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人物志》:探寻中国式识人用人的智慧

《人物志》:探寻中国式识人用人的智慧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国时期的魏国人刘劭所著《人物志》,讲述了识人用人的理念与方法,台湾南怀瑾先生称其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纵横中外的人才学的教科书。”《人物志》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二篇,分别为《九征》《体别》《流业》《材理》《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七缪》《效难》《释争》。

三十二、为什么说《人物志》包含了中国式识人用人的智慧

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非常关键,如何识人用人是一门大学问。三国时期的魏国人刘劭所著《人物志》(又名《鉴人智源》),讲述了识人用人的理念与方法,台湾南怀瑾先生称其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纵横中外的人才学的教科书。”

刘劭,字孔才,建安年间开始做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刘劭思虑玄远,博才多学,特别擅长品评、鉴别人才。

《人物志》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二篇,分别为《九征》《体别》《流业》《材理》《材能》《利害》《接识》《英雄》《八观》《七缪》《效难》《释争》。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提出了评价人物的方法,即“九征”与“八观”。

作者重视先天因素,“人物之本,出乎情性”。《体别》一章中说:“偏材之性不可转移矣”,他认为,一般人学习都有偏颇,因此,“材成而随之以失”,也就是说,在得到某一方面的才能的同时也会带来缺陷,他认为情性不同的人之间难以相互理解。

刘劭以五行配骨、筋、气、肌、血五物,又以此五物配仁、礼、信、义、智五常,再类推出五德:即木骨(弘毅)、金筋(勇敢)、火气(文理)、土肌(贞固)、水血(通微)。在此基础上,刘劭提出了观人的“九征”。

九征是观人的九种征象,从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九方面,即可征知平陂、明暗、勇怯、强弱、躁静、惨怿、衰正、态度、缓急等九质。

在此基础上人的性格分为十二种,并对每一种性格的总体特征及其优缺点予以界说,可进而根据人的素质,就可以判别他所适合从事的工作,也就是“十二流业”。主要包括:(www.daowen.com)

“强毅之人,狠刚不和;柔顺之人,缓心宽断;雄悍之人,气奋勇决;惧慎之人,畏患多忌;凌楷之人,秉意劲特;辨博之人,论理赡给;弘普之人,意爱周洽;狷介之人,砭清激浊;休动之人,志慕超越;沉静之人,道思回复;朴露之人,中疑实(石舀);韬谲之人,原度取容”。

(《体别第二》)

从智勇关系出发,刘劭又将人分为英才型、雄才型和英雄兼备型。《人物志》写道:“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张良是英才型,韩信是雄才型。如果一个人身兼有英、雄两种素质,就能成就大业。

“知人”还要“八观五视”。“八观者,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寒。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何谓五视?“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然后乃能知贤否。”

实际上,这本书还有另一方面的内容是值得现代管理者们重视的,这就是关于人际关系的论述。作者认为人们相互感应是受着自己的情性影响的,《材理》篇中说:“同则相解,反则相非,杂则相恢”,因此又讲了构成人们之间矛盾的六种原因,主要讲的是交流过程中的矛盾,这就是“六构”。这一内容的总结则是全书的最后一章:《释争》。实际上,从作者的观点来看,能够“释争”的人只有那种具有中庸之德的人,这正是作者看人的最重要的标准:“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

《人物志》融儒、道、阴阳等诸家学说于一体,使人才学、心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融会贯通,以人君为核心,以各类人才为主导,集道德、才能、功利等观点于一体,将不同人才的生理、心理、个性、才能、政治风格和道德修养等等,巧妙地统一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学理论体系,对今天的企业管理者品评人物,物色人才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