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打造全球视野下的人才创新生态系统

打造全球视野下的人才创新生态系统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绿色的人才创新生态系统包括人才的生活环境和区域的自然环境,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保障。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同样,构建人才创新生态系统也要用全球视野来谋划和推动。

打造全球视野下的人才创新生态系统

徐 芳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些都为我们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积极构建人才创新生态系统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同时,人才也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要看到,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所谓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指在全球科技创新活动中占据引领和支配地位的城市或地区,将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关键靠人才,如何构建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人才创新生态系统,更好地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如何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如何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从而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与探索。

第一,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要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要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对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的特殊政策。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要大力破除论资排辈、圈子文化,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让青年才俊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

第二,构建多元主体协调融合的人才创新生态系统。在人才创新生态系统中,政府是制度创新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是原始创新主体和人才培养主体;企业是价值创新主体;中介机构是服务创新主体;金融机构是创新投入主体;用户是创新应用主体。政府应通过制度创新,为激发人才活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作用,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培养更多杰出人才作出贡献。要集中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第三,构建绿色的人才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生态应该拥有让人才“宜居”和“宜业”的高质量生活环境。绿色的人才创新生态系统包括人才的生活环境和区域的自然环境,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保障。要坚持社区国际化、生态化与数字化的建设理念,构建满足人才生活工作需求的环绕式绿色生态系统,打造有利于国际前沿学术交流的资源平台,高标准建设符合科创人才需求软件和硬件环境。

第四,构建开放的人才创新生态系统。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同样,构建人才创新生态系统也要用全球视野来谋划和推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构建开放的人才创新生态系统,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努力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营造一个鼓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协同开放的人才创新生态系统。

第五,构建共享的人才创新生态系统。在这一过程中,要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共享发展成果;要加强区域间网络化合作,实现人才和智力资源共享,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人才发展优势互补;要加强个体间、组织间、系统间网络化合作,鼓励协同行动,构建具有相互依赖性和共享性的治理结构;要积极优化完善服务网络,搭建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国际合作联盟等,切实构建共享的人才创新生态系统。

整体上看,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构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人才创新生态系统,要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优化人才创新的制度环境,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建立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评价机制,加大对创新成果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还要加强政策宣传,对人才政策实施效果进行适时跟踪评价,不断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让更多优秀人才在具有安全性、开放性、多样化、激发灵感、平等交流、大胆创新、共享奉献的平台中努力工作,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智慧和力量。

《经济日报》(2021年10月15日)

★ 拓展阅读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践路径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资源。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全球治理格局发生着深刻变化,综合国力竞争日益加剧,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对人才的渴求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迫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需要从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根据需要和实际充分授权、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增强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四个方面着力。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领导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才队伍规模日益壮大,人才成长环境日益优化,人才事业取得显著成就,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贯彻落实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必须进一步完善党管人才的工作格局。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有利于整合各方力量,为人才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应充分发挥党在人才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党的人才工作方针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作用,创新人才工作政策、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积极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发挥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各级政府教育、科技、工信、安全、人社、文旅、国资、金融、外事等部门在人才发展方面的职能作用,共同抓好人才工作各项任务;促进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密切联系人才,搭建桥梁纽带,凝聚强大合力

根据需要和实际充分授权

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不断增强我国的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形成一大批能够把握世界科技大势、研判科技发展方向的战略科技人才,善于凝聚力量、统筹协调的科技领军人才,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

通过下放岗位设置、公开招聘、职称评审、薪酬分配、人员调配等权限,合理制定并落实人员编制标准,建立动态核增机制,落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和国有企业分级分类公开招聘制度,完善包括机会公平在内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允许失败、宽容失败,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经费包干制信用承诺制;优化科研经费管理,整合人才计划,让经费和资助真正成为对人才和项目的支持资源,为人才发展和科研活动本身服务;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确保科研项目取得成效。

完善人才评价体系

在人才评价上,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充分尊重和最大限度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以实际能力为衡量标准,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突出专业性、创新性、实用性。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避免以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注重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尊重和认可团队所有参与者的实际贡献。

用好人才评价这个“指挥棒”,需要完善科技人员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把科研人员的创造性活动解放出来,营造有利于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的生态系统。避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推动人才“帽子”、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支持科研事业单位探索试行更灵活的薪酬制度,稳定并强化从事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科研人员队伍,为其安心科研提供保障。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并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要完善科技奖励制度,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

增强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

全社会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做好团结、引领、服务人才工作,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做好联系服务人才工作,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多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积极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基础条件,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领导干部要带头联系专家,加强思想沟通和感情交流,当好“后勤部长”,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加大人才发展投入,提高人才投入效益。对开展基础研究有成效的科研单位和企业,要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优化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广泛宣传表彰爱国报国、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重人才的风尚。

用人单位直接面向人才,具体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是人才干事创业的平台,是各项服务保障落实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广大用人单位要练好内功,提高管理水平,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用人单位要推动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形成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用人单位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使之有效承接和用好人才管理部门授予的权力,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 一线观察

为城市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两次踏足中新广州知识城,高嵩的心境天壤之别。

第一次是10年前,除了光秃秃一座山,别无所有。高嵩当时心想:“什么人会愿意来这里工作生活?”(www.daowen.com)

第二次是去年8月,高嵩作为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埔院区负责人,与实验室一道进驻知识城,当年成功引进4名国家级人才。

高嵩的“小欢喜”,乘的是广州人才工作的“大东风”。建机制、搭平台、优服务、强生态……广州近年来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广州城市发展引来源头活水,注入强劲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广州倍感振奋。“我们将坚持党管人才,紧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大局,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贡献更多广州力量。”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硕辅说。

以改革红利催化人才红利

若不是广州市率先推动用人单位职称自主评审改革,广汽集团的韩丽很难想象,自己能顺利评上汽车项目管理专业工程师。

2010年研究生毕业至今,韩丽一直从事工程咨询、汽车行业规划汽车产业园区规划等工程类工作,也一直想申报工程师职称,但由于并非毕业于工程相关专业,不符合申报标准。直到2018年,公司通知可开展工程系列汽车工程专业职称自主评审,且评审标准主要看工作实绩等实际产出成果。2020年,经过充分准备的韩丽提交申请,顺利通过了评审,圆了一个非工程专业出身人的“工程师之梦”。

为解决传统职称评审流程较长、程序繁杂,且多取决于学历高低、发表论文数量等单一化、公式化评判标尺的痛点,广州推动向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大型企业等单位下放评审权限,支持用人单位自主开展职称评审,实行符合科研创新、企业发展的业内评价,优化选才引才生态。目前,广州汽车集团、广州建筑集团、广州地铁集团、广州港集团等大型骨干企业中,已有3613名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单位自主评审,获得了正高级或副高级职称。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和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广州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上一直敢为人先。新时期如何进一步以改革红利催化人才红利?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廉奕提出:“聚焦人才引进、培养、流动、评价、激励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用人权、用财权、用物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和成果转化收益权;坚决破除‘四唯’,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改革东风绿了湾区热土,引得良禽择木而栖。如今,广州全市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才资源总量约510万人,人才保持净流入且持续稳定增长。

用干事创业成就人才发展

2021年9月13日,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广州第十家科创板上市企业。禾信仪器是专注高端质谱仪器研发、制造、销售及技术服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超过800人的人才队伍。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重大平台载体是吸引和涵养人才的最佳沃土,近些年来,广州不断探索人才发展和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围绕“高精尖缺”人才扎实干事创业的平台。

突出产业导向集聚人才,广州实施“羊城创新创业产业领军人才计划”,通过股权资助、经费奖励、薪酬补贴等方式给予靶向支持。目前,已累计遴选领军团队80个、领军人才和杰出产业人才250人、产业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近8000人。

通过产业创新平台给人才“压担子”,通过成果转化平台让人才“收果子”,广州依托黄埔生物岛、天河人才港等创新创业载体,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落地,百济神州创始人王晓东团队、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团队等一大批领军人才团队迅速发展,印刷OLED显示技术、载人级自动驾驶飞行器等创新技术实现突破。

2021年5月,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印发文件,在广州市南沙区创建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当前,南沙正重点推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等高校建设,加快吸引和培育一批国际一流学者、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创新科研团队,鼓励南沙积极创新人才联合培养机制。

靠优质服务强化人才黏性

推出人才住房,建立人才子女幼儿园,创新提出给予人才及其配偶父母商业医疗保险补贴、重点项目带头人免费高端体检……在广州,各类人才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在一项项政策实施中不断增强。

2019年,广州出台实施“广聚英才计划”,将完善人力资源产业发展引导机制作为一项重要创新举措,有力推动了本地人力资源服务业规模化发展,全市现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超过2000家,从业人员近5万人,形成了一支“服务人才的人才”的庞大队伍。2021年8月18日,广州人才集团揭牌成立,在人才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信息化、科学化方面探索改革新路,全面提升人才公共服务的能级

记者从广州市人才办了解到,2021年4月以来,广州市委组织部通过牵头开展全市人才数据摸查和人才问卷调查12次,主动电话、短信问需1000余次,深入实地开展实地调研30次,广州累计梳理出25项人才需求事项清单,如针对新引进人才住房保障问题,协同住建部门筹集人才公寓超过2.5万套。

当前,广州正规划建设一批“类海外”国际人才社区,营造国际一流的“营智环境”。南沙设立全国首个“大湾区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将涉及户政、通关等12个部门的93项人才服务事项整合到一个平台集中办理,累计办理各项人才业务2.5万件;设立首个“大湾区(广东)国际人才驿站”,为各类人才在南沙创新、创业、生活提供全链条、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实施“南沙人才卡”服务保障措施,累计发放12344张,为持卡人提供包括医疗、教育、消费等14类29项个性化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

先知先觉

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千秋伟业,人才为先。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

我们党100多年来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无一不是团结带领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心协力、努力拼搏的结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人才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如怎样“引得准”“用得好”“留得住”人才?怎样加大人才对外开放力度?如何让人才安身、安心、安业?如何破除“帽子热”“四唯”等倾向?解决这些重要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深化对人才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

善于在总结经验中提升思想认识,在探索规律中打开工作局面,是我们党的优势所在。如何把人才的创造热情和聪明才智充分调动起来、发挥出来,是需要破解的紧迫问题和长期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精辟概括的“八个坚持”,涵盖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重大战略、目标方向、重点任务、重要保障、基本要求、社会条件、精神引领和思想保证,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人才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我们要切实贯彻“八个坚持”,按照“四个面向”要求,大力实施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来。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要树立系统观念,注重增强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对人才工作形势、规律、政策、需求的研究,判断发展趋势,提前进行谋划,加强战略储备;坚持因才施策,照顾人才的特殊性、多样性,尊重人才的个性,把握人才成长的一般周期,关注其发展变化,特别是要激发人才成长创造的强大内生动力。同时要培养国际视野,加大人才对外开放力度,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

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制度是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并作出重要部署。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必须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人才成长培养机制、使用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等方面下大功夫、拿出硬举措。做好人才工作,要保持战略定力,也要不断开拓创新,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采取培养使用战略人才的战略举措、培养“大师”的大举措。千方百计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人才成长成才创造脱颖而出、施展拳脚、建功立业的平台和舞台。引导社会力量,促进多方主体参与,厚植人才成长的土壤,不断拓展人才成长成才空间,在规范管理中促进有序竞争,形成人才工作新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