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卖火柴的小女孩》解读:情节结构

《卖火柴的小女孩》解读:情节结构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经典童话故事,译者叶君健,选作课文时有改动。主人公“卖火柴的小女孩”处在饥寒交迫、无人关爱和同情的悲惨处境中,人物摆脱困境的方式是借火柴奇异的光在虚幻的想象中实现愿望。《卖火柴的小女孩》用奇幻方式实现愿望的方法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也是童话文学的重要特征。

《卖火柴的小女孩》解读:情节结构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统编教材《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童话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经典童话故事,译者叶君健,选作课文时有改动。故事讲的是在大年夜,卖火柴的小女孩没有卖出一根火柴,她不敢回家,赤着脚,忍受着寒冷、孤独和饥饿,在街上走着。小女孩一次又一次地划着火柴,先后看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最后她跟着奶奶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飞到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的地方去了。而现实中,她冻死在了墙角,手里还捏着带给她美好幻想的火柴梗。这是一个典型的愿望实现或者说困境解决的故事,表达出作者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关切、对美好幸福的积极向往,以及通过想象超越苦难、寻求慰藉的愿景。

(一)情节结构

1.交代背景,暗示困境(第1自然段)。

一般来说,故事发生的背景即时间、地点以及具体的现实情况。一年的最后一天,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开头短短几句话,就揭示了主人公的困境。大年夜是世间幸福美好的团圆之夜,但小女孩在这又黑又冷的大年夜,赤着脚在街上走。大年夜与在街上赤着脚走的小女孩对比,形成了强烈的故事张力,作者在发挥环境描写作用的同时,也成功设置了悬念。

2.主人公陷入困境(第2—3自然段)。

小女孩以卖火柴为生,但是“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小女孩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

3.困境上升(第4自然段)。

现实世界里,没有人帮助小女孩摆脱困境。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火柴,没有挣到钱,爸爸会打她,而且家里跟街上一样冷。家本应是孩子最温暖的庇护所,但小女孩的家不仅物质条件恶劣,更缺少爱与温暖。由此可见,在小女孩生活的现实世界里,她饥寒交迫的困境逐步加剧,没有人帮助她摆脱困境。

4.困境解决(第5—9自然段)。

第一次划火柴,大火炉出现了。

第二次划火柴,香喷喷的烤鹅出现了。

第三次划火柴,美丽的圣诞树出现了。

第四次划火柴,唯一疼她的奶奶出现了。

第五次擦着一大把火柴,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飞到那没有饥饿、没有寒冷,也没有痛苦的地方。(www.daowen.com)

这部分堪称这部作品中最经典的内容,极富想象力地描述了小女孩用独特的方法—划火柴,在幻境中实现愿望的过程。一次一次划火柴,昭示了小女孩在饥寒交迫中对温饱和爱的渴望。但在火柴奇异的光芒中,她的愿望短暂实现后又旋归破灭。直到最后,她用一大把火柴擦出强烈的光,在那奇异的光明中,小女孩用特殊的方式实现了愿望。

5.结局(第10—11自然段)。

现实中,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手里捏着一把烧过的火柴梗。

(二)情节结构与主题的关系

从情节结构上看,这是典型的困境解决故事类型。主人公“卖火柴的小女孩”处在饥寒交迫、无人关爱和同情的悲惨处境中,人物摆脱困境的方式是借火柴奇异的光在虚幻的想象中实现愿望。《卖火柴的小女孩》用奇幻方式实现愿望的方法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也是童话文学的重要特征。在现实的苦难面前,人们可能暂时无法摆脱困境,但想象似乎同样能够给人带来精神的慰藉。在现实中,小女孩冻死了。但她“嘴上带着微笑”“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表面来看,现实生活中的困境是难以摆脱的,小女孩的想象也完全算不上奇妙,但恰恰是她极其朴实的梦想赋予了故事极为动人的魅力—我们对温暖和爱的渴望并不是微不足道的,这种渴望有着超越时空、超越现实的力量。苦难的解脱并不完全依赖物质,精神上的富足甚至有着更为巨大的力量。小女孩的微笑也许没有人能理解,但她的生命因此而完满了。结合作者安徒生的人生经历,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抒写既表达了作者对世间苦难的慈悲,更洋溢着这位童话大师对人的精神力量的赞美与讴歌。

(三)故事空间与主题的关系

本文故事发生在一年的最后一天—是辞旧迎新、阖家欢庆、幸福团圆的日子。从表面来看,这是故事的时间背景,但实际上,所有的事件都发生在这一天,也就是说,这一天是温暖、幸福、丰裕、欢乐的代名词。作者所要强调的,是这样的时间背景下的空间气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

这样的空间与故事形成强烈的反差—在大年夜的欢庆气氛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冻死在街头,正如杜甫诗中所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强烈的对比能激起人们对身处苦难中的人们的同情。

此外,温暖的火炉、香喷喷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这些一般意义上的故事空间要素对故事中的人物—卖火柴的小女孩来说却是现实生活中所不可得的,只是内心的强烈愿望而已。每一次擦着火柴,奇异的光中都呈现出这些景象,同样,“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也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空间,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只能通过幻想来实现,大年夜的故事空间起到了揭示作品题旨的作用。

(四)叙述视角与主题的关系

本文的叙述视角为全知视角,视角与声音统一于叙述者,叙述者既看又说,既全面观察事件,又能传达人物的内心活动。叙述者知道小女孩的一切:她很不合脚的拖鞋丢掉了—那是她妈妈穿过的,她没有挣到钱会挨爸爸的打,她的家里跟街上一样冷。即便是这样的窘境,她也忘不了这是个大年夜。但即使是大年夜,她盼望的东西却一样也得不到,或者说,只能通过幻想得到。小女孩死去后,人们能够看到她“嘴上带着微笑”,但“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作品借童话的叙述形式,让大年夜里冻死的小女孩在幻想中实现了愿望,在想象中给人间的苦痛抹上了一道希望的光芒。

儿童文学理论学者认为,童话中所描述的幻想式现实或乌托邦现实,或许旨在呈现一个更真实的现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