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一个动乱时代下的丹柿小院

一个动乱时代下的丹柿小院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夜色渐浓,二十几个人挤在小小的展厅中,被有关老舍先生的图画与文字包围着,对照何老师的指导,一点一点改进。但我的脑海里始终有老舍先生住在这个小院时最美的画面:果实累累的树下是各色秋菊,屋内简朴干净,他正在换墙上挂着的藏画,胡絜青女士正摆桌上的果盘。透过老舍其人,我得以窥见一个动乱的时代,隐在一个小小的四合院中,被繁华与喧闹包围。

一个动乱时代下的丹柿小院

王紫伊

寒假期间班级组织了到老舍纪念馆讲解的志愿活动,受好奇心驱使与朋友一起报了名。原来对讲解员的印象很难说清,准确来说并没有过多注意他们,几年前在成都武侯祠也听了专业讲解,可终究是没往心里去,颇有些惭愧,于是自己也决意体验一下,期望着不一样的收获

培训当天寒冷彻骨,露在外面拿着讲解稿的那只手快要失去知觉,我和其他同学都缩在各色的羽绒服里,在不大的四合院中踱来踱去,口中念念有词。数九寒天中其他声音好像都被冻结住无法发出,这灰墙灰瓦的院落显得格外宁静。暮色渐沉,我们一组一组地尝试着,努力减少磕磕绊绊的错处。夜色渐浓,二十几个人挤在小小的展厅中,被有关老舍先生的图画与文字包围着,对照何老师的指导,一点一点改进。坐在晚上九点寥寥数人的公交车上,竟然找到一丝老舍先生作品中的北平印记。

整整两个下午漫长而艰辛的背稿,我坐着几乎不动,眼睛交替盯着窗外和手中厚厚一摞纸,可以说极为痛苦,可当我把那些老舍先生的人生经历和事件全都装进脑子后,我开始思考这位苦难中成长,苦难中离去的人民艺术家

老舍纪念馆供图(www.daowen.com)

到了讲解那天,开讲两分钟后,所有的紧张焦虑消失殆尽。我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只是尽量向听众呈现一个完整鲜活的老舍先生的形象,然而我的讲解还是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此十分感谢听众的包涵,最后对我们工作进行评价的时候更是爽快答应。于是在那个阳光都颜色惨白,有气无力的冬日午后,我在小院中感受到了温暖。最后一场结束,我走出纪念馆的黑漆木门,离开这位人民艺术家,着实不舍。又一转念,他永远在那里了,也永远会欢迎我拜访。

那写五彩小影壁上“福”字的人也已不在了,我去的时候更没有红柿挂满枝头。但我的脑海里始终有老舍先生住在这个小院时最美的画面:果实累累的树下是各色秋菊,屋内简朴干净,他正在换墙上挂着的藏画,胡絜青女士正摆桌上的果盘。书房墨水没用完,眼镜还搁在外边,台历却永远停留在他离去的那一天。我猛然惊觉,那个出生时险些夭折的婴儿,那个坚韧不拔的“小秃儿”,那个兢兢业业办学的校长,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的教授,那个孤身去往武汉日夜撰写抗战作品,后到美国讲演的作家,那个受到污蔑与侮辱的不屈之人,只给我们留下了他的无数文学精华和精神财富。透过老舍其人,我得以窥见一个动乱的时代,隐在一个小小的四合院中,被繁华与喧闹包围。

“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作的一切,我确是作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给我一块短碑,刻上: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老舍先生曾这样写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