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历史转折点:刘邦、项羽胜负背后的管理启示

历史转折点:刘邦、项羽胜负背后的管理启示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十六、刘邦、项羽胜负转换的历史对管理者的启发是什么楚汉相争,最终刘邦胜利,后来刘邦和臣下讨论自己为什么能胜利。而刘邦却说这些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刘邦认为,这是他夺取胜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刘邦手底下很多老资格的将领对此颇有微词,但刘邦都不予理睬。这样一来,刘邦不但没有遭到这些英才豪杰的嫌弃,反而被认为是忠厚坦诚、可以委心的明主。由于刘邦每件事情都是如实相告,绝不隐瞒。

历史转折点:刘邦、项羽胜负背后的管理启示

四十六、刘邦项羽胜负转换的历史对管理者的启发是什么

楚汉相争,最终刘邦胜利,后来刘邦和臣下讨论自己为什么能胜利。其中大臣高起和王陵说刘邦每次攻城略地,都能把地方交给功臣去管理,有什么好处,人人都有封赏,大家都很拥护他,因此刘邦得了天下。而刘邦却说这些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他认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自己不如张良;在治理国家,保证后勤供应上自己不如萧何;带兵打仗,攻城略地方面,自己又不如韩信,这三人都可为人中豪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自己所用,所以自己能够夺取天下。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他还不能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刘邦认为,这是他夺取胜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在刘邦看来,用人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而用人之道,首要的又是知人善任,刘邦深知手下一干大臣的优劣长短,并且能够恰当地安排他们的工作岗位,或带兵打仗,或出谋划策,或管理后勤,不管哪一项,刘邦都能够用人得当,而且人尽其才。

刘邦选拔人才和项羽不同,项羽用人多局限于自己的家族小圈子,而刘邦则能做到不拘一格。在刘邦的队伍里,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乞丐。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有。刘邦甚至还从敌对阵营里招降纳叛。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来投奔刘邦,陈平原来是魏王手下的人,不能发挥作用投奔项王,不能发挥作用再投奔汉王。而且不管它来自那个阵营,只要是才学之士,刘邦马上委以重任。刘邦手底下很多老资格的将领对此颇有微词,但刘邦都不予理睬。他把这些投奔他的人组合起来,各就其位,并不在乎自己队伍成员的背景身份混杂,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www.daowen.com)

刘邦出身布衣,难免带有乡里无赖的脾性,所以一度对人傲慢无理,但等到刘邦志在天下的时候,就开始注意对臣下坦诚相待、尊重他们,以此笼络人才。张良、韩信、陈平这些人,如果有什么问题要跟刘邦谈,提出问题,刘邦全部都如实回答,不说假话,哪怕这样回答很没面子,他也不说假话。张良在鸿门宴之前得到消息,说项羽第二天要派兵来剿灭刘邦,张良曾问过刘邦有没有把握胜过项羽,刘邦的回答说自己不如他,不是他的对手。后来韩信到刘邦军中来,也提了类似的问题。对于一个刚从敌对阵营投奔自己的人,如果回答稍有不慎,就会给对方造成在自己这里发展没前途的印象,也许会附而复叛,所以刘邦小心翼翼地斟酌了好久,不过他最后还是以诚相待,据实回答,说自己不如项羽。这样一来,刘邦不但没有遭到这些英才豪杰的嫌弃,反而被认为是忠厚坦诚、可以委心的明主。由于刘邦每件事情都是如实相告,绝不隐瞒。这样信任对方,尊重对方,得到了对方同样的回报,同样的信任和尊重,尽心尽力地帮他出谋划策。

刘邦还有个特点,就是用人不疑,一旦决定用某人,他绝不怀疑,放手使用。刘邦的谋士陈平在秦末离乱中辗转投奔过很多人,先是效力于魏王,接着又归附项羽,最后才投奔刘邦麾下,这样的人,最容易见疑,但陈平一到刘邦阵营,没经过什么考察,很快得到刘邦的信任,被委以重任。有的人看不下去了,说陈平是反复之人。开始的时候刘邦也真没怎么在意,但经别人这么一说,也忍不住去责问陈平。陈平解释说自己在魏王、项羽手底下的时候无用武之地,以至于反反复复。这样一说,刘邦的顾忌就涣然冰释。反而对陈平礼遇有加,更加信任。陈平这样的人都得到了信任,其他的更不用说了,投奔刘邦的人自然接踵而至。而项羽就缺乏这样的魅力,自己刚愎自用,不能从谏如流,反而嫉贤妒能,老是怀疑别人,弄到最后,连亚父范增都被怀疑,其他的人自然诚惶诚恐,纷纷弃他而去,项羽终于陷入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绝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