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保护人才教育与培训的优化方案

保护人才教育与培训的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目标开展人才教育和培训,需要从文化遗产保护学科建设、保护工作人员培训等方面着手。目前,由于保护学科的发展还有所欠缺,没有出现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学科。建设的必要性一方面来源于保护事业的推进和专业保护人才缺乏的矛盾。保护工作人员的培训培训是提高保护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有效手段。保护工作人员培训在内容形式上一般有综合性培训和专题性培训两种。

保护人才教育与培训的优化方案

教育是解决人才支持不足问题的关键。教育和培训的开展是人才资源建设的基础,也是实现人才队伍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针对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目标开展人才教育和培训,需要从文化遗产保护学科建设、保护工作人员培训等方面着手。

(1)文化遗产保护学科建设

文化遗产学科建设从学科的角度支持了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已经得到了学界一定的关注[24][25]。目前,由于保护学科的发展还有所欠缺,没有出现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学科。学者们一方面继续推进相关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一方面也开始呼吁构建独立的文化遗产保护学科。

文化遗产保护涉及考古学博物馆学、档案学图书馆学等多个学科,保护研究也是在相关学科进步的根基上发展起来,各个学科都有着各自的保护学研究,例如档案学科的档案保护学、博物馆学科的文物保护学、图书馆学科的古籍保护学等,保护研究已经在各个相关学科发展起来。保护学的建设一方面构成了相关学科的发展成绩,另一方面,相关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也为保护学的发展提供了支持。离开了相关学科的支持,保护学也就成了变得缺乏根基。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有必要继续加强相关学科的建设。

独立的文化遗产保护学科建设近年来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推崇,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学科,既推动了保护理论和技术的进步,同时也能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多的优质人才。

独立的文化遗产保护学科的建设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建设的必要性一方面来源于保护事业的推进和专业保护人才缺乏的矛盾。随着国家日益重视文化遗产事业,保护工作对保护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也更加复杂,专业人才的缺少,人才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保护事业的发展;建设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来源于学科发展的要求,随着保护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已经不是单个学科的知识所能处理的工作,文化遗产的复杂性、环境的多样性要求保护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合作,保护已经成为一个交叉性的学科。建设的可能性来源于相关学科的理论技术支持以及实践工作发展两个方面。考古学、档案学、博物馆学、图书馆学等学科对保护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为文化遗产保护学科建设提供了理论和技术的基础准备;保护实践的发展则为学科建设提供实践工作上的支持。(www.daowen.com)

建设独立的文化遗产保护学科,既需要在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上加强建设,也需要在管理上寻求途径。在研究思路上,文化遗产保护学科需要在文化遗产各个门类的保护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探索遗产保护的基本规律、理论和方法,拓展文化遗产的认知手段和范围,以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去主导研究方向的开展。在研究方法上,需要将理论研究、技术研究与经验总结进行有效结合,既探索宏观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方法,又在各个微观角度开展对特定遗产的保护研究。在管理上的寻求途径,即学科建设者要有意识地建立起保护学科群体,寻求社会对保护研究地位的肯定,例如努力开设独立保护学专业、寻求领导机关对学科地位的肯定等等。

(2)保护工作人员的培训

培训是提高保护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有效手段。培训可以通过专门机构开展的培训项目、机构内部培训、日常学习等多种方式进行。专业性机构开展的培训项目一般可由高校或者相关科研机构举办,由行业内的专家为员工进行培训,这类培训一般都较为规范,培训的效果也能得到保证,但缺点是培训活动一般而言开支较大、占用保护人员时间较多、培训课程也往往与保护人员的实际工作联系不紧密。机构内部培训由保护机构内部专家承担,培训项目可以与实际工作做到紧密结合,针对性强,但这种培训形式往往会受制于机构内部专家的专业水准和培训能力,从而导致培训效果不好。日常学习通过例会、学习资料发放、日常交流等形式实现,这种培训方式在学习型组织建设中有着突出的意义。

保护工作人员培训在内容形式上一般有综合性培训和专题性培训两种。综合性培训应定期举行,可以有效地提高保护人才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准,更新其知识结构;专题性培训往往在保护项目的开展前后举行,培训内容一般为保护项目中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及时补充保护工作人员在保护项目实施中所需的专业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