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发挥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关键作用

发挥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关键作用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需要高校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不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健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论断,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发挥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关键作用

肖翠祥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需要高校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不断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健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作用。

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论断,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需要高校始终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高校人才资源丰富,是国家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制定‘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突出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主动服务国家需求,引导高校争创世界一流。”这为高校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需要高校聚焦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服务社会等重点方面,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从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讲,可以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从创新人才评价方面讲,以品德、能力、业绩为评价导向,更加注重业绩成果和实际贡献,以实绩论英雄,避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高校和企业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精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现国家战略、产业发展、人才培养良性互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着眼促进人才供给和需求相适应,建立高校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建立创新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成效显著。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需要高校切实担负起人才培养的重任,持续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一方面,把课堂教学、加强实践、指导帮扶结合起来,通过多学科融合培养更多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团队。另一方面,建好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开展双创实训、指导服务、孵化转化、资源对接一体化服务,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人民日报》(2021年11月23日)

★ 拓展阅读

切实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宏观层面能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微观层面能实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产学研主体的深度融合,形成创新合力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政府的有效引导,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政府要成为参与者、服务者、引导者。

政府要成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参与者。特别是在关键共性技术和基础共性技术的研发方面,不能单纯地依靠市场机制推动,还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纽带,以产学研联盟为载体,力争突破一批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政府需积极引导创新,通过科学合理的角色定位,推动构建协同创新治理机制。

政府要做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服务者。政府既要培育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要强化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解决好产学研深度融合中的资金问题。在大多数产学研合作模式中,都是由企业出资金,高校或科研院所提供科技人才和科研设备。面对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难题,企业单独出资面临较大困难,政府可通过设立专项资金,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资金来源,推动技术研发和创新,降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风险,提升企业参与创新的意愿。

政府要做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引导者。政府需引导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前者需要尊重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利益和需求,充分考虑创新的贡献率问题;后者需有效应对成果转化风险、创新失败风险等,尽可能地将风险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有效减少创新主体的损失。

产学研深度融合需以市场为导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需更好遵循市场规律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动创新要素集聚,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一是要完善成果评估体系。加快建设知识产权法庭,加大执法、执行力度,从法律法规上保障科技活动顺利开展;建立科学公正、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价体系,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学术及人文环境,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对评审标准、评审专家、评价结果等信息全程公开、公示,有效维护科技成果评价的客观公正和权威性。

二是要健全人员激励机制。在给予科研人员物质激励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精神激励,大力培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并且建立一套科学评价技术人员工作成果的考核机制。在此基础上,还要努力形成市场认可、来去自由的人力资本流动机制。

三是要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信系统和信息技术手段,构建面向全社会的产学研信息收集和发布网络平台;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项目评价数据库,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合作项目的技术咨询和市场报价资料;在政府的引导下,打造集咨询、检索、申请、评估、审批、交易、投融资等功能于一体且具有权威性的产学研服务平台。

四是要建设科技中介体系。主要是加强科技中介建设,发挥其服务、评估、经纪和咨询等职能,为科技创新实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具体包括:制定统一的中介服务机构标准、定期开展中介服务机构资格认定和审查、提升中介服务机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强化中介服务机构的人员培训和日常管理等。

充分重视企业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企业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承担着开发、转化、应用和推广的职能,需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企业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的主体地位,从机制上推动其实现持续性的技术创新。企业也要主动贴近市场,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趋势,提供有市场前景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创新的成功率和效益。

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引导创新资源更多地向企业集聚,建立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以及在创新目标、资源配置、组织实施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要不断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创新,重点支持公共技术研发平台、中试基地和成果转化基地的建设。

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带头作用。要从战略上加大考核权重,使企业更加注重长期技术能力的培育,从而改变各种短视行为,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虽然具有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但科研人员不足、科研资金缺乏、技术不够雄厚等难题普遍存在,在引进和使用新技术、参与科研项目和自行开展技术研发方面普遍存在困难。因此,需着力扶持中小企业做好产学研深度融合,解决中小企业科技人才短缺的问题,并对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总的来看,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是顺应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的有力举措,针对当前存在的“学”“研”与“产”脱节的突出问题,应建立科学有效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在这方面,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西方经验,需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产学研结合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之路。

★ 一线观察

营造拴心留人的好环境

秋日的夜晚,安徽合肥离子医学中心质子治疗设备治疗室内,灯火通明。设备调试、逐一验证,收集参数、实时记录,中心首席医学物理专家卢晓明和他的团队正在紧张忙碌着。自2019年回国以来,尽管已是满头银发,卢晓明的科研热情依然高涨。

近年来,合肥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人才搭建平台、提供政策、优化服务,吸引汇聚了许多高层次人才。

搭建平台,人才引得来

山东长大、江苏求学、海外深造,63岁那年,卢晓明选择回国。“国内质子放射治疗事业起步晚、发展相对滞后。”卢晓明说,看到患者远渡重洋求医,自己想要利用毕生所学为祖国的质子放射治疗事业出一份力的决心就愈发强烈。(www.daowen.com)

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产业创新转化平台之一,合肥离子医学中心建设之初,面临人才紧缺的难题,各方面工作都急需经验丰富的质子专家。2020年5月,卢晓明组织申报的“合肥质子放射治疗临床研究中心”成功列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入库项目。“有平台才有舞台。”在卢晓明看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个平台,将会吸引更多人才聚集。

科研平台既是科技创新的强力引擎,也是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强大磁场。2017年,一场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合肥市政府共同举办的“墨子论坛”汇集了上百位海内外青年人才,谈鹏就是其中之一。“进企业、逛公园,加上学术交流,短短几天时间,我感受到合肥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一年后,90后谈鹏选择加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为工程科学学院特任研究员

作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墨子论坛”已举办5届。通过平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引进人才475人,其中,54人入选国家创新人才计划、63人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如今,合肥市正紧锣密鼓搭建各类科研平台。“为科研人才提供发展空间,支持他们深度参与国家计划项目、开展科研攻关,能够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热情,也有助于迸发更多创新活力。”合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葛建荣说。

创新政策,人才留得住

前一阵子,得知自己被认定为B类高层次人才时,中专学历的李光凤不禁喜出望外。创新检验方法、改进质检标准、获得专利授权……作为安徽皖维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质量管理部中化室主任,李光凤在质检一线工作了近30年。“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过去常听人说。这些年,我获得了安徽省技能大奖、安徽省技术能手等荣誉,虽然学历低,可也想申请试试看。”李光凤坦言。

身怀技能,却学历不高,人才认定该咋办?2020年1月,合肥市出台《高层次人才分类偏才专才认定实施细则》,规定对产业发展急需、社会贡献较大,但未纳入现行人才目录、在认定系统中无法选择的人才,其认定申请可以提交联席会议

何谓“联席会议”?原来,合肥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成立了特殊人才分类认定协调小组,成员单位为承担认定条件审核职能的市直主管部门,同时合肥市人力资源测评中心组建了“合肥市特殊人才分类认定评审专家库”。联席会议参加人员即为成员单位的相关领导和从专家库中随机选定的相关行业、领域专家。

9月4日,第六次联席会议上,李光凤凭借“国务院批准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及高技能水平,被认定为B类高层次人才。会上,像她一样通过认定的偏才专才共有108位。

根据政策,拿到B类高层次人才认定的李光凤可以享受重点产业企业人才岗位补贴。“人才认定是一种荣誉,还能获得政策支持,我更愿意在这长期干下去了!”李光凤笑着说。

优化人才认定,创新人才政策。2020年以来,合肥市印发多份政策文件,从人才稳岗安居、企业引才奖补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支持举措。其中,针对高校和公立医院建设中编制岗位瓶颈问题,合肥市还建立了动态调整、周转使用、人编捆绑、人走编收的“编制周转池”制度。

“工作近10年,一直没有编,心里总有些不安。”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章洪院说,去年医院编制公告一发,自己又符合条件,于是赶紧报了名。先笔试,后测评,再体检,不到2个月,章洪院就入了编。拿到编制的章洪院直言自己更安心、更有归属感了。

2016年以来,通过“编制周转池”,合肥市高职院校、公立医院等重点领域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仅合肥学院就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161名、特需人才31名,为合肥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优化服务,人才更舒心

这阵子,卢晓明更忙了。“治疗室里活儿不少,人才公寓又在装修,好在有人才服务专员帮忙。说起来,还是他们提醒我可以享受人才公寓政策的。”卢晓明笑着说。

他提到的人才服务专员,是合肥市近年组建的人才服务队伍,分为市、县、用人单位三级,合力打造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

“一方面,人才在创新创业中有政策、项目、融资等需求,可以通过人才服务专员直接联系相关部门获得支持;另一方面,有些高层次人才面临配偶就业难题,我们人才服务专员也会帮忙推荐意向单位,牵线搭桥,解决后顾之忧。”合肥市委组织部人才服务处处长周燕介绍,目前,全市人才服务专员队伍已有300多人。

让数据多跑腿、人才少跑路,是合肥市优化人才服务工作的一个鲜明特点。2020年,合肥市重点产业企业人才安居平台上线,重点产业企业和各类人才仅需10分钟在线填写资料,即可完成免费租房、租房补贴、购房补贴等申请。

根据人才申报各类政策服务时反映的材料多、程序长等问题,合肥还建立了“一网通”人才服务体系,租购房补贴、人才团队申报、科研项目补助等50多个人才关心关注的事项,实现一网通知、一网查询、一网办理的无纸化、不见面办公。

点开网址,填写简历,在线申请……李光凤说起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申报过程,直夸“很方便”:“我只需上传电子版,至于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等原件,公司会统一送去认证。自己不用跑,省了不少心。”

在谈鹏看来,这几年来,从科研经费到实验用房,从团队建设到生活补助,合肥市有关部门和学校提供了周到的服务。

“一入职,学校就提供科研启动经费资助。我们要想申报国家人才引进计划等相关人才项目,学校还会组织校内预答辩,请有关领域专家和领导评审把关。”谈鹏说,这么多优质的服务,让他做起科学研究来非常舒心、安心。

先知先觉

建设全球人才高地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当前,必须抓紧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当今时代,人才早已成为引领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促进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日益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国力、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人才作为第一资源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至关重要的变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擘画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宏伟蓝图,实现这一目标迫切需要我们建设全球人才高地,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

建设全球人才高地,首先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是培养造就高质量人才的根本之途。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培养出一大批为共和国各项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才,充分证明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

建设全球人才高地,还需要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胸怀气魄。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扩大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完善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政策,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积极引导全球人才参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人才是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我们要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各地区各部门要想方设法创新务实举措,将科研人员从“填表”“报销”等事务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够将宝贵精力聚焦主业,心无旁骛去搞研究。

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我们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建设全球人才高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