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接轨,与国际同步,“花园宝宝”们在花园小学这个舞台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锻炼和发展,也做了一回杭州“小主人”。花园小学里的许多“洋宝宝”格外引人注意,这些“洋宝宝”来自世界各地,都热爱中国文化,中西方碰撞之下,产生了不一样的文化效应。花园小学里各色的拓展性课程也十分精彩,“凡·高书画社”“秘密花园”“笔墨丹青”等课程展现出孩子们各自的特色和天赋,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林敏欣)
在花园小学,有几名白皮肤、黄头发、高鼻梁的,或是肤色黝黑、头发曲卷、性格开朗的“洋宝宝”。他们是在花园小学求学的“小留学生”。小姑娘Martino,如果不是长得和“洋娃娃”一样,光听她说话,你真感觉不出来她是一个外国小姑娘。这个来自异国的女孩儿,幼儿园时光是在花园小学隔壁的花园幼儿园度过的。女孩儿的爸爸告诉我们,孩子经常透过学校的围墙,在幼儿园里感受花园小学的生活,她向往花园小学。来到花园小学那天,Martino的爸爸请我给她的女儿取个中国名字。我给她取名叫“马天诺”,寓言一边保持意大利孩子的艺术天分,天马行空,一边学习中国文化,作为“千金”,一诺千金。小姑娘很喜欢这个名字,说听起来和自己的意大利名字很像。她爸爸也很喜欢这个中文名字,也喜欢它的寓意。
马天诺的想法的确很“天马行空”,不管是课堂上还是课堂外,常常与中国的小伙伴有不一样的想法,让大家觉得很有意思。马天诺也做到了“学好中文”的“千金一诺”,在中国同学的帮助下,说好中国话,写好中国字。小姑娘很喜欢用比较艺术的方式表达,经常会画一张画或写一封短笺,表达对小伙伴及老师的喜爱和感谢。那天课间,我经过她教室门口时,马天诺奔出教室,拥抱着我,在我耳边轻轻地说了一声:“校长叔叔,我很喜欢你!”还递给我一张画,上面画着的正是“光头校长”,边上还端端正正地写着“谢谢你,校长叔叔”。
保罗和彼得是兄弟俩,也是意大利人。小哥俩比马天诺晚一些来到中国,进花园小学的时候只会说“你好”和“不知道”。我担心这俩孩子不适应,每天都要问他们:“你们今天开心吗?”一开始,小哥俩可能不适应,过得并不开心,因为他们什么都听不懂。他们的班主任看着也很着急,找我商量该怎么办。我们就为小哥俩找了几个比较开朗的小伙伴,让他们和哥俩做同桌,上课比画手教地帮他们听课,下课多带他们玩游戏。孩子们总是有自己交流的方式,在他们的互动中,学说一种陌生的语言似乎也变得容易了许多。小哥俩在中国小伙伴的帮助下,慢慢地融入集体生活,有一回集会,还为了他们不能佩戴红领巾找我表达“不高兴”呢。
后来,我暂别了花园小学,也暂时离开了小哥俩。过了几个月,当我再次回到花园小学,保罗经过我办公室门口时,居然会用流利的中文问我:“校长叔叔,您怎么回来了?”从我办公室一离去,转身就朝小伙伴们喊着:“我们以前的校长回来了!”
在杭州“小主人”的帮助下,马天诺、保罗、彼得、卢卡、意慈,这些来自意大利、委内瑞拉等国的“小留学生”在异国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快乐。不只这些“小留学生”,就连外国的大学教授、教育部官员和中小学教师,也感受到了杭州“小主人”的热情和美丽。(www.daowen.com)
花园小学这所建成不久的学校,为了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他们的交流和沟通能力,组织了多种国际交流活动,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巴拿马和斯里兰卡的大学教授、教育部官员和中小学教师考察团来花园小学考察的时候,花园小学的孩子们争当“小主人”,使出了浑身解数,把杭州的特色文化和自己学校的特色课程尽情地展现了出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外国客人。
教学楼的走廊里展示着他们拓展性课程学习的成果——“凡·高书画社”的刮画作品,“秘密花园”课程小组的泥塑作品,“笔墨丹青”课程小组的书法作品。每个班的门口,挂满了绘有中、巴、斯三国国旗和记录三国特色的创意小报,这让外国的客人异常激动,他们拉着孩子们的手,指着地图说:“感谢你们,把我们的家乡都画出来了。”孩子们带着客人参观了“秘密花园”,与客人一起采摘“诚信菜园”里的各种蔬果,还在校园小舞台上向外国客人们展示有中国特色的才艺。
音乐响起来了,校园小舞台开演了。孩子们用心地教外国的叔叔阿姨们吹葫芦丝,吟诵古诗词。他们用行动传递着自己的热情,同时也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展现给了外国友人。
这所成立于G20杭州峰会期间的新学校,让孩子们有一种特殊的认知和使命感。他们从进校那天起,就时刻准备着,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做杭州的“小主人”。
做杭州的“小主人”,将自己化身为杭州的“明信片”,向世界展示杭州的美好形象,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花园小学作为一所新学校,却能将校园文化建设得如此丰富多彩、意义深远,实属不易,这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努力。让我们将这种精神与文化延续下去,为孩子们建设更好的学习环境而奋斗。
(林敏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