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国学的热潮是如何兴起的

国学的热潮是如何兴起的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文化背景中,本土文明的价值重新被评估,进入21世纪后,国学逐渐热了起来,其中值得关注的重要事件有:2002年4月6日,由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国学大师张岱年老先生题写馆名的“安定门国学馆”在北京孔庙正式开馆。文章认为,在中国经济崛起之际,推动国学复兴,目的就是要找回久违了的“德”的力量。如果国学本身对现代社会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仅靠媒体炒作是无法热起来的。

国学的热潮是如何兴起的

当今,几乎所有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企业家作家艺术家和人文学者都在关注和谈论全球化。这一显见的世界趋势既推动了人类现代文明,特别是科技成就和企业经验的共享,也凸显出国家、民族、地区之间不同文明的差异、分歧和冲突。在此文化背景中,本土文明的价值重新被评估,进入21世纪后,国学逐渐热了起来,其中值得关注的重要事件有:

2002年4月6日,由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国学大师张岱年老先生题写馆名的“安定门国学馆”在北京孔庙正式开馆。38名4至6岁的学前儿童身穿唐装,开始了人生的第一堂国学启蒙课。

2002年9月开始,山东济南市大明湖路小学的学生们每周多了一节校本课程——国学。该学校把国学编为12册校本课程教材,对各年级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每天的早自习和课前5分钟,校园内便会回荡起朗朗的国学诵读声。

2003年12月9日,百位博导呼吁年轻一代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2004(甲申)年9月3日至5日季羡林先生等在北京举行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发表甲申文化宣言,向国际社会表达文化主张,呼吁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各国政府推行积极有效的文化政策:捍卫世界文明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异质文明;保护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实现公平的多种文化形态的表达与传播;推行公民教育,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文化、道德教育,以及激励国家、民族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2004年底,由蒋庆先生《读经与中国文化的复兴》一文引发儿童读经大讨论。自1998年以来,在一些社会机构和人士的组织推动下,北京、湖南、山东、安徽等地,越来越多的儿童参加诵读传统文化经典活动。至今,中国内地至少有100多个城市的800万孩子加入“读经”行列。

2005年6月《北京晨报》报道一耽学堂事迹。30多名北大、清华、师大、社科院等研究生,4年来一直坚守着国学理想的民间公益实践,用体制外教育补充学校教育。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人大孔子学院秘书长彭永捷认为,“一耽学堂”用自己的形式推广传统文化,所作所为值得肯定。当民间传统文化推广工作如火如荼进行中时,也应该深刻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体制。当代文化建设与文化教育有明显缺陷,造成传统文化普及不系统,传统文化在大学中没有位置,而一些民间团体承担了“教育”的社会责任。现代人需要传承经典的精神、做人的道理。

2005年9月28日,在孔子诞辰2556周年之际,全球首次联合祭孔活动在世界各地孔庙同时展开。在孔子的故乡曲阜、北京、上海、台北及日本、韩国等国的一些城市都举行了祭孔仪式。

2005年10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正式挂牌,院长由著名红学家冯其庸担任。

2005年10月29日,苏州“菊斋私塾”正式开课,私塾教学内容主要是经学、韵文、古乐、书画茶道等,旨在弘扬国学,培养儿童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2006年4月16日,日本朝日新闻社采访“菊斋私塾”。

2005年11月19日,北大哲学系“乾元国学教室”正式开课。40多位来自企业界、银行界的成功人士开始为期一年的国学精粹学习,课程包括《四书》《道德经》《庄子》《周易》等。此外,在沈阳、兰州等地,“古文鉴赏”“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精粹讲坛”等类似讲座,已逐渐形成一股热浪。

2005年12月23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刊登署名刘旭明的文章,对中国正在升温的国学热进行解读。文章认为,在中国经济崛起之际,推动国学复兴,目的就是要找回久违了的“德”的力量。(www.daowen.com)

2006年1月1日,《经济观察报·CEO增刊》发表评论员文章“商业与国学”,分析国学与工商业人士活动的关系。

2006年3月《商界》第3期发表署名黄海川的文章“中国商界的‘国学热’”,分析中国商界人士热衷于国学的原因及现状。

2006年3月22日,“北京国学大讲堂”正式开坛讲学,著名学者、北大教授金开诚面向在座的200多名企事业等管理层负责人娓娓阐释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主持国学讲堂的不乏学界名家,其中国学大师汤一介和乐黛云伉俪联袂主讲东西方文化。

2006年4月至5月,由国学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办、百度网络、中国台湾网进行平台支持的“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评选”活动,引起了网民的关注,并产生了极大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在互联网弘扬国学的创新之举;有人认为,这是把严肃的庄重的国学娱乐化。此次评选中得票率最高的十位大师是:王国维、钱钟书、胡适梁启超鲁迅蔡元培章太炎陈寅恪郭沫若冯友兰

2006年5月《经理世界》杂志发表署名岳占仁的文章“‘国学管理’值得期待吗”,探讨国学与管理的关系,指出“要用现代知识系统给国学一个适当的关照和解释”。

2006年6月10日,我国迎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首个“文化遗产日”的主题为“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国家特别设立“文化遗产日”,一是因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分重要,二是由于这项工作艰巨,三是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必须要有全民族的参与和全民族的文化自觉。

2006年6月13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在济南向海内外正式发布了孔子标准像雕塑,这将使在越来越多国家出现的孔子像有一个统一的范本。

2006年6月14日《人民日报》第04版发表署名陈祖甲的文章“学中文的外国人将达1亿请国人善待汉语”,文章指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见增强,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带来了学习中文的全球热。同时作者对“墙外开花墙内不红,中国汉语水平尴尬下滑”的现状表示忧虑,并呼吁国人善待汉语。

2006年6月14日至18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举办北京大学中国国学与管理高层论坛,邀请国内著名国学及管理专家、学者,讲授道家思想与管理;儒家文化与管理;商道太极管理等内容。

有专家预测,2006年仍将是国学年,国学究竟还能热多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国学本身对现代社会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仅靠媒体炒作是无法热起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