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刘宗周的慎独思想有什么现代意义
“慎独”是儒家创造出来的自我修身方法。它最早见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综观全文,“慎独”是指人们在独处时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随时伴随主体。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能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尺度。可以说,慎独思想在自我修身方面具有永恒的价值。
作为明末重要的思想家、浙东学派的奠基人,刘宗周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慎独”思想,并作为他儒学思想体系的基础。
明朝末年风雨飘摇,内忧外患越来越严重,作为文人的刘宗周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他生平坎坷,在历经磨难之后,学术思想日渐成熟,名声远扬。
他认为世道之祸,酿于人心,而人心之恶,以不学而进;今日理会此事,正欲明人心本然之善,他日庶不至凶于尔国,害于尔家。每次会讲,刘宗周都让学生收敛身心,使根抵凝定,为人道之基。他曾说:“此心绝无凑泊处。从前是过去,向后是未来,逐外是人分,搜里是鬼窟。四路把截,就其中间不容发处,恰是此心凑泊处。此处理会得分明,则大本达道,皆从此出。”慎独思想已成为他学术思想的根本所在。
刘宗周在自己的著作中反复强调“慎独”的重要。他说:“慎独是学问的第一义。言慎独而身、心、意、知、家、天下一齐俱到。故在《大学》为格物下手处,在《中庸》为上达天德统宗、彻上彻下之道也。又说:《大学》之道,一言以蔽之,日慎独而已矣。《大学》言慎独,《中庸》亦言慎独。慎独之外,别无学也。”可见刘宗周把“慎独”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他认为“君子之学,慎独而已矣”,“学问吃紧工夫,全在慎独,人能慎独,便为天地间完人。”“独”即本心、良知,是人具有的一种主观道德能力,“慎独”是一种内省的道德修养功夫。刘宗周把“独”提升到本体论高度,而把“慎独”说成是最重要的修养方法:“独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功夫。”“独即天命之性所藏精处,而慎独即尽性之学。”所以,“独”是“至善之所统会”,所谓“致知在格物,格此而已。”“独者,物之本,而慎独者,格之始事也。”这里,不仅宇宙中的万物,而且人类的一切道德准则都包含在“独”中:“独中具有喜、怒、哀、乐。四者,即仁、义、礼、智之别名。”
“慎独”说是刘宗周的道德修养理论。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慎独”,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士风,希望通过内省的功夫,收拾人心,使人人向善,跻于道德高度,以解救“世道之祸”。通过“慎独”的功夫治心,把心作为天地万物之本,心正则天地万物都正,将这作为出发点,要齐家就会家齐,要治国就会国治,天下太平也易如反掌。这里,体现出刘宗周思想的心学特征。(www.daowen.com)
“诚意”与“慎独”密切相关。如果说“慎独”是刘宗周全部学说的宗旨,那么“诚意”则是他的全部学说的根基。诚意、慎独的内向性很明显。刘宗周认为慎独不仅是工夫,也是本体。“人心道心只是一心,气质义理,只是一性,识得心一性一,则工夫亦一。静存之外,更无动察,主敬之外,更无穷理。其究也,工夫与本体亦一,此慎独之说而后之解者往往失之。”刘宗周希望通过对内在超越的道德本体的探求,找到一个实现道德实践的理论基础,然后再向外展开,去寻求这种超验本体的实现方式,达到本体与功夫合一,由诚意而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梁漱溟先生曾说:“慎独之‘独’,正指向宇宙生命之无对,慎独之‘慎’正谓宇宙生命不容有懈。儒家之学只是一个慎独。”
“慎独”之所以古往今来受到德育思想家们的重视,是因为它在人们修身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提高人们修身的自觉性。《淮南子·说山训》中说:“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行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意思是,君子修德要努力做到“不为莫知而止休”,其突出的正是自觉性的品格。程蒙端说:“幽隐细微,必慎其几,是曰慎独”(《性理字训·学力》)。可见,要做到“慎独”就必须在“幽隐细微”处严格要求,毫不马虎。“慎独”要求道德主体对于“人虽不知而已独知之”事,“尤加谨焉”,以便“遏人欲于将萌”,使其不滋长于隐微之中。显然,这里突出的是主体在修身中的自觉性。
同时也可增强人们在修身中的真诚性。“慎独”必须以“诚意”为前提。朱熹说:“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精粗显微,无不慎之,方谓之‘诚其意’。”用“诚意”来释“慎独”,确实深得本旨。这是因为,只有诚心实意地坚持自我修身,才能把“慎独”落到实处。丢掉“诚意”,“慎独”就是一句空话。坚持“慎独”,有利于增强道德主体在修身中的真诚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