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小儿子王元泽,小时候非常聪明,才智闻名遐迩。有一天,王安石的一伙朋友来做客,其中一客人送的礼物是用一个笼子关着的一只獐和一只鹿。有个客人想考问一下王元泽,指着笼子问他:“这两只动物哪只是獐,哪只是鹿?”六岁的王元泽,根本不认识獐和鹿。但他小眼珠一转,马上回答说:“獐旁边的那只是鹿,鹿旁边的那只是獐。”
王元泽的回答,巧妙至极。既然一獐一鹿关在一只笼里,那么,一獐一鹿之间就存在着“邻居”关系:獐位于鹿之旁,而鹿位于獐之旁。虽然他并不认识哪只是獐,哪只是鹿,但根据这种“邻居”关系,他作出了二者的关系判断。虽然并没有指明究竟哪只是獐,哪只是鹿,但回答固然是没错的。如果他照实回答“不知道”,就显得平庸,也有负他的名声。如此巧妙的回答,则显露出他年幼聪颖和机智幽默的才能,令客人为他的睿智惊叹不已。而他这种采用模糊语言应对问题的方式,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模糊语言,即采取恰当的方式、巧妙的语言对别人的请求作出间接的、含蓄的、灵活的表态。其特点就是不直截了当地表明态度,避免与对方短兵相接式的交锋。模糊语言是日常生活中随机应变的一种重要方法,常用于一些不必要、不可能或者无法把话说得太死的情况。
李劫是唐朝初年的大将。唐高宗李治即位后,李劫任司空,他为人机巧,行事谨慎。
高宗李治想立太子,由于王皇后没有儿子,而作为嫔妃的武则天却有,高宗便就此事征求大臣的意见。
尚书右仆射褚遂良提议说:“王皇后是世家之女,是先帝为陛下娶的,先帝驾崩前,守着大臣们对您说:‘我的好儿子好媳妇,现在托付给你们了。’臣听到过这话,至今如在耳畔。而且,王皇后表现一直很好,怎么能轻易将她废除了呢?陛下如果一定要变更皇后,可以选择其他望族啊,何必要选武氏呢?武氏曾经跟随过先帝,这是众所周知的。天下众人的耳目,怎么能遮挡得住呢?”
韩瑗、来济也上书李治,力主不选武则天,但高宗却听不进去。
后来,高宗问李劫的看法,李劫生性乖巧,心想,若是真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因为,废立皇后成功与否,都与性命有关。同意废除王皇后,要是不成功,就将得罪王皇后;不同意废除王皇后,如果武则天被选中,无疑是自投罗网。
李劫左思右想,含糊其辞地对高宗说:“这是陛下的家事,有什么必要问外人呢?”
高宗听罢,便有了主意,将褚遂良降职为潭州都督,随即废除王皇后,下令将武则天立为皇后。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通过各种手段报复当初不拥护她的大臣,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等一批人,或者被贬逐,或者被诛杀。李劫因为应付巧妙,避免了祸及自身,并且受到重用,负责审理这些不拥护武则天的大臣。
尖锐的话题伤人,但有时却无法避免地要涉及,作为交流的一方,我们能做的就只剩下减少尖锐话题的冲击力这一点了,用模糊的语言来说尖锐的话,给他人一个缓冲的空间,给对方一点儿理解与关怀,或许,反馈给我们的会是另一种美好。(www.daowen.com)
言而不尽意是人生的一大憾事,但有时候却又不能尽意,“犹抱琵琶半遮面”是最理想的一种效果,它既不得罪人,也不会让人穷追猛打。那么,你知道如何才能说出言不尽意的模糊话语吗?
1. 寻求两个对立极端的中间状态
在谈话时,我们要端正思维方式,冲破传统的、习惯的“非此即彼”的思维约束,寻求两个对立极端的中间状态,使其真正与现实问题相吻合。彻底抛弃“非对即错”“非社即资”“非黑即白”等长期困扰我们的违反辩证法的极端观念。
2. 说话要懂得避其锋芒
有些问题不能用“是”或“不是”回答,直言注定要吃亏。所以聪明人懂得避其锋芒,模糊回答。例如,当朋友问你她新买的上衣是否漂亮时,你觉得难看,但直接否定又容易伤害人,你可以说:“还好。”“还好”是不太好还是还可以?不好界定,这就是假话中的真实,它区别于违心而发的奉承。
3. “模糊”绝非含糊
“模糊”绝非含糊,绝非模棱两可、搪塞应付者躲躲闪闪、装腔作势。尤其是领导干部在决策时,绝不能用“模糊语言”作盾牌,掩盖自己的真实观点,对于群众的意见、建议,更不能采取官僚主义的态度,用“研究、研究”、“争取解决”之类的托词去敷衍塞责。假如对于那些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你还模糊的话,那你将会遭受很大的损失。
说话小启示
说话的艺术,在于委婉而贴切。言辞如刀,一旦不懂方法,任何话都直话直说,很容易伤害到他人。有的时候,对于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学会模糊语言,就能避免很多冲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