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后工业时代的管理思维必将多元化

后工业时代的管理思维必将多元化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人类文明曙光出现之时,管理就已经出现,中西历史文明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管理心理、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管理学开始走向多元化。整个技术阶层人数的增长率是劳动力总数增长率的2倍,而科学技术人员的增长率则是劳动力总数增长率的3倍。中国虽然还没有成为后工业社会,但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面对如此迅速而巨大的变化,管理学也将走向融合传统和现代、东方与西方、科学与人文的多元化格局。

后工业时代的管理思维必将多元化

人类文明曙光出现之时,管理就已经出现,中西历史文明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管理心理、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但管理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也不过百年。1950年,彼德·杜拉克成为纽约大学管理学教授,后来他这样评价:“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这一名称并教授这样一门学科的人。”就在这一百年中,西方管理思想与实践经过注重效率、重视组织,从战略管理到组织模式受到冲击等过程,斯图尔特·克雷纳总结了管理百年思想与实践后,无奈的提出:管理只有恒久的问题,没有终结的答案。一些企业家也指出一旦管理模式成为一种完善的体系,这种模式很快就会面临寿终正寝的命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东亚四小龙经济腾飞,日本式(也有人称东亚模式)管理开始受到重视。管理学开始走向多元化。对日本管理经验,有人认为其可资借鉴的是日本首先全面引进西方管理学理念,在此基础上进而有机地进行消化和创新,使日本至今在运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治国的同时,仍能最大限度地包容和保持其民族性和地域特征。在“二战”后,日本也是学习美国人戴明的管理思想,进而开创日本企业管理的新思维和方法论,包括从基本的kanban管理、TQM到“Z”理论,强调员工的贡献和创造。这一点很值得中国学习。

西方管理学是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学科,随着计算机革命和信息社会的来临,现代社会已经不能再用工业社会来概括了。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认为,工业社会是一个商品和产业的社会,而后工业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处于后工业社会的中心地位(贝尔著:《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文版,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后工业社会具有五个特征:(1)经济结构从商品生产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后工业社会首要的也是最简单的特征就是: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服务业指的是除上述两种产业之外的商业财经交通、卫生、娱乐、科研、教育和行政工作等等。(2)区别后工业社会的第二个方面,是职业分布的变化。随着服务型经济的发展,工作重心转向办公室、教育机构和政府部门,自然引起职业向“白领职员”转移。整个技术阶层人数的增长率是劳动力总数增长率的2倍,而科学技术人员的增长率则是劳动力总数增长率的3倍。(3)轴心原则是理论知识日益成为创新的源泉和制定社会政策的依据。后工业社会,知识本身的特征发生了变化。理论知识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制定决策,指导变革的决定力量。理论的重要性超过了经验,知识被编码成抽象的符号系统(就如同一个公理化系统),使之能用以描述迥然不同的经验。实际上,理论和知识日益成为社会的战略资源即轴心原则。而学校、研究所和智力部门正日益成为新型社会的轴心机构。(4)未来方向是技术控制和技术评价。(5)决策方式使新的“智能技术”诞生。后工业社会中知识和社会问题,用韦弗的比喻,是“有组织的复合体”,即有大量相互作用变元的大系统进行管理,使之互相协调以达到特定目标。丹尼尔·贝尔等人的观察基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对中国社会尤其是开放时代的中国社会,同样适用。中国虽然还没有成为后工业社会,但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面对如此迅速而巨大的变化,管理学也将走向融合传统和现代、东方与西方、科学与人文的多元化格局。

东方与西方并不是两个固化的概念。东方文化中蕴含着现代、后现代因素,西方文化里也是传统与人文的结晶。对于中国文化,人们常常陷入一种误区,即中国文化是死文化,只适合农业文明时代。现代西方文明也是从中世纪中发育而成,文明的创新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另外,文明的出现与发展固然与时代息息相关,也有超越时空的一面。因此对文明,不但要对外来文明保持开放、审慎的心态,对固有文明也要有谦虚的态度。全球化结合本土化,才能发展出中国特色的管理学,才能对管理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www.daowen.com)

就管理实践而言,华嘉机构总裁易建湘指出,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特质、美国人有美国人的特质、日本人有日本人的特质、德国人有德国人的特质,在这一点上,无论是以西解中,还是以中解西,在实际操作层面都是行不通的。我们在日常管理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就方法工具谈方法工具,不考虑它的应用环境、应用对象,不考虑它的应用者、应用者的发展阶段。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谈“中国式管理”是将管理放在中国这个共同的语境之中,研究中国人对管理的认识,中国人接受被人管的方式,而这一切都不能脱离中国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不能脱离中国现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另外一个层面,中国的思想与文化其实就是关于“人”的思想与文化,其核心点始终没有离开人与人性,始终围绕着人与人性不断进行系统性的反思和实践。因此,中国式管理将最可能超越时间界限、地域界限,解决管理中人类所面临的共同困惑与症结(见《科技智囊》2004年12期《中国式管理引发争鸣》)。

管理是动态发展的,没有绝对的中国式管理,也没有绝对的美国式管理。管理只能通过汲取别人优秀的东西,根据自己的企业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出适合企业自身的管理方法。本地化的过程是很艰难的选择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中国式管理”还在实践过程中。但毋庸置疑的是,无论道路多么坎坷,过程多么艰难,本土化、中国式还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发展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