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走进丹柿小院,追寻花的足迹

走进丹柿小院,追寻花的足迹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方雅惠去年暑假,我陪女儿旅游,抵达北京的第一天,她就迫不及待要寻访丹柿小院。自此,素洁清雅的水仙花便年年报春在丹柿小院里。汪曾祺曾说先生的文章“俊得花枝助”,先生如此爱花,在百花凋零的冬末春来时节,案前定然不会少了清韵雅致、高洁的年花——水仙。胡老也是年年精心侍弄着南方寄去的水仙,或供案头,或送朋友,以花寄情、思念先生。您属于人民,是新中国文坛上的第一花——“人民艺术家”。

走进丹柿小院,追寻花的足迹

方雅惠

去年暑假,我陪女儿旅游,抵达北京的第一天,她就迫不及待要寻访丹柿小院。我知道,女儿是读了老舍先生的《猫》《养花》等文章,被先生字里行间洋溢的炽热深情感动,喜欢先生那风趣幽默、亲切率真、充满“京”味儿的语言,于是便急着去瞻仰先生,感受先生博大的情怀。女儿说,读先生的语言很轻松,很快乐。还有就是丹柿小院与我家还有着多年的 情愫。

丰富胡同,这个我打小就熟记的地名,穿过喧闹的王府井大街,很快就寻见了。幽静的小巷里,镌刻着“老舍纪念馆”的朴质木匾,赫然挂在十九号随墙的灰瓦门楼砖柱上,这就是老舍故居“丹柿小院”。一九七九年春,老舍夫人胡絜青坚强度过磨难,重拾画笔,画了一幅满载万物复苏春讯的《南枝图》,从这小院寄往南方水仙花的故乡——漳州,赠送给我父亲。老舍先生率真、平易近人,是那么热爱人民,热爱生活,每个受过先生关怀和帮助的人都深深为先生的遭遇震惊,更为先生的离去痛惜。父亲赞叹先生犹如家乡的水仙花 “不许淤泥侵皓素”,唯有以花来慰祭和感怀先生。自此,素洁清雅的水仙花便年年报春在丹柿小院里。

不巧遇到故居闭馆修缮。我们在馆前静静伫立,目光越过院墙,院内树木葱茏,绿叶成荫。先生与夫人在这座热爱的小院里种树莳花,写作绘画,用笔墨耕写了对北京的热爱,为人民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汪曾祺曾说先生的文章“俊得花枝助”,先生如此爱花,在百花凋零的冬末春来时节,案前定然不会少了清韵雅致、高洁的年花——水仙。正如胡老在给我父亲的信中谈及水仙花时说道:“我是连年案头供养的心爱物,老舍生前每冬必养的一种花卉”,我仿佛看到书案上的水仙嫩黄娇白清绿,点缀春景,先生伏案写着:“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卖水仙花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胡老也是年年精心侍弄着南方寄去的水仙,或供案头,或送朋友,以花寄情、思念先生。

一百多年前的那个春天,先生如报春使者来到您用尽一生去热爱去抒写的北京,庆贺春来。虽然未能进馆瞻仰先生,但从胡老送给我父亲的关于先生的文献画册和书籍中,已能深深感受到先生爱祖国、爱人民,满腔热情、孜孜不倦地为人民著书立言。读过先生文章的人都能感受到您的真实良知、朴素幽默,可亲可敬的平民情结。先生的品质如水仙高洁清正,文章的韵味如水仙香飘悠远。人民喜爱您的文章,敬重您的气节。您属于人民,是新中国文坛上的第一花——“人民艺术家”。我和女儿虽站在丹柿小院外,但依然感觉特别亲切,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我们默默地缅怀一代文学泰斗不平静的一生。临走前女儿依依不舍轻声念着“下次再来”。这是一代又一代的小读者怀着对先生的崇敬之情与大师的心灵相约。(www.daowen.com)

虽先生不在,然丹柿小院犹在,它是滋养世人的文学殿堂,依然牵动着五湖四海敬仰先生的心。先生是中国的,是世界的。

老舍纪念馆供图

老舍纪念馆供图

老舍纪念馆供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