偏偏太史又奏言星象有变,只说此次占星,应在大臣身上,须加重罚,此话正中朱元璋下怀,他顺理成章地下了一道严旨,赐善长自尽。此时李善长已七十七岁,所有家属七十余人,尽行处斩。只有一个儿子李琪,因为是临安公主的丈夫,得免于死,被发配到江浦一带。

朱元璋以重典驭臣,甚至不惜对开国元勋大开杀戒,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朱元璋看到皇太子宽厚文弱,担心自己死后强臣压主,所以要清除隐患。明朝的宫廷逸闻描述道:有一天皇太子劝说父亲不要杀人太多,朱元璋把一根长满了刺的棍子丢在地上,命皇太子用手拾起来。皇太子一把抓住刺棍,结果给扎破了手掌并连声呼痛。朱元璋说:我事先为你拔除棍上的毒刺,你难道不明白我的苦心吗?(www.daowen.com)

朱元璋以重典驭臣,巩固了朱家江山、吏治也为之整肃,一些鱼肉人民的贪官污吏也得到了惩处,鉴于元末吏治混乱、贪污腐败横行的局面,朱元璋重典治国,可谓用心良苦,本无可厚非,但是朱元璋对待臣下过于刻薄、冷酷,为了打击功臣、豪强,不惜牵连无辜;对其独断冷酷的作风稍有指摘的,即受重罚;为了监视人民、官员、富商,发展特务、鼓励告密,朝中上下乃至社会一时之间都陷入恐怖气氛。士人、官吏为了保全身家性命,无不战战兢兢,说话做事要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这样一来,人心惶惶。

对于新朝而言,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际。朱元璋严酷的作风,不尊重士人、官吏,甚至凌辱、迫害他们,使很多本来想效力新朝的士人望而却步,有的人宁可终生隐居,老死青灯之下也不出来做官。在朝的人,也是恭恭敬敬行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庸碌度日。

在这一点上,朱元璋是一个失败的管理者,早期为了打江山,礼贤下士、宽厚待人的作风,至此已荡然无存。朱元璋虽然收纳了很多人才,但是却不懂得尊重他们、珍惜他们,疑忌他们图谋不轨,甚至因为自己出身卑微而迁怒于人,必欲除之而后快,最终弄得人人自危,避之不及。“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对待人才,需要尊重、宽待,而不是苛责,并且要善始善终,这样才能得其心,为己所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