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老师和学生的亲密关系

老师和学生的亲密关系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母鸡和小花鸡这样亲密的关系存在于师生之间,是因为教师能时刻看到学生中的每一个人,其余的学生并没有黯然失色,没有在集体里融化得看不见,而是每一个学生都在教师的“注意圈”里。老师在课上课下像老母鸡带小鸡一样带着我们,期末“送成绩单”这天,更是像极了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花鸡。用“老母鸡”和“小花鸡”来比喻师生关系,是徐老师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老师和学生的亲密关系

老母鸡和小花鸡这样亲密的关系存在于师生之间,是因为教师能时刻看到学生中的每一个人,其余的学生并没有黯然失色,没有在集体里融化得看不见,而是每一个学生都在教师的“注意圈”里。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而家访是使师生发生精神联系的通道之一,是通向学生和家长的内心世界的小径。

(章吉佳)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娃哈哈,娃哈哈……”这是印象中在小学里最熟悉的歌曲之一。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围成圈,手拉着手儿,唱起那歌儿,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老师带着我们成群结队边唱边玩的还有“丢,丢,丢手绢……”“小朋友,做游戏,老鹰捉小鸡……”等游戏。老师在课上课下像老母鸡带小鸡一样带着我们,期末“送成绩单”这天,更是像极了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花鸡。

说是期末“送成绩单”,其实是每个假期前老师挨家挨户地家访。老师平时也经常家访,小伙伴们挺害怕的。只要老师一家访,就有人要挨“棒榔厮”。温州是耕读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讲究晴耕雨读,老辈人的传训是“文以耕心,力以耕田”,家家都希望出个读书人。学习成绩好的,家里希望能考学,成为吃国家饭的知识分子;成绩不好的,家长也不希望孩子成为目不识丁的“泥巴板”,起码能够识文断字,会算个账。可乡下孩子野惯了,在学校开个小差,打个小架,赖次作业,搞点小破坏,总是难免的。于是,老师下班的时候便会顺道做个家访。

老师从学校出来回家的路上,总有家长在自家门口打声招呼。如果老师盯着前方的路自顾自骑自行车,家长们看见了都会大声地招呼着“老师放学了,进来坐坐啊”。老师呢,也不下车,一脚踮着地,转头应一声“不啦,下回吧。你家囝今天很听讲”。再一蹬脚,继续骑车赶路。如果老远看见老师朝着自己家望过来,家长就紧张了,像犯了错误的孩子等待批评一样,手足无措地等着老师登门——自己家的孩子自己知道,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自己孩子的老师自己也知道,无事不登三宝殿。

被家访的同学,因为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对老师的家访也是有预感的。放学的时候,或是会在路上磨蹭一会儿,或是在同学家避一避,或是在哪片林子里躲一下,等到太阳偏西了,估摸老师早走了,才硬着头皮捱进家门,迎接爹娘的“教训”。

老师家访,也不总是“告状”。每个学期结业典礼的这天,只要有孩子上学的,家家户户都会将庭院和“门前间”——那个年代,乡下人家都是落地房,有单层的矮屋子,也有两层的楼房,基本都是砖木结构的,也有石墙抹泥的。不管什么样的房子,进门的前间一般都是摆饭桌和接待客人的,土话叫“门前间”——打扫干净,备好茶水、糖果。这一天,照例是老师“送成绩单”的日子;这一天,老师一般不“告状”,更多的是说一些鼓励的话,也会和家长聊些家长里短;这一天,也是朴素的农民唯一能对辛苦教了自家孩子半年的老师表示感谢的机会。尽管家长们都知道,老师来“送成绩单”时也就象征性地喝一口水,但耕读人家讲究礼节,在他们眼里老师是最尊贵的客人,糖果是一定要准备的。这倒也便宜了我们这些“贪吃鬼儿”——老师也不拒绝家长的热情,总是让我们这些小跟班感谢叔叔阿姨的热情招待。

平时家访多了,一个班五十多人,谁家住哪儿,老师自然是清楚的,但要挨个“送成绩单”,还是不如我们这些同村的小伙伴更加熟门熟路,所以,这时总要请几个孩子做向导。能被老师邀请一起家访是莫大的光荣,担任向导的往往是“别人家的孩子”,是全村上下都闻名的好学生。不过,也有一些调皮孩子被邀请一起陪同,因为他们平时更爱家家户户串门,做向导更机灵。(www.daowen.com)

知道老师要来,平时天不怕地不怕的熊孩子们都变得有点魂不守舍,一会儿跑到路口看看老师来了没,一会儿又跑进家门正襟危坐着,仿佛下一秒老师就要进家门。可等老师真来了,一个个又变得忸怩起来了。是呀,这一天,老师一定会想着法儿夸夸自己的,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被夸奖多不好意思呀。一起来的小伙伴们呢,有的围着看热闹,有的冲着被“送成绩单”的小伙伴做鬼脸,还有的悄悄地数着墙上贴着几张奖状。

墙上贴奖状,是告诉乡亲们,我们家有读书人,我们家娃挺有出息的。那会儿没有现在这种锦缎红壳的荣誉证书,父母都会把孩子拿回家的印着彩旗绶带齿轮、写着大大的“奖状”二字的黄底奖状,用饭粒糊在墙上。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的,奖状就贴在正对门的中堂;家里兄弟姐妹两个的,一人贴一面墙;学习成绩好的,家里“门前间”的墙壁上贴满奖状;学习成绩一般的,也总能贴上个运动会获奖或劳动积极分子之类的奖状。

老师在每家停留的时间长短不一,一般来讲,都是“调皮囝”家待的时间长一些。访完一家去下一家的时候,家长都会让自己孩子给老师带路——虽然他们知道老师带着小向导,但这一则是礼节,一则也是希望让自己的孩子跟着老师多学学“别人家的孩子”。

就这样,每走一家,“送成绩单”的队伍就多了一个人。挨家挨户走来,最机灵的几个在前头“掠阵”,剩下的围在老师身边,一路叽叽喳喳地走来,这样子,像极了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花鸡。

一个大人,一群小孩,奔走在一条条乡间小道,穿梭于一户户乡下人家,勾勒出班主任生涯必不可少的家访画面。“家访”一词是有温度的,它使老师和学生渐行渐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儿童每天都在亲身地感受教师的行为举止,并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做出最细腻的情感反应。”用“老母鸡”和“小花鸡”来比喻师生关系,是徐老师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章吉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