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武威西夏碑文校读与研究

武威西夏碑文校读与研究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武威西夏碑西夏文原碑拓片武威西夏碑西夏文篆书碑额拓片录文及补识:注释:[1]:敕。,对译为“灵有、通有”,汉译为“感通”,也有人译为“感应”。而西夏文碑文中也有同样的记载。凉州是西夏在西部的统治中心,有西夏“陪都”“辅郡”之称。西夏碑汉文碑文记载:“大夏开国,奄有西土,凉为辅郡,亦已百载”,称凉州为护国之辅郡。

武威西夏碑文校读与研究

武威西夏西夏文原碑拓片

武威西夏碑西夏文篆书碑额拓片

录文及补识:

注释:

[1]:敕。帝王的诏书、命令。例如:敕赐(皇帝命令赐予);敕许(敕命准许)。

[2]:对译为“通有寺塔”,汉译为“感通塔寺”。,通、灵、应、神的意思;,有。,对译为“灵有、通有”,汉译为“感通”(因汉文碑文中称为“护国寺感通塔”,西夏文碑文称为“感通塔寺”),也有人译为“感应”。“”,对译为“寺塔”,汉译为“塔寺”。对这个词的理解,前辈学者都将这两个字译为“塔”字,笔者认为应译为“塔寺”,理由有五:一是在汉文碑文中记载:“修塔寺小监行宫三司正栗铭臣刘屈栗崖。修塔寺小监崇圣寺僧正赐绯僧令介成庞。护国寺感通塔番汉四众提举赐绯僧王那征遇。修塔寺诸匠人监感通塔汉众僧正赐绯僧酒智清。修塔寺监石碑感通塔汉众僧副赐绯僧白智宣。修塔寺结瓦□□……刘狗儿……”而西夏文碑文中也有同样的记载。从两面碑文记载中可知,这一次工程对护国寺和感通塔都进行了修缮,且塔在寺中,因此,“”应译为“塔寺”。二是从碑文中看,在第14行中,“妙塔七级七等觉”的“塔”只为“”一字,在第15行中,“七级宝塔”的“塔”也只为“”一字,在第21行中,“宝塔修毕”中的“塔”也为“”一字。可见,“”应译为“寺”,“”应译为“塔寺”。三是根据武威当时有名的寺院白塔寺、金塔寺、倒塔寺、百塔寺等名称可知,建有塔的寺院,一般都称为“塔寺”。由此可见,第1、6、7、8、10、12、24、25、26行中,“”应译为“塔寺”。四是从碑文“妙塔七级七等觉,彩壁四面四河治。树干穿瓦如禽鸟,金头玉柱善设置。七珍美丽如照耀,诸色装饰甚调和。绕觉美宝光赫奕,壁画菩萨壮威严。一院殿堂有青雾,七级宝塔爱铁人。细线悬幡花茂盛,银白香炉明闪亮。各种法物俱所置,逐一供具全且足,佛之常住”来看,既有塔的描述,又有寺院的描述,应为塔寺。五是单从“”字分析,“”左边的部首”相当于汉字中的提土旁,与土地有关。右边的“”是五、第五的意思。在佛教活动及佛教术语中关于“五”的术语非常多,如“五戒”“五尊”“五业”“五道”“五果”“五正色”“五正行”“五佛性”“五供养”“五堂功课”等等。笔者认为“”,本是会意字,与僧人的“五堂功课”有直接关系,即僧人每天早晚诵经的大殿,也就是广义上所说的寺院。佛教的“五堂功课”是指出家僧尼每天上殿时唱诵的功课。根据碑文内容所记,当时既修缮了塔,又重新修葺了寺院殿堂,因而应为“感通塔寺”。

[4]:铭、文的意思。

对译:

敕通感寺塔之碑铭

意译:

敕感通塔寺之碑铭

第一行

第一行

录文及补识:

注释:

[1]:对译为“白高国大”,汉译为“大白高国”。大白高国史称西夏,是党项人建立的政权,政权建立者为李元昊,总共存在了一百九十多年,同宋国、辽国相互对峙。对“大白高国”的解释可谓众说纷纭,较为合理的意见可概括为两大类:其一,认为党项人崇尚白色。王炯、彭向前在《“五德终始说”视野下的“大白高国”》中认为西夏自命“西朝”,在中国五行相配学说中,西方属金,金主白色,故以色尚称国,意在标榜继大唐王朝的土德之后取得金德为正统,显示与其他并立政权的对等性。其二,认为是河流名。此河与党项族的起源密切相关。“白高河”即“白河上游”,“白河”通常传为“白水”,可能是今四川西北的“白水”。白水流域是汉代羌人的原居地,西夏政权建立后,以“大白高国”命名,可能与西夏人追怀祖先的情结有关。

[2]:园、圆、院、国、郭、堂的意思。圆,圆者国土也,山河也,围也,园也,圈中之谓。这里应译为“境”比较合适。

[3]:凉州。有些资料将凉州写为“”,即现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是西夏在西部的统治中心,有西夏“陪都”“辅郡”之称。西夏碑汉文碑文记载:“大夏开国,奄有西土,凉为辅郡,亦已百载”,称凉州为护国之辅郡。李元昊曾“祀神西凉府”,举行登基典礼,祭拜天地之神,充分说明凉州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

对译:

白高国大境凉州通有寺塔之碑铭

意译:

大白高国境凉州感通塔寺之碑铭

第二行

第二行

录文及补识:

注释:

[1]:喻者。喻,佛学用语,出自《因明入正理论疏》,因明学用语,指因明论式中,为使所立宗义清晰明白而使用的譬喻例证。《因明入正理论疏》云:“喻者,譬也,况也,晓也。由此譬况,晓明所宗,故名为喻。”譬况就是比喻,晓则是使人了解,喻就是通过譬况来使人了解所立之宗的。

[2]:对译为“师仁”,汉译为“仁师”。仁师,皇太子之师。佛教在中国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封号和赐衣制度。唐代有大师、国师封号;宋朝有国师的封授,但盛行大师、禅师的封赐。西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封号制度,而且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一套复杂的封号体系。史金波在《西夏佛教史略》中指出:“《天盛律令》[1]有皇帝、皇太子、诸王等师名:‘皇帝之监承处上师、国师、德师,皇太子之师仁师,诸王之师忠师。’”这些师号中的主要名号,如上师、国师、德师等皆是授予高僧的名号。

[3]:对译为“礼典司”,汉译为“典礼司”。西夏官署,典礼司中有管理世俗事务的僧官,这些僧官都为职事官。职事官只是一种品级待遇,不是实授,而是虚衔。西夏僧官有其实际职务,这种职务类似宋朝的“差遣”。它是对某一僧官所管具体事务的任命,有的是正式的经常性职务,如凉州感通塔碑所记药乜永诠的常任职务是圣容寺感通塔两众提举,而他的临时性职务是为修感通塔而设置的庆寺监大勾当。

[4]:对译为“德功司”,汉译为“功德司”。西夏官署,中央级僧署。史金波在《西夏佛教史略》中指出:“西夏在政府中设有功德司,管理全国佛教事务。据西夏文《天盛律令》记载,西夏所设政府机构中有三个功德司:和尚功德司、出家功德司和护法功德司,它们在西夏五品机构中属第二品,仅次于掌管全国行政和军事的中书、枢密第一品,和殿前司、御史、中兴府等机构同级,可见其品级之高。顾名思义,和尚功德司应是管理西夏全境僧人的机构;出家功德司可能是掌握度僧出家的机构;而护法功德司则可能是维护佛门戒律,纠察僧人越轨行为的机构。功德司设功德司正为最高负责长官,又设功德司副使为其辅佐。据西夏文《天盛律令》第十章规定:护法功德司有一正,一副,一判、一承旨。住家功德司(可能为和尚功德司)和出家功德司共有六国师。住家功德司另有四副、六判、六承旨;出家功德司有言过处六,承旨六。”

[5]:圣赞,官职。

[6]:提举,官职。提举相当于总管、主管,只有特殊的大寺院才能设。

[7]:对译为“士学”,汉译为“学士”,官名。北齐始置文林馆学士,历代沿袭至清,虽各朝设置不同,但均用以尊礼大臣与文学之士,侍从皇帝,以备顾问,并无实职。西夏毅宗时期,又增设各部尚书、侍郎、南北宣徽使及中书学士等。

[8]:言过,即说过。

[9]:王杜基,人名

[10]:内宿,即内宿司,西夏官署。西夏改宋朝24司为16司,即经略司、正统司、统军司、殿前司、皇城司、三司、内宿司、巡检司、陈告司、磨勘司、审刑司、农田司、閤门司、群牧司、受纳司、承旨司。

[11]:神策,即神策军。神策军是中晚唐的中央禁军,神策中尉是由宦官担任的神策军的首领,在唐后期的政治舞台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西夏的具体情况如何,无考。

[12]:承旨,官职。枢密院的办事机构为枢密院承旨司,设承旨、副承旨,后设都承旨、副都承旨,下分设兵、吏、户、礼四房。神宗初,设检详官,增设刑房,又设北面河西房以处理边防事务。西夏诸司官员名称与遣派人数,在《天盛律令》中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在上等司中所遣官职为:大人、承旨、都案、案头四种,次等司中派遣官职有:正、承旨、奏知、副、判、国师、合管、经略、都案、案头等。

[13]:对译为“军监司”,汉译为“监军司”,西夏官署。

[14]:学军,官职,无考。

[15]:珂贝,人名。

[16]:对译为“儒语”或“儒言”,汉译为“语儒”。语,指语言。儒,指掌握有一定知识、技能的术士,也称学者。语儒,即语言专家、语言学者、大儒的意思。

[17]:倾谛,全都确凿。倾,尽、全;谛,确凿、确实。

[18]:葛长宁则,人名,音译。

对译:

喻者 师仁礼典司正德功司副圣赞提举士学言过所 信足 王杜基 喻者 师仁内宿神策旨承军监司正行学军珂贝等言过所 儒语倾谛 葛长宁则

意译:

喻者,仁师典礼司正功德司副圣赞提举学士所言过,足信,王杜基。喻者,仁师内宿神策承旨监军司正行学军珂贝等所言过,语儒倾谛。葛长宁则。

第三行

第三行

录文及补识:

注释:

对译:

水性高久不动虽然说 风起击动波浪滔滔常不息 正体本于不变虽然说缘随染著恼祸沉沉永未休 如迷愚化 六道回轮菩萨名得 圣训尘合 三界

意译:

虽然说水性高久不动,风起击动波浪滔滔常不息;虽然说正体于本不变,随缘染著恼祸沉重永未休。如化愚迷,六道轮回菩萨得名;圣训合尘,三界

弟四行

第四行

录文及补识:

注释:

对译:

流转情有生受 上世最安 一一急急往者稀 下狱苦极 千万趋趋至者稠 悲广悲生悲不绝 诸佛世间庶民劝救已出现 相无相立相不少 摩竭陀国

意译:

流转有情受生。上世最安,一一急速往者稀;下狱极苦,千万急趋至者稠。广悲生悲悲不绝,劝救世间庶民诸佛已出现;无相立相相不少,摩竭陀国

第五行

第五行

录文及补识:

注释:

[1]金刚座,又作金刚齐。指佛陀成道时所坐之座,位于中印度摩竭陀国伽耶城南之菩提树下,犹如金刚一般坚固不坏,故称金刚座。据《大唐西域记》卷八载,菩提树垣正中有金刚座,昔贤劫初成时,与大地俱起,据三千大千世界中,下极金轮,上侵地际,金刚所成,周百余步,贤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刚定,故称金刚座。

[2]:正觉,佛教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亦即佛菩提,或称为无上菩提、大菩提。简言之,即是成佛、成正觉。它是佛所证之最究竟的菩提,有别于声闻菩提与缘觉菩提。“阿耨多罗”,意为无上;此为相对于菩萨之“有上”而言。“三藐”意为正等,此为相对于二乘之不平等,以二乘所见为人不平等(自他不平等)、法不平等(涅槃与生死不平等)故只求自度,不思度他。“三菩提”意为正觉,此为相对于凡夫之不觉,以及外道之妄觉。是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一词,固为表如来所证之究竟觉道,但其中亦隐含着有立有破。佛发现了真理,发现了自心自性的宝藏,他并没有独自享受,而是欲令一切众生都可以成就、分享、获得这份宝藏,所以称为等正觉。

[3]:正论。正确合理的言论。

[4]:贪痴。佛教中认为“贪、嗔、痴、慢、疑”五大烦恼属于“思惑”,也叫“修惑”,必须通过人的修行才能断除。在这五个烦恼中,“贪、嗔、痴”是最为根本的,称为“三毒”,是人生痛苦的根本。贪指沉溺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仇视、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

[5]:对译为“度超”,汉译为“超度”。超度,原指超越度过。如今在佛教等宗教领域使用较多,已经逐渐成为佛教等相关领域的一个专业术语,有“脱离苦难,功德圆满,到达彼岸”的意思。

[6]:对译为“师生为”,汉译为“为生师”。意为成为你活着时教育你的法师、禅师、老师。

[7]:对译为“邪魔伏”,汉译为“伏邪魔”,指妖魔。语出《药师经》:“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外道人士”就是不明佛法的人,其中有“邪”有“魔”。前者是指走了歧路而向心外求法的人,后者是指妨害佛法的人(包括异教徒)。

[8]:育治。育,抚养、教育。治,管理、处理。抚养教育和管理。

[9]:六度。菩萨所修的六种法门。赵朴初对“六度”的解释是“度”梵语是“波罗蜜多”,字义是“到彼岸”,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止观)、智慧。

[10]:对译为“海艺”,汉译为“艺海”。艺,才能、技能、技术,这里指六度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海,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同类事物。艺海指六度的方式、方法很多。

[11]:通艺。精通六度的方式、方法。

对译:

金刚座上正觉成 金口一声正论言 类依悉解贪痴度超师生为 身化多现邪魔伏 法界皆到愚迷育治父母是 过留未因 六度海艺知最大 通艺身瑞

意译:

金刚座上成正觉。金口一声言正论,依类悉解超度贪痴为生师;化身多现伏邪魔,法界皆到育治愚迷是父母。过留未因,六度艺海知最大;通艺身瑞,

第六行

第六行

录文及补识:

注释:

[1]:多劫。佛教中的“劫”是梵文劫簸的音译,它并不是佛教创造的名词,乃是古印度用来计算时间的单位。可以算作长时间,也可以算作短时间,长可长到无尽长,短也可以短到一刹那。不过,通常所称的劫,是指娑婆世界的长时代而言。

[2]:果。这里指佛教中的果位,就是指修佛时能够达到的境界。在小乘佛教中共有四个果位,即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和须陀洹;在大乘佛教中共有三个果位,即佛、菩萨和阿罗汉。菩萨果位总共分为“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五十二个阶位。十地之前的四十个阶位是凡夫,十地以上的十二个阶位是圣人。

[3]:尊神日。尊,尊奉、尊敬。神,指佛教中一些知名度高、影响大的佛、菩萨和佛教神灵。尊神日就是供奉这些佛教神灵的日子。

[4]:站毕。指供奉活动结束。

[5],变、示、佯、装,对译为“变变”,重叠后为“变化”的意思。

[6]:涅槃。佛教用语,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中道体性意义,也即成佛。指人经过几年或则几十年的修养,调理自己的思想,断除大脑里面不好的思想、程序、情感,最终达到没有烦恼,超脱生死的境界,也就是无所得、无执着、随缘而不变的圆满境界。

[7]:于将入。

[8]:对译为“民俗”,汉译为“俗民”。指普通百姓,也指佛教中所说的众生。

[9]:未灭。没有消灭。

[10],实、如、现。对译为“实实”,重叠后为“现实”的意思。这里指眼前出现的能够看到的一切东西。

[11]:舍利。在佛教中,僧人死后所遗留的头发、骨骼、骨灰等,均称为舍利;在火化后,所产生的结晶体,则称为舍利子或坚固子。

[12]:真已留。真的存留在世的意思。

[13]阿育王。阿育王(前273—前232年)是佛教护法名王,古代印度摩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早年好战杀戮,统一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和今阿富汗的部分地区,晚年笃信佛教,放下屠刀,又被称为“无忧王”。阿育王的前半生被称作“黑阿育王”时代,后半生被称作“白阿育王”时代,被誉为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

[14]:藏处。

[15]:与……也。赐予的意思。

对译:

一世多劫果皆满 尊神日站毕 变变涅槃于将入 民俗福未减 实实舍利真已留 凉州寺塔者 阿育王舍利所分 天上天下八万四千舍利藏处 所与中杏

意译:

一世多劫果皆满。尊神日站毕,变化涅槃于将入;俗民福未灭,现实舍利真已留。凉州塔寺者,阿育王所分舍利,天上天下八万四千舍利所藏处,与中杏

第七行

第七行

录文及补识:

注释:

[1]:对译为“寺塔真”,汉译为“真塔寺”。指最初由阿育王所建造的奉佛舍利塔寺。

[2]:毁坏。

[3]:张轨。张轨(255—314),十六国时期西晋凉州刺史,前凉建立者张寔之父,字士彦,安定乌氏人。后执政凉州。314年卒,谥号武王。

[4]:宫殿。永宁初年(301年),张轨出任护羌校尉、凉州刺史。永兴年间(304—305年),鲜卑贵族若罗拔能反叛骚乱,张轨派司马宋配征讨叛敌,斩杀若罗拔能,俘虏十余万人,张轨威名大震。晋惠帝派遣使者任命张轨为安西将军,并封为安乐乡侯,食邑一千户。于是大规模修建姑臧(现甘肃武威市市区)城。姑臧城本是匈奴人所建,南北长七里,东西长三里,地势有龙的形状,所以又称卧龙城。张氏便成为河西霸主,宫殿可能就是此时所造。

[5]:所作。

[6]:武威郡(今武威市)。“武威”因汉武帝为表彰大将霍去病的“武功军威”而得名。春秋时为西戎占领,战国时由月氏人建城,后被匈奴攻破,为匈奴休屠王、浑邪王故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西汉大将霍去病西击匈奴,占领了河西走廊,汉武帝刘彻设河西四郡,姑臧城改名武威郡。武威郡自古富足,古时素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之称。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隋末的大萧都曾在此建都。而后为西夏陪都,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重镇,是“丝绸之路”的要隘,河西都会,一度是北方的佛教中心。

[7]:张天锡。张天锡(346—406年),字纯嘏,武王张轨玄孙(西夏碑西夏文碑文中误刻为“孙”,即“张轨孙张天锡”),凉明王张寔之孙,文王张骏少子,桓王张重华之弟,前凉第九任帝王。376年,张天锡射杀前秦使节,前秦遂以十三万步骑攻陷姑臧,张天锡投降,前凉灭亡。382年,前秦发动淝水之战,苻坚大败,张天锡投靠东晋,是十六国亡国之君中唯一投靠江表的人。封为左员外郎、散骑常侍。东晋政权后来恢复其西平郡公的爵位,为金紫光禄大夫。义熙二年(406年),张天锡在建康病逝,享年六十一岁。追赠金紫光禄大夫、镇西将军,谥号悼公。

[8]:所受。这里指接受。

[9]:对译为“已舍”,汉译为“舍弃”。指宫殿改建为寺院。

[10]:巧匠。

[11]:七级。七级塔指的就是七层塔。在佛教中,七层的佛塔是最高等级的佛塔。七在佛教中是个吉祥的数字,代表圆满(东、南、西、北、上、下、中),是大、多、胜的意思。

对译:

眼舍利藏处 寺塔真虽然说已毁坏 张轨天子为时 其上宫殿所作 此凉州武威郡名也 张轨孙张天锡王位所受 则宫殿已舍 匠人巧匠与请 七级寺塔乃造 其后寺塔

意译:

眼舍利藏处。真塔寺虽然说已毁坏,张轨为天子时,其上所建宫殿,此名凉州武威郡也。张轨孙张天锡接受王位,则舍弃宫殿。速请匠人巧匠,乃造七级塔寺,其后塔寺

第八行

第八行

录文及补识:

注释:

对译:

番人所造 间间造修 福求供养 瑞相乃现 国土根基处是 先乃业父

此天祐民安甲戌五年后已至 八百二十年入度时为 后大安二年中 寺塔柱根等已分 敏净皇太

意译:

番人所造。修造中间,求福供养,乃现瑞相。国土是根基处,乃先父业。此天祐民安甲戌五年后已至,为时度入八百二十年。后大安二年中,塔寺柱根等分离,敏净皇太

第九行

第九行

录文及补识:

注释:

①西夏惠宗李秉常即位于宋“治平四年冬”,即西夏“拱化五年”,即1067年;改元于西夏“乾道元年”,即1068年。宋“熙宁二年二月”(即“乾道二年二月”,即公元1069年)册封李秉常为“西夏主”。李秉常共用四个年号,即“乾道”(两年)、“天赐礼盛国庆”(五年)、“大安”(十一年)、“天安礼定”(两年),其中“乾道二年”与“天赐礼盛国庆元年”是同一年,即1069年。另有材料表明,“乾道二年”与“天赐礼盛国庆元年”并非同一年,则只有“天安礼定元年”,无“天安礼定二年”。据西夏碑碑文内容及李范文、史金波、陈炳应等学者的研究,“乾道二年”与“天赐礼盛国庆元年”是同一年。[元]脱脱等撰:《宋史》卷四百八十六《夏国下》,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014—14015页;李范文主编:《西夏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64、267、692页。

对译:

后 珍墓城皇帝等种种准备头监匠等所遣 俄顷 开始造将时 夜下风大因起 塔首圣灯出现 天晓自然已正 前如所是 又大安八年 东汉恶心体与 准军大已发 □

意译:

后、珍墓城皇帝等准备所遣各种头监匠等。俄顷,开始将造时,夜间因起大风,塔首出现圣灯,天晓自然已正,如前所是。又大安八年,东汉心与体恶,准大军已发,□

第十行

第十行

录文及补识:

注释:

对译:

包围羌军 凉州将来 其时 风黑沉沉 手互持持莫辨 灯光煌煌寺塔围绕 二军自然败走 从此前如看莫敢 此后 德盛皇太后 仁净皇帝等土国所持 后向 天安

意译:

羌军包围,将来凉州。其时,黑风沉沉,手互相持莫辨,灯光辉煌围绕塔寺,二军自然败走,从此莫敢如前看。此后,德盛皇太后、仁净皇帝等所持国土,以后,天安

第十一行

第十一行

录文及补识:

注释:(www.daowen.com)

对译:

礼定二年中 时时香烧 布施 愿文等不断 入令汉中二遍 皇太后自亲阵头已出 尔时 夜下灯光双双一出一灭 明艳午日过如 汉之地看所入破大 已为吉 前前后后

意译:

礼定二年中,随时烧香、布施、愿文等不断。令入汉中二遍,皇太后亲自已出头阵,尔时,夜间两双灯光一出一灭,明艳如过午日,看所入汉之地大败,已为吉。前前后后

弟十二行

第十二行

录文及补识:

注释:

对译:

多所现者 皆此中说可无 瑞魔瑞相数遍 前昔人庆明分犹显 如此广大功绩众 因此 凉州金寺塔者 年日所流 风击雨著 染色已衰 去年地震大强发 木朽柱斜见因

意译:

多所现者,此中皆无可说。瑞魔瑞相数遍,昔人前庆分明犹显,如此广大众功绩。因此,凉州金塔寺者,时光流失,风击雨著,颜色已退。去年发强大地震,因见木朽柱斜。

第十三行

第十三行

录文及补识:

注释:

对译:

德盛皇太后 仁净皇帝等 上四恩功报 下松有治宽 六波罗蜜因为 四深大愿依行 故头监将遣诸匠集聚 天祐民安癸酉四年六月十二日匠事开始

意译:

德盛皇太后、仁净皇帝等,上报四恩功,下宽松有治。因为六波罗蜜,依行四深大愿,故将遣头监聚集诸匠。天祐民安癸酉四年六月十二日匠事开始,

第十四行

第十四行

录文及补识:

注释:

对译:

其后年正月十五日匠事已毕 塔妙七级七等觉 腰彩四面四河治 树干瓦穿鸟鸟如 金头玉柱置置善 七珍美丽耀耀如 诸色饰装和和甚 觉绕宝美光

意译:

其后年正月十五日匠事已毕。妙塔七级七等觉,彩壁四面四河治。树干穿瓦如禽鸟,金头玉柱善设置。七珍美丽如照耀,诸色装饰甚调和。绕觉美宝光

第十五行

第十五行

录文及补识:

注释:

对译:

辉辉 壁画菩萨壮震震 一院殿堂雾青有 七级宝塔人铁爱 线细幡悬花茂茂 银白香炉明亮亮 法物种种俱所置 供具一一全且足 佛之常住金

意译:

赫奕,壁画菩萨壮威严。一院殿堂有青雾,七级宝塔爱铁人。细线悬幡花茂盛,银白香炉明闪亮。各种法物俱所置,逐一供具全且足。佛之常住。黄

第十六行

第十六行

录文及补识:

注释:

对译:

黄十五两 金白五十两 里表绢生六十段 绫罗杂锦幡七十对 千缗钱僧之常住 四户农主 千缗钱 千斛谷物等所舍 其年十五日 中书正梁社

意译:

金十五两,白金五十两,表里生绢六十段,绫罗杂锦幡七十对。千缗钱,僧之常住,四户官作。千缗钱,所舍千斛谷物等。其年十五日,正中书梁社

第十七行

第十七行

录文及补识:

注释:

对译:

折宁 城皇司正卧屈皆等所遣 赞诗乃作令 大会斋作 法说忏悔 道场设置 藏经典读诵 剃度三十八人死应 赦命五十四人 香花灯明种种准备 食饮净水一一不无

意译:

折宁,所遣皇城司正卧屈皆等,乃令作赞诗,作大斋会,说法忏悔,设置道场,诵读藏经典。剃度应死三十八人,赦命五十四人,准备各种香花明灯,饮食净水逐一无不。

第十八行

第十八行

录文及补识:

注释:

对译:

头监小大 匠人种种等之官赏 自各下高依 多多所给

意译:

赏大小头监、匠人种种等之官,依各自高下,多多赏给。

第十九行

第十九行

录文及补识:

注释:

对译:

五色瑞云 朝朝梭穿金光飞 三世诸佛 夜夜将绕圣灯现 一节已毕 始业道得心欢喜 七级悉察 福智俱得佛宫到 天下头黑 苦乐二对福求可

意译:

五色瑞云,每朝穿梭金光飞;三世诸佛,每夜将绕圣灯现。一节已毕,业始得道心欢喜;七级悉察,智福俱得佛到宫。天下黑头,苦乐二对可求福;

第二十行

第二十行

录文及补识:

注释:

对译:

地上面赤 势败二对根基是 十八地狱 罪受众生解脱得 四十九重 乐安慈轻爱至往 三界昏暗 智灯一举皆见显 众生爱海 慧桥更安皆度运

意译:

地上赤面,势败二对是根基。十八地狱,受罪众生得解脱;四十九重,安乐轻慈爱往至。三界昏暗,智灯一举皆显见;众生爱海,慧桥更安皆度运。

第二十一行

第二十一行

录文及补识:

注释:

对译:

圣宫造毕 德功广大比前无 宝塔修毕 善因圆满艺才高 人身不珍 潮湿浮泡芭蕉如 人命无常 眼如秋露夏花同 施舍殊特 三轮体空义悉解

意译:

圣宫造毕,功德广大比前无;宝塔修毕,善因圆满才艺高。人身不珍,潮湿浮泡如芭蕉;人命无常,如看秋露同夏花。施舍特殊,三轮体空义悉解;

第二十二行

第二十二行

录文及补识:

注释:

对译:

忠心坚固 二边不执彼岸证 愿王座坚密 东方修竹如永当立 御意盛广 白高金海如常乃涨 作作赢有 意实力实利同得 测测因熟 佛供法供求当得

意译:

忠心坚固,二边不执彼岸证。愿王座坚密,如东方修竹永当立;御意盛广,如白高金海常乃涨。所作有赢,实意实力利同得;测卜因熟,供佛供法求当得。

第二十三行

第二十三行

录文及补识:

注释:

对译:

风雨时降 宝谷永成 地境安定 庶民乐安 法义深广 意性不大 词堪传实 智人无德正行邪行 前石写立志业碑 善名善名 后人瞻仰永传说

意译:

风雨时降,宝谷永成。地境安定,庶民安乐。法义深广,意性不大,词堪传实。智人无德正行邪行。石前立写志业碑,善名善名,后人瞻仰永传说。

第二十四行

第二十四行

录文及补识:

注释:

[1]:对译为“赞庆”,汉译为“庆赞”。庆祝成功、赞善根之意。庆赞,佛教术语,佛像经卷及堂塔等完工时之法事也。

[2]:对译为“等上”,汉译为“上等”。上等,即上等司。颁行于西夏仁宗天盛年间(1149—1169年)的西夏法典《天盛律令》,提供了丰富详尽的西夏官制资料,其中第十卷《司序行文门》记载国家从中央到地方行政机构诸司的设置与等级,还分别列举诸司官员职名与派遣人数。以下列举《司序行文门》规定的上、次、中、下、末五等司与司等以外的名称:一是上等司:中书、枢密。二是次等司:殿前司、御史、中兴府、三司、僧人功德司、出家功德司、大都督府、皇城司、宣徽、内宿司、道士功德司、阎门司、御庖厨司、匦匣司、西凉府、府夷州、中府州。三是中等司:大恒历司、都转运司、陈告司、都磨勘司、审刑司、群牧司、农田司、受纳司、边中监军司、前宫侍司、磨勘军案殿前司上管、鸣沙军、卜算院、养贤务、资善务、回夷务、医人院、华阳县、治源县、五原县、京师工院、虎控军、威地军、大通军、宣威军、圣永提举。四是下等司:行宫司、择人司、南院行宫三司、马院司、西院经治司、沙州经治司、定远县、怀远县、临河县、保静县、灵武郡、甘州城司、永昌城、开边城。三种工院:北院、南院、肃州。边中转运司:沙州、黑水、官黑山、卓啰、南院、西院、肃州、瓜州、大都督府、寺庙山。地边城司:□□、真武县、西宁、孤山、魅拒、末监、胜全、边净、信同、应建、争止、龙州、远摄、银州、合乐、年晋城、定功城、卫边城、富清县、河西县、安持寨。五是末等司:刻字司、作房司、制药司、织绢院、番汉乐人院、作首饰院、铁工院、木工院、纸工院、砖瓦院、出车院、绥远寨、西明寨、常威寨、镇国寨、定国寨、凉州、宣德堡、安远堡、讹泥寨、夏州、绥州。六是司等中以外:官提点、执飞禽提点、秘书监、京师工院为管治者、番汉大学院。

[3]:都案。都案,西夏官职。在上、次、中、下司中都设有都案,但遣派人数分别有具体的规定。如,中书遣派六大人(智足、业全、义观、习能、副、同),六承旨;枢密遣六大人(南柱、北座、西摄、东拒、副、名入),六承旨。

[4]:头监。头监,西夏末等司官职。

[5]:三司。三司,西夏官署。据《宋史·夏国传》记载:“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曰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院,曰磨勘司,曰文思院,曰蕃学,曰汉学。”[2]这些机构的职掌与官吏委派,按宋朝所行制度大体上可以推知。清代学者吴广成在其所撰《西夏书事》中作如下注释:“中书,掌进拟庶务,宣奉命令,属有侍郎、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舍人、司谏等官。枢密,掌军国兵防边备,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属有枢密、同知、副使、签书、承旨等官。三司,总国计,应贡赋之入,属有正使、副使、盐铁使、度支使等官。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属有御史大夫、御史中丞、殿中御史、监察御史等官。开封府,掌尹正畿甸之事,属有六曹、左右军巡使、判官,左右厢公事干当等官。”

[6]:南院。南院,西夏官署,隶属下等司中的边中转运司。

[7]:对译为“军监”,汉译为“监军”。监军,西夏军队官职。据汉文史书记载,西夏军队大体上区分为三部分:皇帝侍卫军、国防军和朝廷直属部队。监军司是西夏驻守的国防军,后来陆续增置,因此史书上有的记载西夏有十八监军司。西夏毅宗李谅祚继位后,于西平府(原灵州)置翔庆军监军司及中寨、天都二监军司。

对译:

寺塔修及赞庆作等上都案头监三司正南院军监谏品臣埋领皆 寺塔修及赞庆作等上都案头监宫行三司正圣赞 通感寺塔等下提举经解和尚臣由啼韦皆

意译:

修塔寺兼作庆赞上等都案头监三司正南院监军谏品臣埋领皆,修塔寺兼作庆赞上等都案头监行宫三司正圣赞、感通塔寺下等提举解经和尚臣由啼韦皆,

第二十五行

第二十五行

录文及补识:

注释:

对译:

寺塔修头监小宫行三司旨承药官臣慕容哇通感寺塔下羌汉二众提举绯衣和尚臣旺那乘玉 寺塔修头监小圣崇众寺下僧监绯衣臣令介成庞 匠人头

意译:

修塔寺小头监行宫三司承旨药官臣慕容哇,感通下塔寺羌汉二众提举绯衣和尚臣旺那乘玉,修塔寺小头监崇圣众下寺僧监绯衣臣令介成庞,匠人小

第二十六行

第二十六行

录文及补识:

注释:

对译:

监小通感寺塔下汉众僧监绯衣和尚酒智清 寺塔修匠人头监小通感寺塔汉众僧副绯衣白智宣 寺塔修瓦匠头监僧主张梵匠人之准备头匠白阿山

意译:

头监感通下塔寺汉众僧监绯衣和尚酒智清,修塔寺匠人小头监感通塔寺汉众僧副绯衣白智宣,修塔寺瓦匠头监僧主张梵,准备匠人之头监白阿山,

第二十七行

第二十七行

录文及补识:

注释:

对译:

书者切韵儒语閤门清批臣浑嵬名玉 汉碑铭书者汉契丹中审写臣张政思 红白匠头监小和尚谢智郝 木匠头监小和尚酒智翔 网络头监和尚刘丑镇孙□□

意译:

书者切韵语儒閤门清批臣浑嵬名玉,汉碑铭书者汉契丹中审写臣张政思,红白匠小头监和尚谢智郝,木匠小头监和尚酒智翔,网络头监和尚刘丑镇、孙□□

第二十八行

第二十八行

录文及补识:

注释:

武威西夏碑西夏文碑铭录文及补识

武威西夏碑西夏文碑铭汉译

敕感通塔寺之碑铭

大白高国境凉州感通塔寺之碑铭

喻者,仁师典礼司正功德司副圣赞提举学士所言过,足信。王杜基。喻者,仁师内宿神策承旨监军司正行学军珂贝等所言过,语儒倾谛。葛长宁则。

虽然说水性高久不动,风起击动波浪滔滔常不息;虽然说正体于本不变,随缘染著恼祸沉重永未休。如化愚迷,六道轮回菩萨得名;圣训合尘,三界流转有情受生。上世最安,一一急速往者稀;下狱极苦,千万急趋至者稠。广悲生悲悲不绝,劝救世间庶民诸佛已出现;无相立相相不少,摩竭陀国金刚座上成正觉。金口一声言正论,依类悉解超度贪痴为生师;化身多现伏邪魔,法界皆到育治愚迷是父母。过留未因,六度艺海知最大;通艺身瑞,一世多劫果皆满。尊神日站毕,变化涅槃于将入;俗民福未灭,现实舍利真已留。凉州塔寺者,阿育王所分舍利,天上天下八万四千舍利所藏处,与中杏眼舍利藏处。真塔寺虽然说已毁坏,张轨为天子时,其上所建宫殿,此名凉州武威郡也。张轨孙张天锡接受王位,则舍弃宫殿。速请匠人巧匠,乃造七级塔寺,其后塔寺番人所造。修造中间,求福供养,乃现瑞相。国土是根基处,乃先父业。此天祐民安甲戌五年后已至,为时度入八百二十年。后大安二年中,塔寺柱根等分离,敏净皇太后、珍墓城皇帝等准备所遣各种头监匠等。俄顷,开始将造时,夜间因起大风,塔首出现圣灯,天晓自然已正,如前所是。又大安八年,东汉心与体恶,准大军已发,□羌军包围,将来凉州。其时,黑风沉沉,手互相持莫辨,灯光辉煌围绕塔寺,二军自然败走,从此莫敢如前看。此后,德盛皇太后、仁净皇帝等所持国土,以后,天安礼定二年中,随时烧香、布施、愿文等不断。令入汉中二遍,皇太后亲自已出头阵,尔时,夜间两双灯光两一出一灭,明艳如过午日,看所入汉之地大败,已为吉。前前后后多所现者,此中皆无可说。瑞魔瑞相数遍,昔人前庆分明犹显,如此广大众功绩。因此,凉州金塔寺者,时光流失,风击雨著,颜色已退。去年发强大地震,因见木朽柱斜。德盛皇太后、仁净皇帝等,上报四恩功,下宽松有治。因为六波罗蜜,依行四深大愿,故将遣头监聚集诸匠。天祐民安癸酉四年六月十二日匠事开始,其后年正月十五日匠事已毕。妙塔七级七等觉,彩壁四面四河治。树干穿瓦如禽鸟,金头玉柱善设置。七珍美丽如照耀,诸色装饰甚调和。绕觉美宝光赫奕,壁画菩萨壮威严。一院殿堂有青雾,七级宝塔爱铁人。细线悬幡花茂盛,银白香炉明闪亮。各种法物俱所置,逐一供具全且足。佛之常住。黄金十五两,白金五十两,表里生绢六十段,绫罗杂锦幡七十对。千缗钱,僧之常住,四户官作。千缗钱,所舍千斛谷物等。其年十五日,正中书梁社折宁,所遣皇城司正卧屈皆等,乃令作赞诗,作大斋会,说法忏悔,设置道场,诵读藏经典。剃度应死三十八人,赦命五十四人,准备各种香花明灯,饮食净水逐一无不。赏大小头监、匠人种种等之官,依各自高下,多多赏给。

五色瑞云,每朝穿梭金光飞;三世诸佛,每夜将绕圣灯现。一节已毕,业始得道心欢喜;七级悉察,智福俱得佛到宫。天下黑头,苦乐二对可求福;地上赤面,势败二对是根基。十八地狱,受罪众生得解脱;四十九重,安乐轻慈爱往至。三界昏暗,智灯一举皆显见;众生爱海,慧桥更安皆度运。圣宫造毕,功德广大比前无;宝塔修毕,善因圆满才艺高。人身不珍,潮湿浮泡如芭蕉;人命无常,如看秋露同夏花。施舍特殊,三轮体空义悉解;忠心坚固,二边不执彼岸证。愿王座坚密,如东方修竹永当立;御意盛广,如白高金海常乃涨。所作有赢,实意实力利同得;测卜因熟,供佛供法求当得。风雨时降,宝谷永成。地境安定,庶民安乐。法义深广,意性不大,词堪传实。智人无德正行邪行。石前立写志业碑,善名善名,后人瞻仰永传说。修塔寺兼作庆赞上等都案头监三司正南院监军谏品臣埋领皆,修塔寺兼作庆赞上等都案头监行宫三司正圣赞、感通塔寺下等提举解经和尚臣由啼韦皆,修塔寺小头监行宫三司承旨药官臣慕容哇,感通下塔寺羌汉二众提举绯衣和尚臣旺那乘玉,修塔寺小头监崇圣众下寺僧监绯衣臣令介成庞,匠人小头监感通下塔寺汉众僧监绯衣和尚酒智清,修塔寺匠人小头监感通塔寺汉众僧副绯衣白智宣,修塔寺瓦匠头监僧主张梵,准备匠人之头监白阿山,书者切韵语儒閤门清批臣浑嵬名玉,汉碑铭书者汉契丹中审写臣张政思,红白匠小头监和尚谢智郝,木匠小头监和尚酒智翔,网络头监和尚刘丑镇孙□□

天祐民安甲戌惟五年正月甲戌十五戊子日庆赞毕。雕石头监苇褐、任玉子、左至信、孔狗奴、郑三堆、孙乞都、左记、左党值、左阿力、杨真寅。浪□洼,画匠郭道奴,铁匠□□

【注释】

[1]《天盛律令》,全称为《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或称《天盛年改新定禁令》《天盛年改新定禁令名剪》,共20卷,1460条,20余万字。西夏仁宗天盛年间(1149—1169年),西夏北王兼中书令嵬名地暴等19人依仿宋朝政书体例,用西夏文字编纂的一部政治制度与法令专书编。现存本略有残缺,其中有九卷基本完整,有十卷部分残失,第十六卷全部散失。《天盛律令》是一部综合性法典,涉及刑法、诉讼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和军事法等,健全了西夏刑律,规定了西夏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土地占有与买卖、地租赋税等准则,以及官衙司署和军府州县品第等政治体制,为研究西夏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1909年,《天盛律令》发现于西夏故地黑水城遗址(今属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后运到圣彼得堡,现藏于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

[2][元]脱脱等撰:《宋史》卷四百八十五《夏国上》,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99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