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追寻丹柿小院的心之旅

追寻丹柿小院的心之旅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次偶然的机会,读到郝贝贝的《到老舍故居上班吧》,非常喜欢,也萌生了要去丹柿小院“朝圣”的念头。今年春节回国探亲,雪后初晴的一天,终于踏进了丹柿小院的院门。老舍先生心中的丹柿小院,异乡人心中的故乡,都是这样吧。

@唯食忘忧

老舍先生,大概是每一个北京人心目中的偶像。他笔下古都的温暖、古朴和精气神,没有人能超越。先生作品中诙谐的京味对白,热情的老北京人,古都美丽的瞬间,都让从小生长在北京的我认同与热爱。

很小的时候就接触老舍先生的作品,从母亲推荐给我的暑假读物《小坡的生日》,到每天中午都不曾错过的任宝贤先生演播的《牛天赐传》,仿佛整个童年都沾上了北平的蝉声树影,特别快乐的新加坡小朋友小坡和不大快乐的云城小朋友天赐,都好像自己的小伙伴一样熟悉。后来逐渐接触了更多他的作品,收集了整套的老舍文集,长篇短篇,散文相声,很多细节渐渐融进了我的日常生活,像我的一盆不怎么开花的小植物叫张秃子(《小坡的生日》里和小坡打架的小朋友之名,想象中头发不多),像一个不断复读的热心朋友被我称为八棱脑袋的(《牛天赐传》里一个无所不知的留级生,“全知”也是因为老留级),冬天喜欢用鲜红的卞萝卜养鹅黄的小白菜心欣赏,夏天必得想办法“捞回几条金丝荷叶灯笼水草”……更不用说先生笔下令人垂涎欲滴的吃食们——羊肉锅子,打卤面,肉丸子,甚至当笑话儿写的冻柿子花生米……简直处处都有趣,都令人喜爱。

去国近十年,在海外,对老舍先生笔下传神的故乡之美愈加怀念。我总在想,因为机缘和战乱,老舍先生先后在海外和异乡生活,先生笔下美丽的北平,其实也许更多是他思乡情怀的抒发(像《四世同堂》),因为只有身处异乡,对故乡之美的感受才会更敏锐,更清晰,也更深切。寒来暑往,他笔下的古都四季也陪我度过异乡岁月,春天“地上与河里的冰很快的都化开,从河边与墙根都露出细的绿苗来。柳条上缀起鹅黄的碎点,大雁在空中排开队伍,长声的呼应着”,夏天里“音乐化”的吆喝,十三陵的樱桃、杏、歪嘴小红桃、玉李和嫩藕,“到北海打个穿堂,出北海后门,顺便到什刹海看一眼……不肯坐下喝茶,而只在极渴的时候,享受一碗冰镇的酸梅汤”。秋天的“繁露晨霜与桂香明月”,冬天的“围炉闲话,嚼甜脆的萝卜或冰糖葫芦”……都仿佛一张一张熨帖到心里的故乡风景画,让身在异国他乡的我禁不住时时翻看,爱不释手。

一次偶然的机会,读到郝贝贝的《到老舍故居上班吧》,非常喜欢,也萌生了要去丹柿小院“朝圣”的念头。今年春节回国探亲,雪后初晴的一天,终于踏进了丹柿小院的院门。小院打扫得非常干净,张灯结彩,门口影壁上大大的“福”字,又像“梅”,据说就是胡絜青先生手书的,寓意多福。院子里老舍先生胸像旁还有桃花盆栽,将节日的小院点缀得喜气洋洋。因为过节,又是下午,没有见到志愿者,但是展室干干净净,展品丰富有趣。我细细参观了各个展室,查看每一张照片、手稿和卷轴。去回想先生笔下他的家,他的日常生活,老北京的一切,揣摩他离乡与回乡,远行与定居的心情。想着夏天应该再回小院看看,树荫里的院落,肯定又不一样。在丹柿小院的书店,居然还找到了熟悉的朋友——单行本的两本小书《小坡的生日》和《牛天赐传》,配有丁聪先生所绘的插图,连忙收藏,热情的工作人员还帮忙印下“丹柿小院”的红章,让这次“朝圣”之旅特别愉快和圆满。(www.daowen.com)

老舍纪念馆供图

离京返程的飞机上,一转眼又是天涯海角,抱着两本“丹柿小院”的小书,“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想北平》)

老舍先生心中的丹柿小院,异乡人心中的故乡,都是这样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