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散文的优化教学设计与案例展示

小学语文散文的优化教学设计与案例展示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课文呈现《搭石》。对应课文的五个自然段,用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来统领,体现散文的行文特点。(五)教学流程展示1.第一课时情境导入,揭示课题。③出示家乡搭石图片,介绍文章背景。教师重点讲解“绾”字,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字和搭石的关系。

小学语文散文的优化教学设计与案例展示

(一)课文呈现

《搭石》(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课文略)。

(二)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通过描绘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等生活中的几个平凡场景,来赞扬家乡人们美好的情感,以及那些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

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围绕“快速阅读”主题安排了《搭石》《将相和》《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冀中的地道战》四篇教读课文,体裁各不相同。本单元的单元导读有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主要点明了本单元的主题是要求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另一部分是“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提示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三)设计要点

1.把握叙事性散文的特点

本文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体现了情景交融的特点。作者通过描绘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有以物喻人,通过静静地躺在溪水中被人踩踏的一块块搭石,赞扬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搭石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也有借助描绘温馨情境画面和细腻的刻画增强画面的美感,表现家乡的民风淳朴、人与环境的和谐美好。

2.学习本文形散神聚的结构特色

课文篇幅不长,全文仅600多字,但结构非常清晰、合理,分别写了“说搭石”“摆搭石”“走搭石”“赞搭石”四个部分。对应课文的五个自然段,用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来统领,体现散文的行文特点。

3.文中凝聚着浓厚的思乡情怀

一是“搭石”这个物的选择,意味着思念家乡的“情”,很好地把景与情相融在一起;二是描绘山区的风景,一条条小溪、一块块石头、一个个行人构成家乡一幅风情画,很有共性,是羁旅之人心中故乡的画面;还有家乡亲人的淳朴善良,弘扬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体现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读、书写生字,摘抄喜欢的句子,与同学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事物的美;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理解文中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中蕴含的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表演课本剧等方法,体会乡亲们淳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培养学生无私奉献、团结礼让的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把握关键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统领的画面美,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难点

理解“搭石”是如何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的。

(五)教学流程展示

1.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①课前谈话:同学们去过哪里旅游?觉得哪儿的景色最美?

②播放家乡美景图片,解题“外面的风景再美也比不上家乡美”。

③出示家乡搭石图片,介绍文章背景。作者刘章是当代著名诗人,他也觉得自己的家乡是最美的。刘章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溪水潺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在轻音乐中边叙述,边在黑板上画上小溪、搭石)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走进小村庄。

[设计思路]采用情境导入课文,比较符合本课写景抒情的特点。再通过出示课文的中心句,导入新课,把“搭石”和“风景”联系起来的同时,把作者和课文联系起来,学生能产生阅读兴趣和阅读期待。

(2)四读课文,感知课文。

①一读课文,读准生字、难字。

教师重点讲解“绾”(把裤子卷起来)字,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字和搭石的关系。(因为上工、下工、赶集、上学都得“脱鞋绾裤”)

②二读优美词语,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

a.教师课件出示: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个别读、齐读),在课文中找出它们分别出现在什么段落里。

b.再出示:招手示意、相背而行、理所当然(个别读、齐读),在课中找出用在什么段落里。

c.再出示:紧走搭石慢过桥。

师:“谁能说说这句俗语的意思?”(教师解释俗语的含义,即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它具有简洁、形象的特点,用在文中使文章更生动了)

③三读优美句子,交流感受。

④四读课文,读出感情,感受文字传达出来的美感,一起走进这美妙的画卷中。

a.仿佛看到树的影子倒映在小溪中,随着水波荡漾。

b.好像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c.仿佛看见清清的溪水漾起了粼粼的波纹,姿态柔美的人影倒映在水中,像画一样。

[设计思路]结合本单元的设置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设计“三读三思”,从字到词到句子再到课文,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有效解决生字的读音问题。(www.daowen.com)

(3)合作讨论,把握篇章。

①什么是搭石?文中怎样介绍搭石?

②在乡亲们摆搭石前,你看到了几幅感人的画面?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如何安排段落的。

预设:第一幅,摆搭石;第二幅,协调有序过搭石;第三幅,谦让过搭石;第四幅,背老人过搭石。

③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板书本课段落安排的层次:话搭石—摆搭石—走搭石—赞搭石。

[设计思路]这篇课文最能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五个段落看似没有关联,实际上都紧扣中心句展开。本环节的设计,能帮助学生学会快速看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4)巩固生字词,进行练字训练

①教师出示填字游戏课件,四幅画面对应相关的字词,让学生抢答填写。

②书写生字。

[设计思路]第一课时结束时,一般会进行综合识字训练,巩固学生所学的字词,同时完成课文的书写要求。

2.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画面美,体会语言美。

师:“一幅幅的画面那么美,同学们一幅一幅地读,带感情地读。”

①摆搭石的感人场景。

a.出示“上了点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b.指名朗读,质疑:读着读着,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善良)

c.理解“踏”字:这个小心的“踏”,踏了几个来回的“踏”,踏了又踏的“踏”,踏出这位老人的善良。

d.体会淳朴乡风。

师:“上了年岁的老人如此善良,你觉得中年人会怎样做呢?青年人呢?像我们这样大的孩子呢?(一身风霜的中年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这真是淳朴乡风,代代相传啊!‘无论’‘只要’这几个词读得比较好,像这样的词还有很多。读一读,你从这句话、这些词中体会到了什么?”(替他人着想)

②协调有序过搭石: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

a.指名朗读。

b.理解“协调有序”。

c.师生配合朗读。

d.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师:“这样协调有序的画面,真是让我们久久沉醉,请大家闭上眼睛(播放音乐,范读),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体会两个比喻:“像轻快的音乐”“画一般的美感”)

③围绕走搭石,作者又描绘谦让过搭石、背老人过搭石两幅画面,角度各不相同,读一读,感受那里的人们是那样的热爱生活,尊老成风,表现出人与环境的和谐之美。

④作者描绘的画面使用了优美的语言,具有音乐美、节奏美。学生感受画面的意境,配着音乐再一起读好这几个片段,像唱歌一样读出音乐美,像走搭石一样读出节奏美。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是课文需要解决的重点,写景散文的情境是由一幅一幅画面构成的,画面中有人物、景物,动静结合。作者运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画面,注重节奏,能启发想象力,有着诗一般的意境。这也是叙事性散文的特点。

(2)课堂活动,我来走走搭石。

①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石头来搭成一条路,并分成四个小组上台体验文中四幅画面,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

②结合生活中的遭遇,谈谈体会。

[设计思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课文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所以学会体验才知真假。课堂活动有助于学生参与课堂,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主旨。

(3)把握中心句,升华主题。

①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出了“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第2—4自然段)

师:“所以作者深情地写道──(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画满谦让、尊老的风景。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 )的风景。你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把这些句子画下来。此情此景,多么感人,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要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如果你当时正站在岸边,你准备用怎样美好的语言来赞美他们呢?”

②师:“搭石,仅仅是一块石头吗?不是。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搭石,连同蕴藏在搭石背后的为人着想美、谦让美、尊老美等,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仅仅是自然风景吗?不是。这样的美看得见吗?看不见。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但不变的是淳朴的乡风、浓厚的乡情。也许有一天,搭石会在家乡消失,但乡亲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中。”

[设计思路]叙事性散文描绘的景物也围绕一定的主旨来选取,围绕中心句展开学习,达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的目的。通过构建阅读话题,学生可以有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行思维训练、语言积累。

(4)关注写法,总结拓展。

①师:“本文的作者刘章,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山村,他觉得搭石上有情,有爱,有美,于是在1980年,他写出了这篇情真意切的精美散文——《搭石》。你能说说作者是如何把搭石的美呈现出来的吗?”

作者写出了看得见的美,即一道风景;看不见的美,即美好的情感。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像搭石上发生的那样平平常常的小事。它们虽小,却时时温暖着我们。

②作业设计。

a.摘抄文中你喜欢的句子。

b.写一写你发现的生活中的美。

[设计思路]小学低学段可以淡化文体意识,但是对高学段的学生来说,需要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因此,教师设计此环节能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脉络,提高其写作文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