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马克思在1848年革命之前的经济学研究模式及历史唯物主义背景

马克思在1848年革命之前的经济学研究模式及历史唯物主义背景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可见,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表现为阶级对抗,阶级对抗推动历史发展。可见,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上的水平始终难以突破资本主义现象层面的分工—交换关系这样一种广义的生产关系的领域。而在《共产党宣言》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这一经济学思路对于他的社会历史革命理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马克思此时的思路也从侧面印证了他对于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体力量的自信。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确立了实践的问题式框架,这样一种“实践”虽然已经区别于抽象的主客体实践关系,而是一种在一定的社会历史关系中的社会实践,但是它依然尤其强调主体的能动作用。这一思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有所延续,在这一文本中,马克思虽然树立了在客体维度——分工—所有制的历史性发展线索中——来研究现实历史状况,也指出在历史的本质层面存在着这一客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但是由于他的经济学研究视域局限在交换—分工领域,使得他对这一矛盾的理解并不准确,因此这一虚构的矛盾并不构成推动资本主义历史向前运动的内在因素。于是,他依然需要依靠主体性的外在批判思路,依靠通过分工来论证资本主义的价值维度的“恶”,从而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推翻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形态。我们能够看到,马克思的这一思路,虽然已经明显区别于历史唯心主义的问题式框架,他试图通过现实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运动来论证主体性革命所必须具备的客观条件,但是这样的论证在逻辑上只能达到“必要性”的层次,而非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而在对黑格尔历史哲学的理解上,由于马克思此时并不能正确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性内在矛盾的运动规律,因此马克思虽然能够正确地批判黑格尔历史观的唯心主义性质,但是对于他的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历史辩证法,马克思的理解依然是不够成熟的。

在《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与资本》这两个以经济学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于生产关系的理解,对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理解正在逐步向更为本质性的层次推进,但是这种进展是艰难而缓慢的。在《哲学的贫困》第二章的“第二个说明”中,马克思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未作区分而混用,并看到了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连,生产力的发展会推动生产方式即谋生方式的改变,从而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马克思说,以手推磨为代表的生产力产生了封建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而蒸汽磨所代表的生产力产生了工业资本家为核心的社会关系。马克思已经不再谈交往形式,而是看到了生产关系的历史性、暂时性,看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客观历史运动的线索,那么对于这一历史运动,对于“生产关系”或者“社会关系”,马克思又是作何理解呢?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第一章中提到:“现在我们来看看,把劳动时间作为价值尺度这种做法和现存的阶级对抗、和劳动产品在直接劳动者与积累劳动占有者之间的不平等分配是多么不相容。”[1]“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的对抗上,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的对抗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2]可见,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表现为阶级对抗,阶级对抗推动历史发展。而这一阶级对抗如何产生?马克思接着用罗马皇帝和贵族与罗马人民生活的鲜明对比作出例证,用资本主义社会中奢侈品与必需品的对比作出例证,很显然,马克思认为这一阶级对抗来源于对直接劳动者和积累劳动占有者分配之间不公平的激愤。正因为马克思是在分配—交换这一层面来理解生产关系,所以他仍然将“生产关系”与笼统的“社会关系”混用。虽然“生产关系”已经成为马克思分析历史的核心概念,然而他此时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一般经验现象层面。这种社会关系对抗性的根源在哪里?分配领域的不平等的根源在哪里?马克思此时并没有进一步追问,也没有这个能力。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又出现了“社会生产关系”的有趣提法。马克思说,经济学家将“资本”理解为积累劳动,即某种实体物,而马克思强调,物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才成为资本,“就像黄金本身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3]。马克思说:“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因此,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的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的社会。”[4]马克思在此处将“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作了一定程度的区分。为了生产而相互交换活动以及共同活动就是所谓的“生产关系”,而“社会关系”是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此时就是从相互交换活动而进行生产来理解“生产关系”。这依然还停留在现象层面。也因此,马克思将资本理解为一种社会生产关系的时候,也是从它与直接劳动、活劳动相互交换,从而实现“保存并增加其交换价值”的水平上来理解资本增值。进而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的不平等在于现象层面的资本与雇佣劳动的不平等交换。(www.daowen.com)

可见,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上的水平始终难以突破资本主义现象层面的分工—交换关系这样一种广义的生产关系的领域。而在《共产党宣言》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这一经济学思路对于他的社会历史革命理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统治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它在过去推翻了阻碍它发展的封建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5],而现如今:“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6]马克思认为,周期性的商业危机,就是这一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最明显的表现。为了阻止和克服商业危机,资产阶级“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7]。但是这种办法只是治标不治本,它只能说明资产阶级已经黔驴技穷了。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所一手创造的生产力,不仅造成了商业危机的恶果,还产生了将要利用这一危机来推翻其所有制关系的“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的发展,尤其是商业危机的到来,不仅导致了无产阶级的生活境况每况愈下,而且创造了无产阶级联合的现实可能性,当无产阶级意识到资产阶级的剥削,意识到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那么他们就会起来推翻现存的私有制关系。马克思此时的思路也从侧面印证了他对于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体力量的自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