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文学历史悠久,留下了数以万计的传世佳作。也有不少脍炙人口、独揭妙谛的名篇,未见著作家姓名根植,无从说及时代、籍贯和大背景了。如《古诗十九首》几首借枚乘之名,“是知假托成文,乃词人之常事”。
中国文学历史悠久,留下了数以万计的传世佳作。也有不少脍炙人口、独揭妙谛的名篇,未见著作家姓名根植,无从说及时代、籍贯和大背景了。虽经考证,仍难究明细,察其源由,当有诸因:
1.年代久远,不知所本,如《山海经》(传为夏禹、伯益所作)、《卜居》、《淦父》和《神女》、《登徒》(分别传为屈原和宋玉所作),实误,“其世远,其作者之名不传”(崔述:《考古续说》)。
2.由民歌演变的几代人集体创作,时有修改,则很难用一两姓名表示,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孙雀东南飞》)、《木兰辞》等。
3.作者从实不从名,为使已作留彰后世,借托名家手笔,如李陵、苏武的五言诗,“携手上河梁,问子何所之”,因为世人传诵,搜入《文选》。
4.因为政治需要,文为时而作,而攀援古人,以激励世人,如所谓岳飞“手书摹刻汤阴庙中”的《赠吴将军南行》、《送紫岩张先生北伐》,多系明人伪托,而隐去真名;李秀成《壮志》两首,亦系辛亥时革命党人赝品。(www.daowen.com)
5.文人好古,惯于借古人姓名,发现已作以抒情怀。如《古诗十九首》几首借枚乘之名,“是知假托成文,乃词人之常事”(崔述:《考古续说》)。
6.敬慕古人,而憾其作品有所不足,遂借其姓氏而作,故作品不见于同时代,或相关文集里;却见于隔代的著作,如见于晋张俨《默记》的所谓诸葛亮《后出师表》。
7.含有隐晦深意,且也忌讳时尚,为免众矢之的,故埋去本名者,如《金瓶梅》。
8.署名主官,实出自幕僚代笔,由此作者之真姓名被隐去,以致后人追溯,难寻本源,如《史可法报多尔衮书》,作者分别见有侯方域、王纲等8人,众说不一。莫衷一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有关文化知识简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