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内容
小学阶段有不少寓言故事课文,诸如《亡羊补牢》《南辕北辙》《井底之蛙》等,常常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教学时需要让学生了解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例如,《亡羊补牢》一文中“亡”和“牢”的意思,这两个字所表达的意思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读书讨论,加强朗读指导,启发学生把故事中表达的意思读出来。
2.揭示寓言的寓意
由于缺少生活经历及受思维水平的局限,小学生往往不容易从具体情节和形象中去准确理解、概括寓意,因此,寓言教学中寓意的揭示就成了教学的难点。例如,有的学生读《坐井观天》后,得出青蛙应当跳出井口去看看的结论,就未能理解寓言的深层含义。
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清寓言的写作特点,使他们明白寓言的针砭所指,讽喻所在;再启发和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类比联想,列举一些与故事相类似的实际例子;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寓言故事和生活实例相类似之处;最后让学生归纳和概括其中的道理,从而理解寓意。这样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实现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概括出寓意。
3.把握好因果关系(www.daowen.com)
寓言故事反映的现象、揭示的道理,存在着内在的因果关系。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揭示事物与事物之间、现象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引导学生或推因求果,或溯果寻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故事内容、准确地理解寓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开展丰富的课堂艺术活动
在课堂中开展诸如漫画、戏剧表演、角色对话、续编等艺术活动,能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加深他们对寓言的理解。如:《守株待兔》一文,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井底之蛙》一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进行对话后动笔画一画;《守株待兔》一文,教师可以让学生续编故事。
5.抓住关键语句
寓言故事中的关键语句,有的直接揭示寓言中心思想(寓意),有的带有强调意味的重复句式,比如《自相矛盾》一文中,“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能戳得穿!”“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有的表现人物行为,比如《掩耳盗铃》一文中,“他就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那个铃铛。”有的表现人物神情和言谈,比如《会摇尾巴的狼》一文中,“狼终于露出了凶相,它咧开嘴,龇着牙,对老山羊恶狠狠地叫嚷:‘你这该死的老山羊!不快点过来,我就吃掉你!’”等等。讲清警语对发掘寓言的寓意有直接帮助,讲清描绘形象的关键语句,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印象,以便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