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说教学设计案例展示

小说教学设计案例展示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鲁迅的文章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他们较为久远,内容又大多与当时复杂的社会现实有关,作品表达的思想也比较深刻,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并给予合适的引导。(五)教学流程展示1.第一课时教师导入,揭示课题。①教师出示提前交给学生的预习导学案。

小说教学设计案例展示

(一)课文呈现

《少年闰土》(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课文略)。

(二)课文解读

本文节选自鲁迅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又见识丰富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叙述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珍贵的友谊,表达“我”对他的思念之情。课文先描绘了记忆中看瓜刺猹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四件事,最后写了两人的分别和友谊。鲁迅的文章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鲁迅生活的年代离他们较为久远,内容又大多与当时复杂的社会现实有关,作品表达的思想也比较深刻,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并给予合适的引导。

(三)设计要点

围绕这篇课文,我们的课堂设计可以多关注以下几点。

1.作者及创作特点介绍

单元围绕着“走进鲁迅”这一主题,安排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两篇精读课文。单元导读写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点明了本单元的主题。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查资料、课中交流分享的方法来了解和认识鲁迅的生平、创作、思想及成就。

2.把握作者描绘人物的方法,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悟课文借事写人、表达情感的方法。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主的文体,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活动来刻画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少年闰土》节选自小说《故乡》片段,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课文先重笔墨描绘了记忆中看瓜刺猹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少年闰土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特别是文章开头,塑造了闰土月下瓜田刺猹的形象,突出了他英勇少年的精神面貌。对闰土展开语言刻画也是文章的一个重点,语言准确生动,富于个性化。

3.理清少年闰土讲述的四件事情,把握作者叙述的顺序

小说常用的表现手法就是客观冷静地叙述和描写,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应该掌握叙事类文章叙述和描写的方法,提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4.关心人物命运,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阅读有这样的要求:能复述叙事类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小说《故乡》写的是“我”“回乡寻梦”,却又带着失望与悲凉而离开故乡,字里行间体现出一个出走异乡的现代文明人对于故乡的眷恋,表达了一种难以割舍的深沉的乡土情怀。作者叙述中提到的一些内容,诸如故乡特别讲究的祭祀风俗、大户人家忙于做工的规矩、农村孩子捕鸟和看瓜的经历等,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特别是少年闰土形象,他见多识广,活泼可爱,勇敢,聪明,能干,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正是“我”理想中的阳光少年。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写11个生字,重点理解“祭器、伶俐、潮汛”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体会闰土在作者心中的美好形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了解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过自主学习、课堂朗读、分享、交流讨论、复述表演等过程,掌握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珍惜儿时友谊,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作者塑造少年闰土的方法,分析闰土这一人物的性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

第一自然段的描写方法及作用。

(五)教学流程展示

1.第一课时

(1)教师导入,揭示课题。

①看图片,听描述,猜人物。

师:“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位年龄有点大的朋友,想认识他吗?请看图片。同学们认识他吗?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的‘一’字……他是谁?大家知道吗?(学生回答)大家了解鲁迅吗?请大家把课本翻到单元导读页,上面有鲁迅的照片和简介,我们先来读一读,对鲁迅有个大致的了解。”(学生将课本翻至单元导读页,自主阅读)

②引入本课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的一篇作品《少年闰土》,这是鲁迅的小说《故乡》中的一部分。在这篇课文中,鲁迅向我们介绍了他儿时的一位朋友,名字叫闰土。他和我们年纪相仿,是一个健康、活泼、可爱的少年。请大家跟着我一起书写他的名字(板书:少年闰土),和他打个招呼吧。”(学生齐读)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的设计需要考虑单元导读的学习引导,整体把握单元学习的要点,了解跟鲁迅相关的知识点,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文学大师的敬仰。

(2)导学案反馈,交流感受。

①教师出示提前交给学生的预习导学案。

a.闰土是怎样一个少年?

b.少年闰土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c.作者是怎样刻画少年闰土的?

②学习委员主持分享交流会,教师点拨。

③学生自己提出较难理解的词语,随文理解或者查字典解决:允许、窜了、祭祀、忙月、五行、便是、无端、仿佛。

[设计思路]可以先给第三学段的学生设计导学案,让他们可以在课前完成,也可以在课中完成,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再通过分享让学生看到自己所长和所短,打开其思路。

(3)再读课文,把握篇章。

①快速读课文,感知课文的写作顺序。

师:“疏通了文章中较难理解的词语后,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一下文章的写作顺序。”

②朗读课文,按照课文写作的顺序把下面的四个词语进行排序。

(回忆)—(相识)—(相处)—(离别)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朗读,按课程标准要求朗读并提高朗读速度,在反复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叙事类文章的写作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4)读批并重,感知文字画面美。

①自由朗读,感受画面美。

师:“通过梳理文章的脉络,我们知道作者对闰土的描写是从回忆开始的。这段回忆,对于作者来说可谓刻骨铭心,难以忘怀。请大家轻轻地读文章的第1自然段,感知环境描写的特点。”

师:“朗读就是要读着眼前的句子,脑海中同时浮现出句子所描绘的景象。这一句为我们呈现了一幅色彩鲜明、优美无比的画面。大家感受到了吗?说说画面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和人物,画面是怎样的色彩?”

生:“景物有天空、圆月、大海、沙地、西瓜,色彩是深蓝、金黄、碧绿,人物是刺猹少年闰土,这些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月下英勇少年图。”

②感知人物描写,学习批注。

a.找一找第1自然段中描写人物的句子,思考作者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提醒学生抓住句中的动词来感受,“捏”“刺”两个动词写出了闰土刺猹时动作的有力和迅速,“扭”“逃”不仅写出猹的狡猾,而且反衬出闰土的机敏与勇敢)(www.daowen.com)

b.结合图片,交流文中少年闰土给你的感受,用几个词来形容。

c.学习批注。把阅读感受写在句子的旁边,这就是批注。

师:“我有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用这两个词来形容。(板书:机敏、勇敢)你可以写我写的词,也可以写刚才同学说的或者自己说的词,就写在句子旁边。”(学生自由选择批注的词语)

d.体会少年闰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美好之美景:月下(金黄)、沙地、西瓜(碧绿)。美好之少年:(银)圈、钢叉。

美好之刺猹:刺、扭、逃。

e.再次自读,读出少年闰土的机敏、勇敢。

f.对比朗读,感受环境的动态和静态美。

师:“下面,我们合作朗读这一自然段。你们读写景的句子,我来读写人的句子。景物是静态描写,用舒缓的语调;人是动态描写,用稍快的语调。动静相生,我们就来比比谁读得好。”

g.看插图,同桌互相背诵这一自然段。

[设计思路]课文第1自然段是一段环境描写,在环境描写中刻画闰土少年英雄的形象,这是作者记忆中最深刻的印象。在设计上以读为主,通过多次朗读感悟画面之美,捕捉人物的动作,感受人物非凡的英勇。在朗读中穿插看图片和批注,提高小说阅读的能力。

2.第二课时

(1)衔接导入,再识闰土。

①衔接导入。

师:“三十年前的画面,在作者的脑海中依然清晰无比,可见这份真挚的友谊在他的心中有着多么珍贵的意义。是什么原因,让那份回忆在经历时间长河的冲刷后,依然历历在目呢?又是什么,让两个地位悬殊的孩子,变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们继续学习。”

课件出示生字词,朗读巩固。

③找一找文中闰土的肖像描写,品味句子。

他紫色的小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a.他紫色的小脸,头戴一顶毡帽。

b.他苍白的小脸,头戴一顶毡帽。

④教师点拨,课文的描写塑造了年少、健康、天真、活泼的少年闰土形象,描写人物外貌时要结合人物特点。

[设计思路]第二课时先做衔接,再提出问题,从而引出第二课时的内容,之后找出作者对闰土的肖像刻画,跟第1自然段中的形象吻合。

(2)有感情地朗读,找找四件事。

①闰土到底知道哪些事?“我”不知道哪些事?自由读课文第5—18自然段,完成表格(表6-13),对比学习“新鲜事”。

表6-13 闰土知道的事情与“我”不知道的事情

②复述闰土给“我”讲的“新鲜事”。

a.注意抓住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

b.注意说话的语气,可以加上手势、微表情等。

③自选伙伴,合作演一演。

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伙伴组成学习小组,分角色朗读“我”和闰土的对话,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边读边做表情、演动作,从中揣摩人物的内心和情感,用动作、语气、神态等表现出“我”的好奇、佩服、自叹不如,闰土的聪明、热情、纯朴。学生交替朗读、表演,互相评议。

④课堂讨论。

师:“为什么闰土知道的,‘我’不知道?‘我’会怎么想?”

a.借助资料:闰土生活在农村,“我”生活在城市。

b.我对少年闰土的态度:羡慕、佩服。

c.少年闰土的特点:机智、勇敢、见多识广。

⑤总结少年闰土的形象。

a.见识丰富,重点体会并朗读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的话语。

b.聪明能干,重点体会并朗读看瓜刺猹、看跳鱼儿的话语。

c.活泼可爱,重点体会并朗读话语中带有“你”的部分,与相识才一天的小伙伴亲密无间、亲如一家的感觉,甚是可爱。

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的步骤比较多,主要针对“我”叙述跟闰土交往时闰土谈起的四件事。作者叙述中运用多种描写的修辞手法,刻画了少年闰土的形象。设计时采用朗读、填表格、讨论分享、角色表演等形式感受体验主人公的形象,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3)整理线索,学习叙事写法。

学生自己寻找、发现文中线索,梳理文章脉络。

①文章从“月下看瓜刺猹的闰土”开始,接着写“初次相识时的闰土”“给‘我’讲新鲜事的闰土”,最后写分离。

②发现:这其中有重合的地方,就是“月下看瓜刺猹的闰土”,出现在开头也是闰土给我讲的“新鲜事”之一。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③教师出示课件资料,介绍本课和《故乡》的关系。

(资料:短篇小说《故乡》是鲁迅1919年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现实。这次回到故乡,鲁迅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此时,章闰水已年过三十,满脸皱纹,面容憔悴,讲述了自己的悲惨处境,引起鲁迅深切的同情。鲁迅先生于是将这次回乡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深刻隽永的人物形象,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强烈对比,揭露当时社会对最底层劳苦大众的无情摧残,彰显出“一个用笔战斗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本色。本篇课文是小说中的一段插叙,题目《少年闰土》是编者加的)

④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倒叙的写法。

本篇课文节选的是小说《故乡》里的一段插叙。而我们研读的课文是从作者二十年后再次见到闰土以后所写的,先回忆少年闰土的形象,再写自己与闰土相识、相交,最后写分别的情景。

课文开头写美好的印象,是一种形象描写,结尾部分是作者的感受,是对闰土的印象、认识,做到了首尾呼应。

[设计思路]倒叙的运用是本课难点。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教师再加以点拨。

(4)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①后来,闰土走了,那么“我”和闰土所建立起来的友谊还能持续下去吗?“我”和他还会见面吗?会的,确实见面了,在三十年后。

②出示小说《故乡》中的中年闰土形象的图片及文字片段,激发学生课外探讨闰土变化的原因,并读一读小说。

[设计思路]对于名家名篇的阅读课,需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其阅读面,增加其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