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黑格尔的幽灵仍需深入批判

黑格尔的幽灵仍需深入批判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得不承认,事实上马克思此时解决问题的思路仍然是在黑格尔的框架之内。但是马克思与黑格尔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15]而黑格尔的国家理念是没有现实基础的。马克思会发现,黑格尔所建构的国家理论正是一种意识形态。其“教化”理论恰恰就是阿尔都塞所指出的意识形态的“询唤机制”。正是马克思这一时期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批判,使马克思将研究思路从政治国家的异化问题,落实到现实市民社会的矛盾之中。

黑格尔的幽灵仍需深入批判

不得不承认,事实上马克思此时解决问题的思路仍然是在黑格尔的框架之内。在黑格尔伦理精神的运动轨迹中,从家庭的原始同一性,过渡到市民社会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分离的状态,再过渡到国家中特殊性与普遍性重新统一的状态。而在马克思的思路中,他也认同市民社会是人的异化的私人状态,必须有一个能够体现扬弃异化状态的真正的人的本质的政治国家立于市民社会之上。但是马克思与黑格尔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黑格尔是从市民社会的经济关系出发,发现市民社会本身中孕育着能以普遍性而扬弃特殊性的内在契机,所以伦理精神可以直接从市民社会阶段过渡到国家阶段。而马克思从市民社会中的个体成员的角度出发,他看到现实状况中的国家制度始终由私有财产所决定,因此希望建立一种完全不同的、不受私有财产所决定的、人人平等的共和制的民主国家。当然,此时马克思没有意识到,这种所谓的能实现人的本质状态的民主国家也始终要受到经济关系的制约。因此马克思的政治理想与解放路径也仍是空中楼阁。

当马克思发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时候,马克思才真正发现黑格尔为什么是错的。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指出:“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15]而黑格尔的国家理念是没有现实基础的。现实的国家决定于特定的经济关系,或者说一定的阶级关系;不存在超越阶级关系的国家。马克思会发现,黑格尔所建构的国家理论正是一种意识形态。他规避了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的本质,而赋予其意识形态的伪装。他扬弃市民社会的特殊性所设置的种种环节都具有意识形态色彩。其“教化”理论恰恰就是阿尔都塞所指出的意识形态的“询唤机制”。当马克思达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深度时,他才能意识到,不仅黑格尔的国家理论是一种意识形态,他自己对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论设想也是一种意识形态。要想找到人类解放的真正途径,必须要从现实的经济关系入手。

《莱茵报》时期的政治实践让马克思深刻地意识到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现实欺骗性。建立在私有财产基础上的政治特权处处左右着国家制度。正是马克思这一时期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批判,使马克思将研究思路从政治国家的异化问题,落实到现实市民社会的矛盾之中。这使得马克思有可能超越过去的思路,不再空谈抽象的平等概念和民主国家。马克思开始不再像卢格等人那样,热衷于对普鲁士国家的政治异化现状的批判,而要从历史中寻找现实国家的真正基础。在《克罗茨纳赫笔记》的研究中,马克思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对私有财产与国家制度的关系的考察中。马克思已经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私有财产是政治异化的根源。马克思指出:“封建制度是基础牢靠的等级制。在这里财产统治着人,在现代社会里人控制着财产。”[16]当然,马克思对所谓的现代社会的理解并不深刻,后一句话应当理解为他对理想性现代社会的“应当”的展望。但是这一研究思路是值得肯定的。在对英国史的研究中,马克思还发现,“现代私有制的体系是长期发展的产物”[17],这一论断表明马克思不仅仅意识到了私有财产的决定作用,而且开始以历史的眼光研究私有制的形成。在对德国史的研究中,马克思看到:“土地所有制总是德国制度的基础”。这样的研究思路与马克思在稍后的经济学研究中的成果结合起来,使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私有财产与劳动异化问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稍后的《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清晰地指出在市民社会中,对私利的追求、利己精神的泛滥,使得人走向异化的私人状态。马克思说:“犹太人的社会解放就是社会从犹太精神中获得解放。”[18]可见,他已经不满足于对民主国家的抽象盼望,而希望从市民社会内部寻求人类解放的契机。而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就提出:“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到底在哪里?⋯⋯就在于形成一个被带上彻底的锁链的阶级,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形成一个表明一切等级解体的等级,形成一个由于自己遭受普遍苦难而具有普遍性质的领域[19]。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可见,马克思从市民社会中找到了无产阶级来承担人类解放的职责。这一解放的目标就是完成“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革命。当然,马克思此时的思路虽然从市民社会出发,但是由于他对市民社会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其中的个体的人的角度,而不是经济关系的角度,所以其解放路径依然是抽象的。

新的解放路径只能从经济学的研究中才能获得。只有研究了经济学,马克思才可能真正进入黑格尔的语境,而从黑格尔的体系之内找到批判黑格尔的真正突破口。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5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7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9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3页。(www.daowen.com)

[9][日]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

[10]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11]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占出版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12]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13][德]卡尔·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三联书店,2002年版。

[14]黑格尔:《黑格尔政治著作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10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

[16]《马恩列斯研究资料汇编》(1981年),北京图书馆马列著作研究室编,1985年版,第9页。

[17]《马克思主义研究参考资料》,马恩列斯著作研究会编辑出版部,1981年版,第12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8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