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贞观政要》揭示唐太宗高明的管理之道

《贞观政要》揭示唐太宗高明的管理之道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太宗治国的方略大多记录在《贞观政要》一书中。《贞观政要》,共10卷40篇,8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贞观政要》是一本实用的帝王教科书,是历代帝王施政行事的参照系,是现代企业管理者很有必要仔细研读的经典图书。“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在此基础上,对人员的赏罚也是《贞观政要》讨论的重要主题。

《贞观政要》揭示唐太宗高明的管理之道

四十七、从《贞观政要》看唐太宗有哪些高明的管理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代皇帝。唐高祖李渊的次子。隋末,李渊、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将亡,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在晋阳起兵,接着南攻霍邑(今山西霍县),西渡黄河,攻取长安(今陕西西安)。在唐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李世民军功甚多。他首先打败了据有金城(今甘肃兰州)一带的薛举,迫使举子薛仁杲降唐;接着又打退了倚仗突厥势力南攻河东的刘武周、宋金刚;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又打败窦建德,消灭夏政权;同时迫使盘踞洛阳王世充出降,郑随之灭亡,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世民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功业超过建成和元吉,但身为次子,不能继承皇位;太子建成亦知世民终不肯为人下,于是以世民为一方,以建成、元吉为另一方,展开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建成、元吉,逼唐高祖李渊退位,自己称帝,是为唐太宗。次年(公元627年)改元贞观。

唐太宗即位后,慑于隋末农民起义的威力,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唐太宗治国的方略大多记录在《贞观政要》一书中。

《贞观政要》,共10卷40篇,8万余言,作者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贞观政要》是一本实用的帝王教科书,是历代帝王施政行事的参照系,是现代企业管理者很有必要仔细研读的经典图书。

君主是国家政权的关键,所以开卷的第一篇《君道》中,首先探讨了为君之道。为君之道,必须先安抚百姓。如果损害百姓的利益来满足自己,那就如割自己大腿上的肉来吃,肚子虽然饱了,但人却死了。因此,想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世上没有身体正而影子歪曲、上面政治清明而下面混乱的道理。对现代企业来说,安民与修养自身也是一个合格领导者的必要条件。

在书中重点记述了人才使用问题。唐太宗对用人有较深刻的认识,他一再强调“为政之要,唯在得人”(《贞观政要·崇儒》),在这主旨下,《贞观政要》提出了人员的识别与任用标准。《论择官》中这样写道:“贵则观其所举,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www.daowen.com)

要精当地看人识人,对领导自身也有一定的要求。

首先要求对下属要充分信任。“傥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国之大害也”(《贞观政要·政体》)。倘若君臣相疑,不能坦诚相待,那就是国家的危害及不幸!

其次,要任人之长。“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将无弃才,明主无弃士。”聪明智慧的人就采纳他的谋略,平常的人就使用他的力量,勇敢的人就利用他的威势,怯懦的人就看重他谨慎的地方,没有明显表现出智、愚、勇、怯等现象的人,就善加利用。所以说,优秀的将领手下没有弃才,明智的君主手下没有弃士。

再次,人员要精当。“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贞观政要·择员》)。认为人员精简并各当其职,这样就能实现无为而治了。

在此基础上,对人员的赏罚也是《贞观政要》讨论的重要主题。

正如日本学者山本七平所言,“《贞观政要》的内容蕴含丰富的哲理,每一篇都能作为现代工商企业团体经营管理的圭臬,也可以作为企业最高经营者研究读书管理哲学、检讨事业成败的题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