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建设雁阵新格局,优化人才高地形成

建设雁阵新格局,优化人才高地形成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进行战略布局。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在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同时,要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建设雁阵新格局,优化人才高地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进行战略布局。综合考虑,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这是一个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布局。

对标“十四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科技、产业等布局,综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才队伍规模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国家战略性需求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结合现有国家级科创中心、自贸区、高新区、示范区等功能区建设,梯次推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在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就是要充分发挥这些中心城市国际化程度高、文化兼容性强、事业发展平台大、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优势,加快教育、科技、文化设施布局和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加速创新业态培育,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开展人才政策改革创新试点,使之成为全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创新活力最强、科技和人才成果最丰富的国家人才示范区。

同时,要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才能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于伟大时代。

光明日报》(2021年10月10日)

★ 拓展阅读

把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力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短板弱项。有效应对风险挑战,补齐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弱项,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优势,主动谋划、多措并举,大力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作为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推动高质量发展、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培育我国经济发展新优势,都需要加速人力资本积累,主动塑造“人才红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把发展制造业作为重要施政方向,有的还提出了“再工业化”等产业重振计划。2020年以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更加凸显了强大制造业在抵御风险方面的突出作用。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还不够高,一些领域关键核心技术还存在“卡脖子”问题,迫切需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优势,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才能,解决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是强化创新驱动、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根本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近年来,很多国家都在发力抢占技术高地、加快相关产业布局,希望能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得先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优势,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创造活力,积极布局具有战略意义的高科技产业,力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我国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优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仍需进一步深化改革,尽快突破制约人才优势发挥的体制机制瓶颈。要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提高人口素质。进一步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力度,逐步提高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和支持水平,主要用于扩大普惠性资源、补充配备教师、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办园条件;完善职业教育教学相关标准,狠抓教学、教材质量,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扩大职业教育培训规模;完善高等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高等教育程度;等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动人才供给结构与经济发展更好匹配。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建立高校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动态调整机制;统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开发规划,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注重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创新社会动员机制,健全健康教育制度,积极谋划、开发和利用老年人口资源,支持健康条件允许且有就业意愿的低龄老人“再就业”。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我国人才资源地区分布差异显著,中小城市人才支撑不足,部分地区人才流失严重,中西部地区高端人才匮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主要障碍。需强化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医疗、科技以及管理干部等方面的人才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健全人才资源市场制度和适应地方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管理制度,解决人才资源在产业、区域等层面的错配问题。

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制度环境。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需要强化体制机制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培植好人才成长的沃土,让人才根系更加发达,一茬接一茬茁壮成长。”要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主动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完善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机制,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健全就业信息双向沟通传输渠道和中介服务等,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和匹配度,稳定就业率;加强逆周期调节,努力稳定经济增长,积极做好稳就业工作。营造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把宽容失败的理念融入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全过程,持续培育能创新、懂宽容的人才队伍;最大限度激发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和创新平台的创新创造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促进资本、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高效合理流动;积极出台鼓励创新的政策举措,完善创新支持、创新风险防范、创新失败退出和后续扶持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鼓励和支持企业家发挥创新带动作用。

★ 一线观察

让人才一心扑在研发一线

近年来,青岛市在人才引育留用中,注重通过搭建平台、开放场景、放权赋能等,引导企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步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的全链条人才引育留用机制。

人才政策制定,充分尊重企业意见建议

2020年7月15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在青岛蔚蓝生物公司举行,青岛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科技局、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商议产才融合政策。

青岛蔚蓝生物公司总裁陈刚作为牵头人,就政策初稿作了说明。这份《关于促进产才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初稿,是由蔚蓝生物、歌尔声学等人才集聚度较高的企业,融合企业成功经验、引才聚才痛点难点、上百家企业意见建议等,最终在青岛市委组织部指导下完成。在陈刚看来,这一政策增强了青岛人才政策和企业发展间的契合度。

如今,这项政策已在青岛落地,有效解决了人才政策与产业发展、项目落地“脱节”问题。陈刚说,措施中关于“人才金”的提法,就由青岛一家创投风投机构负责人提出。“人才金”是指专项支持人才项目发展、为人才赋能的政策性资金,打破了原有的财政资金支持模式,通过委托市场化机构运营,有效解决了“政府投不好、企业不愿投、人才没得投”的尴尬。

青岛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于玉表示,青岛转变“大水漫灌” 式政策制定逻辑,在政策拟定、落实、优化闭环运转中,充分尊重企业意见建议、回应企业发展需求。在宏观层面,聚焦全市重点产业,邀请人才集聚度高的企业拿出意见建议,政府负责合法性审查,将企业行之有效的做法、引才聚才的想法变成具体举措,在强化头部企业和领办人激励、促进产业高端人才集聚、加快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等方面提出了系列创新举措。(www.daowen.com)

此外,青岛市委组织部牵头相关部门“按需定制”,着力解决现有政策“刚性有余、弹性不足”的问题,通过更加灵活、开放、高效的补充机制进行“兜底”,精准支持企业发展。

企业在一线引进、培育、使用人才

2020年6月,官祥臻评上了青岛市C类高层次人才,可以享受和山东省级人才工程人选同等待遇。作为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青岛区域总经理,如果仅看学历、头衔、称号,官祥臻原本机会不大,但正是由于青岛市新出台的“按薪定才”制度,让她这样的人才脱颖而出。官祥臻不但能享受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37项绿色通道服务,还能领取薪酬补贴。“这更加坚定了我留在青岛,开拓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决心。”官祥臻说。

任职仅100多天,官祥臻就凭借在工业智能化方面的丰富国际经验,集聚起70多名高端人才,带领青岛区域链群先后完成了40多场战略签约,实现A轮融资9.5亿元。青岛高级专家协会秘书长、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殷连刚介绍,所谓“按薪定才”,就是对企业给予人才年薪达到120万元、80万元、50万元的,分别认定为B、C、D类高层次人才,对应享受各类人才支持政策。谁是人才,让市场和企业说了算。目前,青岛以企业为主体,累计认定30余名“无头衔、无称号”的实战型人才。

评价方式转变的背后,是青岛对于人才理念认识的不断深化。青岛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才办主任吴学新认为,谁是人才,要多听听企业的意见。青岛充分发挥企业了解产业、熟悉市场、掌握技术的优势,将选才用才育才权交给企业,让企业在一线引进、培育、使用人才。鼓励企业“高薪聘高人”,出台高端人才薪酬奖补政策,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引领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的产业高端人才给予薪酬补贴。

正是在这样的人才政策的引导下,职业经理人邴召荣加盟了青岛自贸激光有限公司,拥有丰富经验的他迅速填补了这家技术性企业在市场拓展等方面的短板。“青岛市把我列入‘急需紧缺’产业人才,主动为我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形成了‘科学家+企业家’这样的创业组合,有效拓展了飞秒激光这一前沿技术的产业应用。”邴召荣说。

为人才发展提供全链条支撑

“今年我们得到了1500万元股权投资支持,组织部门又协调银行保险、担保机构进行了评估,为我们提供了1000万元‘人才贷’,这些资金支持大大助力了研发生产,我们对在青岛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青岛汇智领先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魏浩博士说,自己是青岛“投贷联动”赋能人才发展项目的受益者。

“人才成长发展,不仅要解决薪酬待遇、子女教育、住房医疗等问题,更要涵养人才发展生态,构筑起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机制。” 于玉表示。以“投贷联动”赋能人才发展项目为例,青岛出台金融“20条”赋能人才发展,畅通资本链和人才链,建立“人才金”“人才贷”“人才板”等联动机制,营造了金融赋能人才创新创业发展的良好生态。

青岛自贸激光有限公司同样是人才发展“生态圈”的受益者。创始人曹博士来青岛创业伊始,便遇到了融资难、市场开拓难等问题。青岛不仅为他寻来了合作伙伴,更是采取设立政府补偿金和“资产抵押+信用+人才”组合贷方式,助力企业的独家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了大市场,实现了从单一产品迈向产业链协同发展。

涵养人才发展生态,更要立足科技前沿,立足长远发展。青岛围绕高端创新人才集聚,积极支持山东大学(青岛)、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29所高校院所发展,建设了青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等多个“国字号”创新平台,建成了青岛国际院士港、中国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博士后创新创业园等一系列创业园区,以及1200多个专家工作站、169个博士后站(基地)、67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80家企业技术中心等一批研发平台,为广大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持。

先知先觉

大力培育弘扬科学家精神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科学成就离不开科学家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大力培育弘扬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精神来自好奇心的驱动。牛顿苹果落地启发发现地心引力,就是好奇心驱动的典型。苹果落地人们司空见惯,发现地心引力的关键不在这一自然现象而在牛顿,在于牛顿基于好奇心的敏锐观察和深入思考。科学探索通常需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但科学家的内心往往是热血沸腾、充满好奇的。正因为对好奇的事物持续思考,阿基米德才会从浴缸里跳出来高喊“我发现了”,门捷列夫才会在睡梦中找到元素周期表。

科学家精神还来自社会需要的驱动。当科学家意识到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有重大社会价值时,就会产生无穷的动力。这种社会责任心的驱动力在紧要关头表现得尤为明显。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掀起了留学生回国热潮。一大批科学家回国参加建设,他们心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充分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肩负起包括研制“两弹一星”在内的一系列科研重任,为国家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大有可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大有作为。新的征程上,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学家精神不是少数人的专属特质,而应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大力培育弘扬科学家精神,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重视培养创新能力。科学贵在创新,是在不断深化甚至推翻传统认识的基础上发展的。各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很重要,但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重要。当科技工作者将更多精力投入高难度的创新创造中时,当更多青少年心怀创新梦想、树立创新志向、投入创新实践时,科学家精神将进一步得到培育弘扬,科技骨干力量和科技后备军将不断壮大,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科研评价机制,重点关注那些埋头钻研、不计名利的科研工作者,保护其积极性,肯定和褒奖其贡献。在项目评价上,建立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评价制度,完善自由探索型与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建立非共识科技项目的评价机制。在人才评价上,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