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春游温州看飞机之行

春游温州看飞机之行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那一年的春天,我们的春游不再是徒步远足,而是去温州看飞机!老师们从报纸上得知,温州有自己的飞机场了,就决定带我们这些农村娃去看飞机!很快,我们“急行军”到了一片铁丝网外。“你们看,翅膀下面有大炮弹哎!”说起来,这次“看灰机”的春游是最没得玩的,也是最辛苦的,但却成了我们好长一段时间的课间话题。

春游温州看飞机之行

每当飞机从我们校园上空划过,孩子们总是欢呼雀跃,“哇!飞机!”可见孩子们对飞机的喜爱,或许也可以说是对未知的渴望

而那时的老师们,穿着体面的衣服,踏着自行车,叮当叮当地从镇上而来。这些物件受学生羡慕,然更令孩子们崇拜的,是老师们会带着他们去看飞机,“看世界”!

(蒋青青)

那时候的小学老师很多是20世纪80年代的师范生——后来我选择读师范,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对师范毕业的老师们的崇拜——当然,读了师范也才知道,师范生还分普师、简师和民师。读了师范,就意味着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除了地里的啥都不知道了;读了师范,就走出了乡村,最起码也是走向县城了。

看着老师们每天穿着和村里人不一样的体面的服装,看着老师们每天都骑着自行车从镇上来上班,下班又回镇上去,我们就惊为天人——我们都没去过“遥远”的镇上,父母亲也一年难得去几趟镇上,那都是有大事情要办的时候。记得第一次去镇上,是三年级的时候,我代表学校参加全镇的作文比赛,那可是轰动全村的光荣事件。

说起自行车,那可不得了。每天不管是早上还是傍晚,我们都能准时听到叮当叮当的自行车铃声从门口晃过,那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在镇上上班吃粮票的人上下班的声音。这几个全村最有出息的被全村大人眼热,被全村小孩崇拜的干部和工人,自行车便是他们身份的象征。对老师们而言,自行车和衬衫、皮鞋同样是知识分子的象征。

当然,在乡下还有比自行车更让人震撼的东西,那就是拖拉机。村里没有自己的拖拉机,农田灌溉、粮食征购的时候,都是请排灌站的技术员开着手扶拖拉机来的。这“突突突”叫着的“大铁牛”就是我们眼里最先进的车子了。拖拉机司机休息的时候,喜欢把拖拉机停在村口桥头的大榕树下。这会儿,拖拉机旁一定是围满了大大小小的孩子。胆子小的,远远地看着,偶尔挤进去用手摸一下扶手。也有胆子大的,趁人不注意,坐到驾驶座上,模仿着拖拉机司机的样子把着扶手,嘴里一忽儿“突突突”地学着柴油机的声音,一会儿学着抗战片里的解放军大喊“冲啊!”——那时候,村里没有电视,只有乡里的放映队偶尔在晒谷场上放一场抗战片,小伙伴们就学会了“英勇”的“冲啊”。

没见过世面的孩子们,真渴望走出去看看:看一看书上写的公共汽车,认识一下什么叫人行横道线,见识一下城市的高楼大厦。而这些从外面的世界来的老师们,显然也知道孩子们的需要,或许他们也和孩子们一样,同样渴望了解外面更广阔的世界。于是,那一年的春天,我们的春游不再是徒步远足,而是去温州看飞机!老师们从报纸上得知,温州有自己的飞机场了,就决定带我们这些农村娃去看飞机!

以往的春游秋游,我们也会激动得一夜睡不着觉,这回,我们可是足足兴奋了一个星期。春游的前一天,照例我们是要去村头的磨坊磨米粉做麻糍当干粮的。这次是到大城市去了,父母也为我激动,破天荒给了我两块钱,一块钱让我去村里的供销社买两个麻花状的赖氨酸面包,还有一块钱留着在路上花。

那天早上五点不到,我就早早到了学校,却发现小伙伴们差不多都来了,原来,大家都怕睡过头了赶不上大部队,赶不上去镇里坐大汽车,个个都是躺在床上等天亮——其实这时候离天亮还早着呢。大家三五一伙地围在一起,有讨论自己军绿色书包里吃食的,有憧憬见到飞机的情形的,也有爱学习的小伙伴在讨论着回来后怎么写这次的春游作文的。

六点钟,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蒙蒙的曙光中步行前往镇上的长途汽车站。走了一个小时,终于到了,车站里还没什么人,挺安静的,只有小伙伴们压抑不住的“哇——”的声音在队伍里此起彼伏。是呀,这就是传说中的公共汽车。我们只在书上看到过的大汽车,一辆能坐下一个班级的汽车。

车子穿过小镇,我们被并不宽敞的街道吸引住了。驶出镇子,我们被宽敞的马路和高大、挺拔、整齐的行道树吸引了——每棵树的下半截居然都雪白雪白的;我们便又惊呼着,为了迎面驶来的各种小汽车、大卡车、背上驮着巨大行李包的长途汽车。可我们都是第一次坐长途汽车,营养不足的农村娃们经不住一路的颠簸,没多久,大家都兴奋不起来了,一个个“哇哇”吐着,晕车了。

“同学们,我们到达目的地了!”老师兴奋的喊声把“晕睡”的我们都叫醒了。晃荡了三个多小时,车子终于停了。迷迷糊糊睁开眼往外一看,天呐,这是什么地方,比我们村外的滩涂还荒凉,满眼是枯黄的芦草。飞机呢?飞机在哪里?同学们扒着车窗,伸长脖子,满脸茫然。

“看,灰机!”讲闽南话的小个子一声大喊,把我们的激情都点燃了,这时候大家也都顾不得笑话他比我们还不标准的普通话了。顺着小个子指向窗外的手指,我们隐隐约约看到了停在草丛中的飞机。飞机怎么会停在草丛里呢?就在大家既兴奋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老师让我们下了车。老师告诉我们,按照规定,车子不能开到飞机边上,我们要从这里步行一段路,近距离看看飞机。

“太棒了!”同学们欢呼着,鼓起掌来——那时还不流行“耶”和剪刀手,但是一点都不妨碍瞬间唤醒那被晕车“晕”丢了的精气神。

很快,我们“急行军”到了一片铁丝网外。“哇,里面是好大一片‘操场’,简直是一望无际啊!”班长的一番话,引来了连连称赞——这句话,后来班长把它写进了作文,还被老师画了波浪线。(www.daowen.com)

“班长,这叫‘飞机场’!不信你问老师!”对班长总是不服气的体育委员又出来抬杠了。不过,这飞机场真的好大,而且不像我们的操场是沙土地的,而是气派的水泥地。

“你们看,飞机上有好多窗户,你说,在天上打开窗户,能不能抓住彩云呢?”

“你们看,翅膀下面有大炮弹哎!”

“飞机这么高,人是怎么上去的?不过下飞机的时候一定是跳伞下来的吧!”

……

那时我们看到的机场里的飞机并不多,只有三五架,机场周围设施也很简陋,比现在一些小城市的支线机场还简陋。但这足以让我们大开眼界!虽然坐了三个多小时的长途车,也只在大风中远远地看了半个小时飞机,但回去的三个小时路程似乎缩短了一大半。在大家叽叽喳喳的讨论声中,我们在天黑前就回到学校了。

说起来,这次“看灰机”的春游是最没得玩的,也是最辛苦的,但却成了我们好长一段时间的课间话题。那段时间大家关于飞机的讨论,现在想来我都觉得想笑。是呀,面对第一次乘坐的大汽车,我们还能从书本中寻找一点记忆的支撑,可这能飞上天的飞机,我们对它的了解仅限于语文书上的《一个降落伞包》和露天电影战斗片里的轰炸机。不过,在那个时候能看到真飞机,也足够让我们“抖擞”好久了。

后来,离开老家到外面读书、工作,碰到了一些在市里长大的同学、同事,我还忍不住说起这段往事。令我没想到的是,城市里长大的他们,小时候却没看过飞机,反而羡慕我们的这段经历,并神往我们在乡村小学的各种好玩的事儿。

我突然觉得,这么多年总是回忆起“看灰机”的经历,其实并不是为看到了飞机而“抖擞”,更是为在三十年前就能带我们去看世界的老师而骄傲!

那时候的小学老师,真伟大!

每学期,孩子们最开心的就是春游秋游了,时间一到,他们便提前一个星期准备好食物,但可惜的是每次不能尽情地玩。但那时不同,有叽叽喳喳地讨论的同学们,有引领同学们看世界的老师,有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气神。

致敬那时伟大的老师们!

愿现在的我们也可以像那时候的小学老师那么伟大!

(蒋青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