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颠覆教育:揭示缤纷教育的背景和理论

颠覆教育:揭示缤纷教育的背景和理论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缤纷教育”的提出背景。这充分说明,“缤纷教育”的提出,遵循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顺应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潮流、走向和趋势。

(一)“缤纷教育”的提出背景。

1.“缤纷教育”的提出,尊重生态发展规律,符合生命发展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征。世界因丰富多彩的生命而变得生动和精彩, 生命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生命是多彩的,也是独特的,在所有的生命中,以人类的生命最具独特性,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缤纷教育”是多空间、多维度的多元教育,它期待的是真正达到“了解每一个、关注每一个、激励每一个、成就每一个”的教育境界,使每一个生命个体实现自身全面、多元、个性和特色化发展,体现生命发展多样性、丰富性和个性化、独特化的特征。

2.“缤纷教育”的提出,继承了中华传统经典文化,传承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好的教育的期盼。“缤纷”来源于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的描述语“落英缤纷”。“桃花源”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它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幽美,人文环境和谐,人人安居乐业,风俗人情淳厚的世界,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这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自由平等的社会图景千百年来成了人们心中的理想和追求,虽然在封建社会里不可能实现,但它毕竟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一种诱惑人的力量。这种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给人以希望,给人以力量,让人向往光明、美好,传递了正能量,即使在今天社会,也是需要我们褒扬的、传承的。

3.“缤纷教育”的提出,顺应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遵循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潮流、走向和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权威性报告《学会生存》一书中,埃德加·富尔在谈到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设想时认为:“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学会生存》中还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表现、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教育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潜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等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指出:“使每一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既符合教育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使命——也符合既尊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又尊重传统和文化多样性的内源发展的真正需要。”这充分说明,“缤纷教育”的提出,遵循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顺应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潮流、走向和趋势。

4.“缤纷教育”的提出,表明了学校所在地域安宁区的地方特色,吸收了当地文化资源中的重要养分。安宁的桃源享誉闻名,是当地的一大风景,也是当地的一大优质资源和优势文化。“桃花源”内万物共生共荣,生机勃勃,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五彩斑斓,异彩纷呈,一派祥和宁静,繁荣兴旺的景象。如今的“桃源胜地”,桃花盛开的季节最美最艳,鲜桃成熟的时节最甜最香。桃花盛开的地方不仅是人们踏青、赏花、品仙桃的休闲娱乐好去处,也是孩子们向往的实践基地、快乐成长的乐园,是成就“缤纷教育”的肥沃土壤。“缤纷教育”体现了安宁地域文化特色,吸收了当地文化资源中的重要养分,一定能够生根、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5.“缤纷教育”的提出,适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符合学生的生命成长规律。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儿童的生活本应也是多彩的,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偏离了受教育者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以选拔少数人升学为目的,以单纯应付升学考试取代全面发展,以牺牲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为代价,以单一的学习成绩作为判定学生发展水平的最终标准,以牺牲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获取升学的成功等等。如此这般,使得尚在花季的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变得枯燥、单一,无色彩、无特长,使原本多彩的童年变成了灰色的童年。

童年时代,是每个人成长中最富梦幻色彩的年华,是人生旅途中难得的天真烂漫的岁月。因此,多彩是童年的特点,教育应把多彩还于儿童。“缤纷教育”旨在丰富小学生的童年生活,还自然、自由、自信于儿童,尊重学生差异,关注学生优势潜能的充分发展,追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是让每个儿童都享受到教育的成功、快乐与幸福,使每位受教育者获得与其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需求相匹配的教育,从而使学生的童年多彩、多才,自主、自信。

6.“缤纷教育”的提出,注重了对学校历史和办学传统的继承,突出了学校逐步形成的办学特色。往来成古今,无古不成今。历史、现实和未来是相通的、连在一起的,一所学校是几代人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才创建和发展起来的。每一所学校都积淀了一定的教育文化,而这种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它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根”。学校文化是一种“过去时”“现在时”和“未来时”的统一。“过去”以特有的方式存在于“现在”,并影响和制约着“现在”,我们无法一笔抹杀,不能掐断文化的根脉;“现在”影响着“未来”,“未来”的发展必须以“现在”为基础,以“过去”为根基,不能全盘否定,学校文化建设必须薪火相传,要传承、继承、光大、改造和创新。学校原有的经典诵读、书法绘画、科技制作、阳光体育等是学校的传统和优势,“缤纷教育”继承了学校的历史和办学传统,突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今后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结出丰硕成果,极大地丰富“缤纷教育”的内涵。(www.daowen.com)

(二)“缤纷教育”的理论依据。

1.“大同社会”的理论是“缤纷教育”的哲学依据。儒家讲“和为贵”,强调“和而不同”,主张建设“大同社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就出自《论语》。儒家认为,宇宙万物的存在都是“和”,不是“同”。由此,引申出人们处事的一个根本态度或原则,也应该求“和”而不求“同”,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达到天下大同,这是我国儒家的理想,也是社会和谐的发展观。“和而不同”“天下大同”就是各个民族互相融合,共同生长,共同繁荣。它是渗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文化精神。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正是各种不同文化思潮不断交流,不断互相吸取、融合的过程。先秦百家争鸣,各家互相映衬,互相吸取,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思想。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发展情况,更深刻地反映了这一观点。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产生了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同时,儒学也在吸取佛、道两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到新的阶段,产生了宋代的理学。儒、道、佛三家经过不断地互相吸取、融合,终于形成了儒、道、佛三家互补共存,和而不同,各具风采,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体系格局。“缤纷教育”是对和而不同的极好阐释,是追求个体美与追求大同美之间完整统一的教育。这样,我们培养的一代又一代人,才可以建立起一个大同的社会、和谐的社会。

2.“文化自觉”理论是“缤纷教育”的文化学依据。“文化自觉”,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于晚年提出的理论。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其含义是,一个人、一个学校或者一个民族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地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大同美”究其本质而言,就是融合不同的美而达到的一种平衡。由此可见,我们坚持个体美与追求大同美之间的有机统一并不矛盾,也就是说“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保障。“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对文化自觉的高度概括。文化自觉就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自身文化要有自知之明,要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不仅要欣赏本民族的文化,还要欣赏异民族的文化,做到不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去判断异民族文化的优劣。这一精辟论述,内涵十分丰厚。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认同文化自觉理论,认为这一理论是时代的要求,它不仅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有重要意义,而且世界各个民族都应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这样,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那么它就可以展现一个多彩的世界,多元的文化,才能形成世界各种文化多样共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局面。

3.“生态审美”理论是“缤纷教育”的教育学依据。中国文化有三大主流,即儒家、道家和释家。而释家尤以禅宗为最重要。这三大主流,全部充满和洋溢着和谐与共生的生态智慧,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生态观,这为指导当前的审美教育,消除应试教育的弊端,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以和谐为中心的生态美育,对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精神和谐具有独特的作用。生态审美意识包括:美在于人与对象的和谐,美是个体美、多样美和整体美的统一,美存在于生命的过程与发展之中,平衡是生态之美的基础。人类教育的本质需要决定人类的生存必然是生态性的,即和谐共生,共同繁荣。生态问题的解决取决于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审美观念的建立。“缤纷教育”就是将生态审美意识移植于学校教育之中,创造的一种理想教育。

4.“多元智力”理论是“缤纷教育”的心理学依据。教育教学过程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在各种学科相互交叉日益密切的今天,教育学与心理学更是密不可分。心理科学是解决当代教育教学改革深层次问题的钥匙,心理学原理运用于教育教学是教育改革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都知道教育绝非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文化传递,而是要求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人是最鲜活的,假如教育能像悠悠云彩一样自由飘动,像和风细雨一样润物无声,像潺潺溪水一样轻歌曼舞,像诗词歌舞一样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芬芳,就可以使学生受到感染,受到激励,产生顿悟,就可以塑造人品高尚、人格健全、人性完美的一代新人。

传统的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在此基础上,各种智力量表被编制出来,以确定人的智商高下。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发现,一方面大量的成功人士并非那些智力测试中得分很高的人;另一方面,许多智商很低的人却在某些领域里表现出了突出的才能。这说明传统的智力观并不科学。为了正确认识人的智力成分和智能结构,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出版了《心智的结构》 一书,系统阐述了他的智力观。他把智力定义为“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并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而是一组能力,不是以整合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在此基础上,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智力至少可以分为8种,即:言语——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它们在人类的心智结构中都占有同样的位置,只不过具体到不同的人身上,其表现的程度和方面有所不同而已。

如今,多元智力理论已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相比之下,传统的学校教育所发展的只是学生的部分智力而非全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学生个性的多方面发展。让学生学会生活、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关心自然、社会,不仅是对学校教育补偏救弊的必然选择,也是对音乐——节奏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等的尊重、重视和开发。这正是我们确立“缤纷教育”这一理念的深层次思考。“缤纷教育”的提出,依据了多元智力理论,寻找到学校教育文化发展的心理学理论依据。缤纷多彩的教育能使得学生兴味十足,因为许多学生虽然成绩不够出色,但他们对音乐、歌舞、绘画、体育、科技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天赋,给他们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使得他们各种各样的禀赋个性得到滋润,受到呵护,得以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