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上的线刻伎乐菩萨、云头宝盖、卷草纹图案,线条流畅,形象准确、生动,是难得的西夏优秀艺术作品。西夏碑西夏文碑文一面,碑首呈半圆形,碑额上端刻有云头宝盖,左右两侧各刻有对称的伎乐飞天图案。飞天伎乐菩萨面部圆润,表情丰富,体态丰满,胸部和手腕上有饰物,上身、双臂、双脚赤裸,下着长裙,翩翩起舞,婀娜多姿,动作优美,造型生动,具有敦煌飞天的艺术特点。两个伎乐菩萨造型和风格完全不同,左侧风格与敦煌壁画中晚唐时期人物画风相近,体态丰满,婀娜多姿;右侧人物具有明显的西域人物特征,高鼻梁,脸部骨骼隆起,体态健壮,动感极强。那飘动的绸带、美如游龙的舞姿,使人想起了白居易《胡旋女》中描述的“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的胡旋舞。
碑身的两边呈杀角,碑铭文四周花边为忍冬卷草纹。卷草纹,中国传统图案之一,多取忍冬花、荷花、兰花、牡丹等花草,经巧妙处理后作“S”形波状曲线排列,构成二方连续图案,花草造型多曲卷圆润,通称卷草纹,因盛行于唐代,又名唐草纹。忍冬卷草纹,取材于中国人十分熟悉的忍冬花,亦称金银花、金银藤、二花,通称卷草。其花长瓣垂须,黄白相伴,因名金银花,为多年生常绿灌木,枝叶缠绕,忍历严寒而不凋萎,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艺术中,象征人的轮回永生,有“生机勃勃,吉祥如意,祥云之气”的寓意。忍冬卷草纹盛行于南北朝时期,而后常与莲瓣纹相配,又广泛用于绘画和雕刻等艺术品的装饰上。西夏碑的忍冬卷草纹从左下方起,茎叶向上顺时针作环绕状,至右下方结束,围一周呈一个“门”形,具有如传统纹饰“卍”(万)字、“寿”字连绵不断之寓意。线条流畅,刻工精细,与结构严谨、书体工整的西夏文楷书、篆书及生动活泼的伎乐菩萨和谐地融合在一起。(www.daowen.com)
西夏碑汉文碑文一面,因碑石四周残损严重,左右两边纹饰已无法看到,只剩上面的忍冬卷草纹。碑额两边的伎乐菩萨像,也只剩下部裙裤及脚的部分线条,无法看到上身和面部容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