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再访老舍故居,感受文化之旅

再访老舍故居,感受文化之旅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秀渝三年前,我陪高考结束的女儿到北京参加香港高校面试,住在灯市口西街一个酒店,匆匆三日,竟然错过了就在酒店马路斜对面胡同里的老舍故居。今年五月,有机会与女儿再去北京,就计划好了再去住那个酒店,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带着敬仰之情来到老舍故居参观。老舍故居位于灯市口西街南北走向的丰富胡同19号,进了胡同很容易找到。这里不仅可以免费参观,还有学生志愿者介绍和宣讲,可以详细地了解老舍先生的一生。

再访老舍故居,感受文化之旅

李秀渝

三年前,我陪高考结束的女儿到北京参加香港高校面试,住在灯市口西街一个酒店,匆匆三日,竟然错过了就在酒店马路斜对面胡同里的老舍故居。我读中学时看了电影骆驼祥子》和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对作品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记忆深刻。今年五月,有机会与女儿再去北京,就计划好了再去住那个酒店,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带着敬仰之情来到老舍故居参观。

老舍故居位于灯市口西街南北走向的丰富胡同19号,进了胡同很容易找到。它是座普通的北京四合院,灰瓦院墙,黑漆油饰的门扇稍微有些斑驳,看上去是一座简朴的、充满浓郁北京味的小院。大门外有1984年被确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

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老舍先生的话 :一个伟大的作品,不但需要用热情去感动人,更需要一种崇高的理智去启发人。向右转是座砖砌影壁,中心贴个大红福字做装饰。往里走可以看到东、西厢房作为纪念性展室,向人们展现老舍先生当年的生活原貌,不仅有图书、字画木质家具,还有他的生活用品;通过大量珍贵的图书、照片、手稿及生前遗物等,全面展示了老舍先生的成长和创作历程,展示的老舍先生各个时期不同版本和各类文字的作品,仅《骆驼祥子》就有30多种译本,虽然展览规模不大,但足以让人领略到老舍先生一生的创作成就,进一步感受到他作品的独特魅力及对后人的影响。

这里不仅可以免费参观,还有学生志愿者介绍和宣讲,可以详细地了解老舍先生的一生。我去那天是周日,有几个家长带着小学生在参观,家长能有意识地带孩子来这里我在心里给他们点赞。

走出展厅,我细细打量着这个极为幽静、布局紧凑的院落,西耳房是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书桌对着东门,是硬木镶大理石材质的,摆放着老舍生前用过的眼镜钢笔、墨水瓶、烟灰缸、台灯收音机和台历等。老舍先生在这里生活了16年,度过了他的晚年并创作了24部戏剧和两部长篇小说,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推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创作的发展做出了重要 贡献。

其中《龙须沟》使他荣获了“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茶馆》成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保留剧目,并且曾代表中国话剧第一次走出国门,享誉海外。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死在北京,他写了一辈子的北京,老舍和北京是分不开的,没有北京,就没有老舍”(老舍夫人胡絜青语),可见老舍与北京是怎样一种感情了,难怪先生的作品里到处是北京的影子。(www.daowen.com)

北房前两棵高大的柿子树由老舍夫妇亲手栽种,至今仍格外茁壮。据说每逢深秋时节,柿树缀满红柿,别有一番诗情画意,因此胡絜青女士早年就给小院起了一个雅号——丹柿小院,真是非常有韵味。

这院子在王府井商圈附近也算是闹中取静,有围墙有树将城市的嘈杂都隔在耳外,不时有树上的小鸟愉快地打破它的寂静,一瞬间又飞走了。

老舍先生一生作品优质丰富却谦逊地称自己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但在人民心中却是一代文豪。只可惜先生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就被迫害致死,1966年8月24日早晨,老舍先生带着满身伤痕,怀着悲愤的心情离开了这个家。他向3岁的小孙女郑重告别:“和爷爷说再见!”然后义无反顾地跨出了家门,永远地离去,自沉于太平湖。1998年这里建成老舍纪念馆,后免费向公众开放。

快离开时在客厅里看见门口旁边的桌子上有一本游客留言本,上面有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留下的参观感言。

我想起外面墙上那两句话,心里百感交集,于是拿起笔在本子上仿写了两句话: 一个伟大的作家,不但需要用作品去感动人,更需要一种崇高的品格去启发人。老舍先生不仅用他优秀的作品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读者,而且用高尚的品格启迪了读者,这才是一个人民作家、艺术家最大的价值体现。愿先生的悲剧不再重演,愿先生天堂安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