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应急管理流程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应急管理流程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急预案是可移动文化遗产保管部门为预防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灾难等突发事件,事先消除潜在的危险、合理安排人员配备,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对可移动文化遗产的破坏而专门设计的一套系统的应急方案。

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应急管理流程

增强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部门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确保国家可移动文化遗产资源的完整与安全是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任务和使命。欧盟理事会早在2003年5月6日关于档案的决议中强调,各成员国在灾害防治领域必须紧密合作,并在《扩大后的欧盟档案报告》中将灾害预防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5.3.2.1 应急预案

制定灾害应急预案是建立可移动文化遗产灾害防治与恢复工作机制的基础和依据,在国外,无论是档案馆、图书馆还是博物馆,大多由专业人员制订相应的防灾计划或者应急处置机制。

应急预案是可移动文化遗产保管部门为预防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灾难等突发事件,事先消除潜在的危险、合理安排人员配备,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对可移动文化遗产的破坏而专门设计的一套系统的应急方案。它是一份综合性的防灾计划书,从内容上看,应该包括对灾害的预防和准备措施,灾害发生后的响应机制和步骤,灾害过后的恢复措施及在这些过程中的人员配备、权责划分等;从构成上看,通常根据可移动文化遗产灾害的过程,分为灾前、灾中和灾后三个阶段分别制定的计划和措施,以确保将可移动文化遗产灾难可能波及的方面都考虑在内。

各级各类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应该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依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编制总体预案与专项预案相结合的可移动文化遗产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项可移动文化遗产救灾工作的责任与义务,具体包括:灾害预报部门发出灾情预警或工作人员发现灾情后,受灾部门应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重大突发性灾情报送工作,迅速组织力量赶赴现场核实灾情在2小时内向同级政府和上级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并通报相关职能部门,灾情严重的,可同时越级上报;同级政府和上级行政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组织人员现场核实、评估灾情,对灾害发生的背景、时间、区域、影响范围,受灾的严重程度和等级,可移动文化遗产损失情况,人员和其他财产损失情况,救灾工作情况经及灾区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等进行详细统计;受灾档案室馆在灾情稳定前,执行24小时灾情报告制度,要与同级党委、政府及救灾机构保持不间断通信联络,及时掌握灾情动态,并随时上报;灾情稳定后,相关部门应组织力量,全面开展灾情核定工作,保证灾情数据的完整准确等。

5.3.2.2 防灾准备

可移动文化遗产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后,应该按照要求做好可移动文化遗产灾害防治的各项准备工作,如加强对本部门常见可移动文化遗产灾害规律的研究;购买必要的防灾器具设施;加强可移动文化遗产工作人员的防灾意识宣传、防灾技能培训与演练,明确防灾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等,以提高部门和人员的灾害防范、预警和应对能力。

(1)把握灾害规律

灾害发生一般具有规律性,尤其是人类不可控制的自然灾害,往往都具有周期性规律,例如,沿海地带的台风海啸等气候灾害具有周期性规律,西部多山地区的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灾害也具有频发时段和稳定时段的规律等。如果可以把握这些灾害的内在规律性,并对其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防备措施,对可移动文化遗产灾害的科学预报和防范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各级各类可移动文化遗产保管部门应该加强与当地地质部门、气象部门等灾害预警防御部门的联系和合作,主动学习和了解相关灾害发生、发展的特征和规律,以便在灾害来临前和到来时准确地采取应对和补救措施,从而减缓灾害的破坏程度,并有效降低灾害防御的成本。

(2)应急物资储备

一定的救灾资金预算是确保可移动文化遗产防灾与恢复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和保障,各级政府应该按照“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原则,根据本地区的财力增长、物价因素、居民生活水平等实际状况,每年安排可移动文化遗产灾害防治与恢复专项资金,并将资金落到实处,以确保在灾害发生时有充足的资金用于可移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此外,各级各类可移动文化遗产保管部门应该按照相应的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设置抗灾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配备防火、防震、去湿、去酸、消毒、密封等必要的安全保护设备和耗材;购置紧急转移所需的装具、车辆、通信工具等;储备紧急避险场所临时保管受灾可移动文化遗产时所需的帐篷、简易房、光源等。

(3)应急技能培训

可移动文化遗产应急管理是一项考验保护工作人员技能、知识、人品、体能等综合素质的艰巨任务,因此,需要平时对参与灾害防治的所有工作人员,包括从领导到技术骨干,再到普通员工,都进行相应层次和程度的培训,并组织编写适用于本部门的《应急管理工作指南》,作为指导可移动文化遗产应急管理工作参考材料,并可以作为可移动文化遗产应急管理教育培训的重要教材。

(4)应急模拟演练

除了技能培训,还需要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即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应急模拟演练,以确保工作人员已经对保管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建筑结构有相当的了解;对容易出现问题的水管、电路等场所区域了如指掌;对紧急情况时发出警报准确掌握,第一时间通知相关负责的人员,并联络公安、消防、急救、抢险等部门;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关闭总水源、电源,迅速找到所有库房的钥匙等,从而保证灾害发生时,有一批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能够立即投入应急行动,完成可移动文化遗产救灾任务。

(5)权责划分

做好上述准备工作后,还需要事先明确灾害发生时的人员调配,明确灾害发生后可移动文化遗产救灾工作组的构成人员,对有限的可移动文化遗产救灾人员进行分工,确保每个人在平时预防和应急处理时都有明确的职责、义务和权力等,各司其职,以保证整个应急管理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美国温莎大学的防灾人员职责划分方法值得借鉴,即将人员分为三类,分别是“灾害预防组”“灾害行动组”和“灾害恢复组”,分别针对预防、应急和灾后修复工作,每类人员职责明确,平时的训练和演习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国际档案理事会1997年专门出版的《档案馆防灾减灾指南》、国际图联(IFLA)2006年出版的《灾害准备和规划简明手册》以及我国国家档案局2008年发布的《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可以作为编制本馆可移动文化遗产防灾与恢复工作指南和手册的参考,是开展档案灾害防治与恢复工作的依据。

5.3.2.3 灾害预警

虽然可移动文化遗产灾害具有很强的不可预测性,但是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的综合应用,建立潜在灾害的早期检测和预警、处警机制,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灾害防治工作争取更多的时间。为此,各级各类可移动文化遗产保管部门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灾害预警系统,为自然灾害的预报和人为灾害的防范提供第一道警戒线。

(1)实时监控

及时发现和报告潜在威胁是可移动文化遗产灾害预警的关键。完备的实施监控系统需要做到:一是健全值班制度,即安排专职工作人员全天24小时不间断值班,对馆内的温度、湿度、电路、水管、空气指数、各种安全设备等进行定期的和不定期的日常安全检查和监控,一旦发生灾情,能够及时发现和汇报。二是设立自动监控系统,即综合运用现代化的监控和监测技术,对馆内的防火设施、防盗设施、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进行全面的不间断的测量和控制,一旦发生灾情及时自动报警。三是加强与灾害预报机构的合作,对于地震暴雨、台风、火山战争、计算机病毒等大型灾害的监控,仅凭本馆的设备和条件无法准确预报,必须主动实时与专门的灾害防御部门联系,以便尽早获得灾害情报。

(2)警报响应

警报响应是指可移动文化遗产保管部门发现和接到灾害警报后所采取的行动,主要包括接收警报和处置警报两部分工作。接受警报的主要任务包括接收、收集、记录灾情信息和预警信息,对灾害预警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和鉴别,判断预警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并确定灾害的类型、性质、程度等,为警报处置工作奠定基础。工作人员辨别和确认了灾情疑惑,要及时将可移动文化遗产灾害的发生时间、类型、位置、初步判定的原因、损失的程度等报告馆长、副馆长及职能机构负责人。处置警报的主要任务包括根据接受警报工作者的分析报告,迅速、准确地选择启动何种专项预案,判断救灾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数量等,并及时通知各个灾害应急小组,在最短的时间内投入到灾害应急处置行动中去。警报处置方案制定好以后,要及时向有关领导和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上报,如实反映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受灾情况及处置情况,并尽快联系有关单位,寻求援助。

目前,预警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但要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需要强大的资金作支撑,因此,应当做好充足的预算。花费在“防患于未然”中的成本远比灾害发生后造成的损失少。

5.3.2.4 现场抢救(www.daowen.com)

现场抢救是可移动文化遗产灾害防治的关键环节,处理不当则有可能加重受灾可移动文化遗产的损坏程度。因此,必须根据当时的天气状况、结合具备的人力、物资、设备等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救灾方案,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可移动文化遗产现场抢救的效率、质量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及时防止受灾可移动文化遗产继续受损。

(1)勘察现场

灾害发生后,应尽快组织有经验的人赶赴现场,查看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受损情况,检查可移动文化遗产是否被掩埋、水浸或火烧等,予以初步评估。同时需要对现场的建筑物破坏情况、抢救条件及条件等进行勘察和估测,然后一并上报灾害应急指挥中心,以便确定突发事件的等级和制定后续抢救方案。

(2)专项立案

得到现场的勘察结果后,受灾部门应该根据相关制度和专项预案,迅速成立灾害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现场处置工作:对勘察结果进行研究,迅速商讨和制定受灾可移动文化遗产的转移和抢救方案;根据方案需要设置抢救工作小组并合理配置各个小组的人力、物力,确保小组间的有机协调;及时与专家、公安、消防、武警等有关单位进行联系,第一时间请求救援;同时注意做好现场人员的防护和治安工作。

(3)紧急补救

在勘察现场和专项立案的同时,还应该派业务熟练的工作人员赶赴现场,对受灾可移动文化遗产采取一些就地补救措施,如关上破裂水管的闸门、切断电源、扑灭正在燃烧的物品、收拾已浸水的遗产等。就地补救可以最大限度地挽救灾害现场的可移动文化遗产,减少损失,但往往具有很大的风险,甚至危及抢救者的生命。

(4)快速转移

将灾害现场的可移动文化遗产尽快转移至安全的地方是接下来抢救工作的重点,因为一方面,灾害现场已经不具备存放可移动文化遗产的条件,未受损的档案随时都有可能遭受破坏;另一方面,灾害现场的条件极其恶劣,房屋倒塌、电力中断等不便于抢救工作的开展,并且灾害还有可能再次发生,如地震中的余震不断、刮风下雨等。为此,必须及时招集经过培训的抢险队,尽早把灾害现场的可移动文化遗产转移至安全的地方。

(5)简单修复

对于已经转移到安全地带的可移动文化遗产,应按照优先抢救方案分别进行紧急修复。因为,很多受灾可移动文化遗产如果等有专门的修复工具后再予以修复则早就毁于一旦,如遭受水浸的纸质可移动文化遗产,如若在48小时后仍未得到合适处理,便会滋生真菌,造成更大的损坏。但是,有些时间限制性不强但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受灾可移动文化遗产,则最好转移到专门的保管机构后再予修复,例如,烧焦的各种可移动文化遗产藏品碎片,只有专业的技术才可以再现。

现场抢救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紧张任务,紧急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有时甚至有生命威胁,因此,整个现场抢救工作的部署必须精密、科学、有序,同时还要求参与现场救灾的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觉悟和高尚的品格,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造成更多惨痛损失。

5.3.2.5 灾后恢复

灾难发生后,有些可移动文化遗产可能遭受水浸、火烧、发霉、沾污等损坏,为此,需要利用专门的可移动文化遗产修复技术尽可能恢复这些受灾档案的原貌,以继续发挥可移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价值和作用。目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修复技术已经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对各种受灾可移动文化遗产几乎都可以予以修复(详见4.1.3)。限于篇幅,本书以水浸可移动文化遗产为例简要介绍灾后恢复工作的内容。

如前文所言,水浸档案一般在48小时内会产生真菌,气温高的情况下会更快,因此必须尽快采取措施。真空冷冻干燥技术是目前修复水浸可移动文化遗产最及时、最有效、最理想的方法,其原理是将含有大量水分的材料先冻结至冰点以下(通常-10℃~-40℃),形成固体,然后在高真空条件下加热,使水蒸气直接从固体中升华出来进行干燥。使用冷冻干燥技术修复水浸可移动文化遗产的具体步骤包括:

(1)检查

检查纸张上有无明显绒毛状菌丝体,如果有则应尽快与其他实物型可移动文化遗产隔离开,然后用医用脱脂棉球蘸取75%的酒精轻轻擦除霉斑,把霉变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霉变现象比较严重,则应先冷冻保存,以免进一步恶化,待日后再分批进行除霉。

(2)包装

即用塑料袋将水浸可移动文化遗产分卷包装(每卷档案要单独装入塑料袋),再放入有支撑作用的塑料箱内,以避免水浸后材料变形,同时也防止湿透的可移动文化遗产放入冷库后由于堆积而冻结在一起。如果有些可移动文化遗产已发生粘连,则可装在同一袋内,不应强行分离开而造成二次损害。

(3)冷冻

即将包装好后的水浸可移动文化遗产分格放置在真空冷冻干燥机的隔板上,然后关上机门,缓缓降温,直到温度降到-40℃以下。在此之前需先将水浸可移动文化遗产放于温度为4℃~6℃的冷藏柜内10小时左右,使可移动文化遗产的温度循序渐进地降低,称为过渡处理。

(4)干燥

在水浸可移动文化遗产冷冻完成后,开动真空泵进行真空干燥,经过一段时间,纸页就会干燥如初。需要注意的是,经过干燥后的纸页从真空干燥机内取出时,最好用塑料布包一下,以免外界水蒸气在图书、档案等可移动文化遗产表面凝结。

使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修复水浸可移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优点:可以在不损害可移动文化遗产原貌的情况下,按保存要求去除其中的水分;可对冷冻的可移动文化遗产进行分期分批的处理,速度快、效率高;采用专业设备进行快速干燥,可以避免传统干燥法周期长、效率低,操作风险大的缺陷;效果理想,有粘连现象的纸张干燥后会自动分离开;通过冷冻可以有效防止真菌的滋生,为可移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恢复争取更多时间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