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传承红色基因 培育新时代人才

传承红色基因 培育新时代人才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邱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回望我们党走过的百年壮阔历程,红色血脉代代相传,激励共产党人砥砺奋进。我们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更多一流人才。这段光荣的红色历程,是北大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丰厚资源。

邱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回望我们党走过的百年壮阔历程,红色血脉代代相传,激励共产党人砥砺奋进。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我们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更多一流人才。

在我们党百年的矢志奋斗中,产生了一大批革命英雄,形成一系列伟大精神,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留下许许多多红色遗迹、革命文物等,这些都是我们学习党史的生动教材、宝贵财富。在参观“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大是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也是我们党在北京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地,在建党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活动家中,有许多是在北大学习、工作期间开始接触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这段光荣的红色历程,是北大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丰厚资源。北大将进一步挖掘红色校史资源,认真梳理学校各学科、各领域为党为国奋斗奉献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人、感染人,让党史学习教育更加鲜活生动、深入人心。

我们要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诞生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0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马克思主义展现出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北大培养了一大批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矢志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才,为新中国的建立、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我们要把北大的光荣传统继承好、发扬好,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头脑,教育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从党的非凡历程中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成长成才打下坚实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国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我们要牢记在党的领导下北大不懈奋斗、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历史进程,更加自觉地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动党的各方面建设,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强有力政治保障、组织保障。夯实高校党建工作基础,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人民日报》(2021年07月22日)

★ 拓展阅读

新时代人才工作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也是人才事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关键是坚持党管人才、着眼服务大局、创新聚才用才良方,从而为新时代人才工作举旗定向,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

坚持党管人才,把好人才工作的总航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新时代人才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党管人才的原则,这不仅是新时代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的原则要求,也是我们党更好地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体现在党把人才团结在党的周围,使人才能够自觉地投身到党和国家的事业当中。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惜才爱才的体现,也是我国走好新时代人才工作之路,实现兴才、聚才、用才的独特制度优势和重要制度保障。只有贯彻党管人才的基本方针,才能保证优秀人才更加紧密地凝聚在党的周围,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着眼服务大局,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党的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才工作中,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任人唯贤,选拔任用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大力培养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过硬的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各类人才,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及“首先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重要思想”,坚持人才的全面发展,提出“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培育标准。实践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

创新聚才用才良方,集聚民族复兴伟力。人才是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实现伟大梦想需要人才引领,需要优秀分子担当。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新时代人才工作既要进一步创新聚才用才的方法和举措,把党内外和国内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让各类人才尽展其才,也要营造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重人才的风尚,最大限度地把各类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努力开创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集聚人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将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人才工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遵循,努力开创党的人才工作新局面。

★ 一线观察(www.daowen.com)

传承红色基因 坚持铸魂育人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新的征程上,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坚持铸魂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

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赋予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红色基因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代代相传,成为我们党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精神力量源泉。北京教育界具有传承红色基因的光荣传统,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在党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十月革命胜利后,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北京高校师生率先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建立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播下党的红色火种。在学习和传播理论的同时,北京高校师生积极投身工农运动,在马克思主义和工农革命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北京高校师生在党的领导下舍生忘死、赴汤蹈火,诠释爱党爱国爱民的拳拳初心,为党的事业发展和新中国成立贡献了重要力量。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北京各级各类学校师生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投身抗美援朝和“两弹一星”事业,保卫祖国,服务国家建设。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北京教育系统衷心拥护和参与改革开放,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人才,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了应有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北京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传承红色基因,奋勇担当、开拓进取,展现出忠诚于党和服务国家的精神品格。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北京市1300多所院校承担脱贫攻坚专项任务,1.7万多名干部教师赴受援地挂职和支教,覆盖18个省份40多个地区的100多个县旗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等克服困难、逆行出征,毅然担起抗疫使命。在科教兴国的第一线,北京教育系统始终关注国家和民族发展需求,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探索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创新一线教师岗位津贴等制度,大力推进“双减” 工作,切实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青少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亲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北京教育系统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广撒深播“红色种子”,引导广大青少年把个人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努力成长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国一代。

抓好青少年群体的党史学习教育。结合青少年特点,组织开展“永远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名师大家讲党史”、“四史”知识竞赛等立体式教育体验,大力营造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氛围,教育引导青少年在深学细悟中赓续精神血脉,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力量,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互联互动。组织专家把“旧北平” 到“新北京”的光辉历程,特别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编写成教学案例,教育引导青少年在思政小课堂中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魅力和实践伟力。贯彻“大思政课”理念,组建首都师生服务保障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宣讲团,结合参与活动体会深入宣讲习近平总书记“七一” 重要讲话精神,挖掘用好党和国家的重大庆典活动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社会大课堂中传承红色基因。

用好红色资源打造特色课程。组建“北京教育红色基因”研究专班,组织拍摄反映学校历史发展中红色育人元素的电视专题片,做好党与北京教育百年发展的史料汇编,努力呈现党领导发展教育的精神图谱。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建立校馆联合实践育人机制,鼓励青少年到红色基地学习实践,参与文化传播和志愿服务,将红色场馆教育作为北京特色课程纳入教育教学,引导广大青少年在服务中受教育、长才干,在润物无声中自觉坚定理想信念、校正价值追求,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

先知先觉

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新的征程上,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质量测评体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的明确要求。应加快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质量测评体系,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经验以及学习效果,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与发展潜能,实现培养目标与学生发展相统一。坚持以效果评估为重点,建立科学的学习效果评估体系,力争直观体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程度,客观反映教育资源投入产出情况,科学分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优点和不足,进而优化资源配置、改进教育过程、提升教育质量。立足我国国情、文化、培养目标、实践体系等,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研发适合我国发展需要的标准化教育质量测评工具。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协同育人平台。要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加强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模式,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市场运作、具备科技背景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应更加重视财政、科技、金融等领域政策创新,为构建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平台提供更加有利的外部条件。支持和引导高校依托自身学科资源优势、人才资源优势、科技资源优势,发挥科研院所的科研资源优势和企业的实践资源优势,打造开放共享、融合创新的育人体系。鼓励和引导行业企业、风投机构、创业园区、科研院所等专业机构参与人才培养,完善校校、校地、校所、校企等长期共建模式,创新以项目为纽带的更加灵活的协同育人模式,汇聚合力培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在全社会营造包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热情。

优化制度供给,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是创新型人才价值实现的过程,对于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发挥创新型人才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的作用,需要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完善相关制度,构建完整的创新链条,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功能,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整合高校、工程中心、产业化基地、企业等多个主体的优质资源,打通基础前沿最新成果向创新链下游渗透的创新通道,以完整的创新链条拓宽创新领域;完善市场定价机制,健全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政、产、学、研各方加强合作,以合理的价格机制激励创新行为;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建立激励创新投入的税费减免机制,激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扩大社会融资渠道,以多元充足的经费来源促进自主创新实现良性循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