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鑫慧
即使是在几乎处处皆有出处的北京,东城区的名人故居也显得格外多。与那些分外热闹的景点相比,这些地方即便在五一、十一这样的日子,也并无多少搅扰。外面人潮涌动,车水马龙,一走进胡同深处,瞬间觉得整个世界安静下来。在寻觅老舍故居的过程中,我找到了理想中北京的样子。胡同里院墙上绿绿的爬山虎和老北京周正的四合院,最是动人。
老舍纪念馆两年前就在我的行程之中,奈何两年间虽来北京的次数不少,几次匆匆而过,没来得及去;去年终于有时间,却又不巧赶上纪念馆闭馆装修。今年终于在休假时圆梦,参观到了一直心心念念的老舍纪念馆。
老舍先生不只在北京长期居住过,老舍纪念馆也不只北京有,但我固执地认为,只有在北京这片土地上,才能真正见识与理解老舍笔下的小人物世界。他将对北京的爱与对旗人的洞察都融入笔端,让读者阅后为之所动。我是通过《四世同堂》知道了兔儿爷,第一次来北京时到处找能买到兔儿爷的地方,可以说,我对北京未曾谋面前的好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舍先生的诸多作品。
和大多数北京的名人故居一样,老舍纪念馆是个规整的四合院。听说老舍在世时在这里的生活很清贫,连书房的地板都是周总理关怀才铺的。如果从今天的角度看,在北京的这个位置拥有一座四合院,老舍先生要成为亿万富翁了。天真的幽默家老舍先生,应该不会介意我这个小读者这样的调侃吧。(www.daowen.com)
院中的两棵柿子树大概是老舍纪念馆最知名的两株植物了,这也是丹柿小院名字的由来。遗憾来的季节没能见到它们火红的样子,但也可以想象秋天时的盛况。看着这两棵树,心中想起几句不太恰当的古文:“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世事沧桑之感,古往今来大概都是相似的。这茂盛的柿子树,不知当年是否给老舍先生的猫提供纳凉的荫蔽?
几个屋子中有展示介绍老舍作品的展板,有手稿,还有生前使用的物品,摆放整齐的书房。想到这里是写出《茶馆》《龙须沟》的地方,继而又想到这里是《正红旗下》永远中断的地方,心中不胜悲凉。写作风格幽默风趣的老舍,竟会在人生的终点写下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剧。
在未完成的《正红旗下》中,老舍这样评价旗人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生命就沉浮在一汪死水里。”今天看来,这好像不仅仅是说旗人。走出这小院,我不忍再去想未完待续的《正红旗下》,只想从今天的北京城寻找老舍先生笔下的北京性格与北京人情味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