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可以说身边没有教具,也可以说身边都是教具。能自备的都自备,不能自备的,全村人一起努力。体育课上的各色用具、拔河比赛用的渔船上的缆绳、数学课上各种各样的秤,看似杂乱的教具,其实是集合了全村人的智慧,每家每户都在用自己的行动支持学校的教学,甚至贡献出精致的“教鞭”,用以鞭策自家那调皮捣蛋的娃。这是那个年代独有的印记,在教具匮乏的情况下,教师们仍不遗余力地把一切教给孩子们,而且家校之间的联系很紧密。
(林敏欣)
物质贫乏的年代,每一样东西都能被灵巧的双手利用到极致。那时候没有电脑,连幻灯机也没有,老师守着三尺讲台,白壁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于是,各种就地取材的自制教具便显得更加重要。
体育课上用的铁环、沙包、毽子,不用说都是同学们自备的,就连拔河用的绳子,也是谁家渔船上的粗粗的缆绳,有塑料绳的,也有麻绳的。数学课上学习重量,各家的杆秤、盘秤、大秤等形形色色的秤就进了教室。
每个进教室上课的老师,都是捧着书本、粉笔盒,外加一条各式各样的教鞭。这教鞭,可以用来指着黑板上课,也可以用来敲着书桌提醒走神的孩子,还偶尔敲在调皮鬼的手掌心以示惩戒。有意思的是,被敲手底板(方言,敲手掌心)的往往正是这教鞭的制作者。教鞭不像其他的教具可以买到,通常是手工做的。老师们倒也不用自己做教鞭,那些顽皮孩子的家长为了让老师能对自家孩子“严加管教”,通常会责令自己孩子用竹枝或小木棍做一根结实的教鞭送给老师。细细长长的一根教鞭,顶上磨得圆圆的,溜光的杆子上刷上清漆,尾部细细密密地缠上绒线,简直就是一件工艺品。尽管知道这教鞭很有可能会敲到自己的手心上,可调皮的“熊孩子”却愿意把教鞭做得漂漂亮亮的,至少在每次老师拿着教鞭的时候,自己可以在同学们面前得意一下。
自然课的老师最不容易。那时,不要说农村小学,镇上的中学也很少有实验室的,实验器材更是少得可怜。可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学习一些“神奇”的知识。老师教我们用尼龙袜子做网兜捞蝌蚪,用白醋泡树叶做叶脉书签,用稗草的穗子在青蛙眼前一晃一晃地钓青蛙。印象最深的是看“天狗吃太阳”。
那是1987年,我上小学四年级的那个秋天。刚开学不久,一天,老师告诉我们:“明天有日食,也就是天狗吃太阳,今天放学回家每人准备一块玻璃,涂满墨汁带过来。”天狗吃太阳那会是什么样的呢?天狗为什么要吃太阳呢?太阳被吃了会怎么样呢?为什么要给玻璃涂上墨汁呢?……那天下午,小伙伴们都在讨论这些问题,也都发表了各种奇奇怪怪的见解。当然,好奇归好奇,一到家,每个人都是角角落落地找玻璃。听说有个家伙找不到多余的玻璃片,居然偷偷拿羊角锤把家里窗玻璃给卸下来了,当然,挨一顿揍是免不了的。“干蠢事”被发现后,他奶奶告诉他,天狗吃太阳,应该带破脸盆去学校敲,大家一起敲,把天狗吓跑,带玻璃有什么用呢。
第二天去了学校,大家上课都心不在焉。显然,都牵挂着天狗吃太阳,也担心自己书包里的玻璃会不会碎了。果然,课上到一半的时候,原本晴空万里的天慢慢变黑了。大家都没见过“日食”,以为太阳会是一下子被天狗吞下去的,结果没想到日食已经开始了。每个人只是在教室里叹息,怎么突然天阴了?怕是要下阵雨了。(www.daowen.com)
突然,教室外面骚动起来了,传来了七嘴八舌的议论声:“天狗开始吃太阳了!”“哇,太阳少了一块了!”……紧接着,村里各处传来了敲锣敲碗敲脸盆的声音。“同学们,赶紧带上玻璃片出去,对着天上看,日食开始了!”“哦……”全班同学一拥而出,任凭老师在后面喊着:“千万不能直接用眼睛看,眼睛会晒伤的!”
等我们从教室出来,满走廊、满操场早就站满了老师、同学,一个个仰着头,对着天空举着涂黑的玻璃片。大家都屏息凝神地看着太阳一点点被吞掉,又一点一点从黑影里走出来。校园里鸦雀无声,只有学校门房的大爷拿着根棍子使劲地敲着一个破脸盆。
两三分钟后,日食结束了,天空恢复了正常,校园里传来了一片叹气的声音。可能是觉得这神奇的景象消失得太快了吧。
回到教室,老师安顿我们坐好,便让同学们谈谈各自的感受。哪儿有什么感受呢,对于昨天私底下议论的那些问题,今天只是更加渴望知道答案罢了。等同学们一股脑儿把问题都倒出来,老师便开始给我们一一讲解,讲解日食的各种知识。那节课,是我印象中大家听得最认真的一节课。
一次百年难得一遇的“日食”,在孩子们的教育史中画下最深刻的一笔。教育契机在哪里?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需教师用心去发现,引导孩子们去感受、去体会。一次真切的体会,远比课堂上滔滔不绝讲上40分钟来得更有效,印象也更深刻,孩子们的求知欲也最大程度被激发,这才是一堂最自然、最真实、最有效的课。
(林敏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