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张澍的西夏文字研究

张澍的西夏文字研究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武威西夏碑引发了张澍对西夏文史研究的浓厚兴趣,并将精力投入到编纂一部西夏专史中。《偕同游至清应寺观西夏碑》的第二首诗是对西夏碑的研究,张澍肯定了西夏碑的史料价值。张澍将西夏文字结构字形特征高度概括为“即论文字皆重复”,认为西夏文字笔画繁多,创造不易,对华夏文明礼教的发展功不可没,却遭到摧残性的破坏。

张澍的西夏文字研究

武威西夏碑引发了张澍对西夏文史研究的浓厚兴趣,并将精力投入到编纂一部西夏专史中。他选择宋人王称的《东都事略·西夏传》作为编写底本。宋与夏并存,宋人编西夏史,所用材料一定比后人更可靠、更丰富,因而也更真实地反映西夏历史。另外,宋、元文集中保存的一些文献多是宋人、元人亲历之事,而笔记之类的局部之作也多为宋人亲历或亲闻,这些文献的可信度也很高。张澍从宋、元文献中采录无疑是正确的,但令人扼腕的是,嘉庆十五年(1810年)夏,张澍辛辛苦苦辑录撰写的“六巨束”书稿被家人误当作废纸给烧了。叹息痛恨之余,张澍再也无心编写《西夏书》,这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张澍欲撰写夏书而不得,感慨万千,遂写下《偕同游至清应寺观西夏碑》四首诗及诗前小序,追述了他发现西夏碑的过程和“欲撰《夏书》”而未成的遗憾。这四首诗及诗序收录于《养素堂诗集》卷十《还辕集》,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刻印刊行。现将诗序及诗录之如下:

寺有古砖亭,前后砖砌,不知为何年物也。庚午秋,余偕同人游至寺,适修葺殿宇。余谓主僧唤工匠数辈相与启视,僧人以先师遗命勿启,启则有风雹之灾。余曰:“若尔,则我辈自当,与僧无与。”诸同人怂恿,遂启之。碑上尘积数寸,扫去,额篆“天祐民安之碑”六字。其文乍看皆识,细看无一字识者。余意碑阴必有释文。复启后,果然其碑后左裂缺,二十余字释文。释文载余集《书西夏碑后》。

昔我曾编夏国书,未成而废慨焚如。余游扬州知,秦前辈恩复著《西夏书》,往谒,请观之。先生曰:“书未成,仅零星纸稿,且不足观。”问所据者何书?答曰:“不过《东都事略》《宋史》诸书耳。”后余作《三礼权衡》,遂辍笔。夏书稿六束置架上,家人以为废纸,烧之。至今以为恨。

摩碑今日排尘土,译字何年辨鲁鱼(用碑中事)。野里仁荣为作者,曩霄兀卒亦参诸。艺林从此添新录,却笑兰泉箧未储(王兰泉侍郎昶纂《金石萃编》,搜罗甚富,亦无此种)。

漫夸车驾再亲征,大捷屡摧南国兵。盟誓犹然怀偭乡,风雷底事鉴精诚。即论文字皆重复,况复衣冠少典程。赖有《灵芝歌》上奏,韩陵片石可同评。(www.daowen.com)

携友闲来木落时,何图老眼见荒碑。从前启国颇艰苦,到此蕃书尚孑遗。阿育何年新窣堵,重华当时旧宫基。可怜乾顺从崇释,天祐民安又建祠。

国祚绵延二百年,恨无旧史夏书传(王文简言,国初有人过华州,谒王槐野先生,见架上有《夏书》卷帙多于《金史》,今无从问矣)。道冲注《易》遵尼父,和斡到羊动上贤。一自兴州城破后,空遗古寺塔岿然。摩挲太息斜阳外,元代羊皮亦竞传。[5]

张澍发现武威西夏碑,是其学术生涯中难以忘怀的大事件。诗前小序追叙了西夏碑发现的经过,说明了西夏碑碑铭缺字的情况。同时,他还交代“释文载余集《书西夏碑后》”。张澍认为西夏碑的汉文碑铭就是西夏文碑铭的释文,在其文《书西夏碑后》中介绍了汉文碑铭的内容,收入《养素堂文集》卷十九中。

《偕同游至清应寺观西夏碑》的第二首诗是对西夏碑的研究,张澍肯定了西夏碑的史料价值。武威西夏碑中“先后之朝,西羌梗边,寇乎凉土。是夕亦大雷电,于冥晦中,上现瑞灯。羌人睹之,骇异而退。顷为南国失和,乘舆再驾,躬行薄伐,申命王人,稽首潜祷,故天兵累捷”的记载,反映了西夏梁太后曾亲征“西羌”(吐蕃)和“南国”(北宋),连年用兵取胜的历史事件,但西夏却把屡屡取得大捷的原因归为神灵的感应显灵,可见西夏对佛教的虔诚尊崇。张澍将西夏文字结构字形特征高度概括为“即论文字皆重复”,认为西夏文字笔画繁多,创造不易,对华夏文明礼教的发展功不可没,却遭到摧残性的破坏。他还用史书中记载的乾顺作《灵芝歌》的故事和“韩陵片石”的典故来比喻西夏碑的珍贵。《宋史》卷四百八十六《夏国下》载:“(绍兴)九年(1139年),夏人陷府州。灵芝生于后堂高守忠家,乾顺作《灵芝歌》,俾中书相王仁宗和之。”[6]西夏灭亡之后,其文化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各郡县的庙学悉数被毁,张维《陇右金石录》载:“《灵芝歌》石刻在宁夏县城,今佚。”[7]“韩陵片石”比喻石刻之珍贵。《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五载:“安阳县东北二十七里有韩陵山,东魏丞相高欢破尔朱兆兄弟于此山下,仍立碑,即温子昇之词。陈尚书徐陵尝北使邺,读韩陵碑,爱其才丽,手自录之。归,陈士人问陵北朝人物何如?曰:‘惟韩陵片石耳’。”[8]

总之,张澍发现及研究武威西夏碑,不但拉开了中国学者研究西夏文化的序幕,而且对西夏学的兴起起到了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