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持之以恒 弘扬科学家精神

持之以恒 弘扬科学家精神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年是作风学风能否取得实质性改观的关键之年,但不应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终点,应认真总结落实经验,持之以恒弘扬科学家精神,铸牢科技创新的精神根基。应该看到,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政策要求和保障措施得到系统落实。《意见》落实预期将完成阶段性任务,但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加强作风学风建设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问题。对战略科学家不能行政任命,而要坚持实践标准,

持之以恒 弘扬科学家精神

万劲波

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科技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丰碑,形成了科学救国、科学报国、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等鲜明的精神品格,铸就了“两弹一星”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载人深潜精神、探月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独特的精神气质,融进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成为全社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2019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核心内涵的科学家精神,要求“力争1年内转变作风改进学风的各项治理措施得到全面实施,3年内取得作风学风实质性改观”。今年是作风学风能否取得实质性改观的关键之年,但不应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终点,应认真总结落实经验,持之以恒弘扬科学家精神,铸牢科技创新的精神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为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动力问题,多次勉励院士群体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意见》的颁布实施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系统落实。近三年来,中央、部门和地方围绕《意见》实施,出台了相关法律政策和配套措施,科研诚信和作风学风建设制度化、法制化步伐明显加快,教育、宣传和科普工作卓有成效,树立了系列优秀科学家榜样,对广大科技工作者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为增强文化自信和创新自信、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应该看到,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制度建设和改革成果更加成熟定型。党中央出台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等相关文件及新修订的《科学技术进步法》,都对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学风作出规定。坚持“四抓”定位,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职能,深入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破四唯”“立新标”并举,扎实推进科技评价制度改革。完善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和科学技术奖励制度,对作出重要科技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建立常态化的学术不端查处、通报机制,筑牢学术道德底线。保障学术自由,保护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营造追求真理、勇攀高峰、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学术氛围。

应该看到,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政策要求和保障措施得到系统落实。相关部门和机构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通过多种方式落实《意见》要求。科技部在系列规划及政策制定中落实相关要求,组织编辑出版“科学家精神丛书”,加大了学术不端查处通报力度;教育部出台或修订相关政策,推进科学家精神进教材、进校园,深化科技评价制度改革,坚决杜绝片面抢挖人才和教师;中科院建设一批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和示范基地,组建科学家精神宣讲团,组织系列报告会,出版《百位著名科学家入党志愿书》等图书;中国科协构建科技工作者之家,发出系列倡议,组织系列论坛、报告会及主题展览,出版《弘扬科学家精神——走近100位科技工作者》等图书。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更加重视科学家精神宣传报道;2020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就“弘扬科学家精神 肩负新时代科技使命”举行科学家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会;2021年9月,中宣部就“科技报国 创新为民”举行科创领域党员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会;2021年,“时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国科学家主题展暨月壤入港、仰望星空话天宫、大国建造主题展成功举办。新闻宣传力度显著加强,为加强作风学风和学术生态建设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我国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更加需要我们弘扬以爱国和创新为底色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进一步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意见》落实预期将完成阶段性任务,但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加强作风学风建设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问题。

首先,各部门和机构积极落实《意见》要求,但行政化推进宣传工作的色彩比较浓厚,对青年科技工作者和本部门特色资源挖掘不够,开放共享工作力度需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分工合作机制仍存在提升空间;其次,主流媒体显著加强科学家精神的传播,但对于占有较大流量、在普通受众特别是年轻人当中比较流行的新媒体平台覆盖程度还不够,针对性内容建设和多渠道展示形式仍有待创新;再次,科研诚信与伦理制度建设明显加强,但实施细则与配套政策相对滞后,与旗帜鲜明地表彰先进典型相比,对典型学术不端事件和存在较大争议的一些灰色地带的处理不够严厉、明确和及时;最后,部分机构基层的微生态仍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学术民主的氛围不够浓郁,传统评审评价机制不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未来5~15年是科技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要将《意见》要求适当拓展、深化,纳入正在制定或实施的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及相关规划之中。针对新形势与新挑战,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建立部门和机构统筹协调、分工合作的推进机制,结合部门机构特色,挖掘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资源,将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系统融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第二,加强主流媒体与新媒体合作,发挥主流媒体内容制作科学性、专业性、权威性与新媒体大容量、实时性和交互性等优势,拓宽传播渠道,提升传播质量与效果;第三,统筹抓好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加强作风学风建设工作,明确底线责任及突破底线后的处罚办法,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和负面规范约束并重,加强科学共同体自律与社会伦理、道德及法制他律;第四,加强科学共同体基层创新文化建设,营造学术民主、开放包容的“微生态”。坚持以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评价导向,引导科研人员坚守初心使命,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新机制,为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更多机会。

《光明日报》(2022年03月03日)

★ 拓展阅读

重视“帅才”的培养使用与梯队成长

战略科学家是科技人才中的“帅才”,是战略家与科学家的复合与叠加。战略科学家应当有三个标准:一是实践标准。人才以用为本。对战略科学家不能行政任命,而要坚持实践标准,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战略科学家不能与世隔绝,而是注重学问的经世致用,对现实社会问题始终怀着高度关切,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二是素质标准。战略科学家应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把祖国的需要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视野开阔,勇于站在时代和理论的最前沿,敏锐地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和规律,敢于快速出击,勇于出奇制胜;心怀“国之大者”,始终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把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作为毕生追求。三是能力标准。战略科学家应基于科学、长于技术、善于谋划、敢于攻坚,具有超强的执行力;具有超强的前瞻性判断力,能够以富有前瞻和远见的眼光,开展具有引领性、战略性、颠覆性的研究;具有超强的跨学科理解能力,能够突破技术层面,突破行业视野,通过跨界复合、跨学科融合和跨地域融合,为国家谋划雄伟大略和千秋大业;具有超强的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具有一流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战略实施能力,能够带领团队协同作战,在众多的科研人员和科学家中发挥帅才和领导作用;具有超强的应急能力,在国家需要、民族危难时,能够置个人利益和安危于不顾,挺身而出、大显身手。

当前,全球科技发展大环境更趋复杂动荡,各国正强化战略科技力量部署。我国要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科学的自立自强,必须不断完善战略科学家发现培养激励使用机制,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完善战略科学家的发现机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战略科学家作为我国战略人才资源的塔尖,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勇于肩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历史责任,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才管理部门,应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善于给战略科技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不断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持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发现培养更多的战略科学家。

完善战略科学家的培养机制。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引导广大科学家既夯实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又能够跳出学术研究的圈子,注重理论转化和研究成果应用。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国家队作用,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的特殊政策。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

完善战略科学家的激励机制。培养引领时代、服务国家的战略科学家,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树立正确的评价取向。对于战略科学家不要急于求成,不能急功近利,要给其自由研究的空间。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允许失败、宽容失败,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优化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重人才的风尚。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以“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为内涵的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为战略科学家的成长和涌现塑造良好的社会生态。

★ 一线观察

读懂科学家精神内核

2020年11月6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科技部组织召开了“弘扬科学家精神”座谈会,邀请“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天眼”(FAST)总工程师姜鹏,蛟龙号载人深潜团队代表、高级工程师李艳青,CAP1400第三代核电科研团队代表陈煜,登海种业科研团队代表陶旭东,新华社国内部科技室主任陈芳、光明日报高级记者金振蓉等代表共同围绕“弘扬科学家精神,树立良好学风作风”进行交流,热议科学家精神的内核。

“科学研究是一个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创新事业”

“科学研究是一个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创新事业。”张伯礼在座谈会上说,科技创新要为国所用。2020年2月,张伯礼和他的研究团队奔赴武汉抗疫一线,科技部等部门对新冠病毒应急科技攻关给予了大力支持。国家花数十年时间建成的多个国家医学重点实验室在疫情中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在迅速确认病患“轻转重”的核心治疗指标、结合临床现象研究病毒症状和发病规律、及时筛选可用药品、开展新药研发工作等方面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科学抗疫。(www.daowen.com)

姚檀栋介绍了以青藏科考精神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一是艰苦奋斗,在高寒的环境下做出科研成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做不出任何成果;二是勇攀高峰,作为国际上受到极大关注的地球第三极,如何让中国的青藏科考在国际上独树一帜,是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孙鸿烈等老一代科学家传承至今的科研追求;三是奉献自己,青藏科考每一个科学研究目标一定是为国家、为地区服务的,多年来,青藏高原科考为西藏、青海等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

“科学家要敢于完成世界一流的创新工程。”苏权科讲述了当代中国桥梁人历时八年成功建造港珠澳大桥的故事,“港珠澳大桥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建成了高度智能化的大桥,彰显了我国一流的桥梁建设能力。”

李艳青分享了我国深海事业创新发展的故事以及“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永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在徐芑南院士等领军人物的带领下,中国载人深潜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飞跃,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蛟龙号载人深潜潜水器横空出世,实现了我国载人深潜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华民族‘可下五洋捉鳖’的愿景成为现实。2017年至今,4500米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已经连续安全下水超过150次,核心技术自主化、关键设备国产化是它最大的特色。”李艳青说。

将国家需要摆在科研工作的首要位置

陈煜将中国核电人强烈的家国情怀娓娓道来:“我国核电领域的老一辈科学家大多都参与了‘两弹一艇’事业,在他们领导下成长起来的核电团队始终将国家需要摆在科研工作的首要位置,以建设核电大国、核电强国为人生目标。”

“团结协作也是我们重要的精神。”陈煜介绍,“每一个核电项目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成千上万台设备,数万人的系统合作参与,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核电人的优势在于积极发挥主动创新精神,从设备、材料、实验方法、软件等方面的全方位创新,团结协作,最终让自主研发的CAP1400示范工程成为中国核电技术在世界上领先的一个重要标志。”

“科学家需要无私奉献的精神。”姜鹏回顾了中国“天眼”建设的26年时光,“20多年来,一百多人的工程团队默默奉献,其间的艰辛可能只有已经逝去的南仁东先生和身处其中的自己人知道。FAST团队将在现有成果基础上继续推进项目,实现团队的诸多理想,展开新一代接收技术研究。”

“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是我们种业科学家的奋斗目标。”陶旭东讲述了李登海院士开创中国玉米高产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攻坚之路,他们将中国玉米产量从20世纪的亩产不到300公斤提高到亩产1500公斤,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科学家是创新的先锋力量,媒体要讲好科学家精神的中国故事

陈芳说:“在这个时代,我们也会问,为什么大家这么热切地来呼唤科学家精神?因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要占领世界科技制高点,不可能靠化缘要来核心技术,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要迈向现代化,也不可能靠搭便车来改变命运。对我们新闻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抓住历史的关节点,在重要的时刻,在重要的工程中去展现科学家的群像,讲好他们身上的创新故事。”

“现在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候,每个国家的实力要靠创新。科学家是创新的先锋力量,他们冲在最前面。”金振蓉谈了自己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她以自己曾到访的原子城为例,介绍了“两弹一星”科学家们在恶劣的环境里坚持攻关的故事,“他们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使命感为国家创造了来之不易的安定环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代担当,在今天,弘扬科学家精神需要每一个科研工作者在新时代背景下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而我们新闻人有责任讲好科学家精神的中国故事。”

科技部副部长李萌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我国科技事业所取得的每一个辉煌成就,都离不开科学家矢志报国、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怀和优秀品质,要完成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规划的各项战略任务,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支撑和引领,李萌强调:“新时代要有新时代科学家的创造性劳动,要有新时代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也要有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我们要把老一代科学家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发扬光大,并在内涵上深度拓展。新一代科学家要不断向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科技创新事业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

先知先觉

让更多优秀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中

牵牛牵鼻子,提衣提领子。乡村振兴,必须把人才振兴放在重要位置。近年来,我国乡村人才培育及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但还面临着“引才难”“育才难”“用才难”“留才难”“认定难”等问题。补齐人才短板,必须强化乡村人才的“引育用留”全链条,让更多优秀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中。

“引得来”是基础。乡村人才“引得来”的关键,在于发挥政策“指挥棒”功能,加大聚才引智力度,实施“制度引才”“机制引才”“情感引才”,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反哺乡村,发挥“头雁”作用,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育得出”是关键。“育得出”的关键在于提升乡村基层干部素质,强化基层党建,确保择优竞争选用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技能培训、“老带新”等方式积极培育乡村人才,帮助引进的人才在当地安居乐业。

“用得好”是要旨。乡村人才“用得好”,要旨在于加强组织管理,增强人才凝聚力、战斗力。应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通过“党建+”形式实现乡村人才组织化管理,搭建村落之间、城乡之间人才交流协作平台,增强乡村人才凝聚力。要采用高水平管理方式,营造优良有序的干事创业氛围,充分激发乡村人才干事创业动力。

“留得住”是重点。乡村人才“留得住”的关键,在于强化乡村人才的获得感、归属感、集体荣誉感,薪资待遇、晋升考核、生活保障等应优先考虑。构建人才判定标准、淘汰机制、考评体系,淘汰无用之人,留住有用之才,重用关键人才。

“筑牢精神底色”是“引育用留”乡村人才链的中心环节。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有了过硬的政治能力,才能做到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解乡村振兴“人才之渴”,要扎实做好乡村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整体强化,打造乡村人才凝聚的“引力场”、培育成长的“大基地”、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