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文呈现
《卖火柴的小女孩》(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课文略)。
(二)课文解读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大师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之一。文章通过平静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课文先叙述残酷的现实(平安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写小女孩看到的五幅美丽的幻景:第一幅,闪亮的大火炉;第二幅,喷香的烤鹅;第三幅,美丽的圣诞树;第四幅,温和慈祥的奶奶;第五幅,搂着自己的高大美丽的奶奶。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街头。课文在写作上注重合理想象与残酷现实的对比,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不均、弱肉强食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三)设计要点
1.情节结构的安排特点
这篇童话故事按时间顺序来叙述,叙述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齐全,先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叙述小女孩上街卖火柴,卖不掉,接着五次擦火柴取暖,最后死在街头的悲惨过程。文章情节简单,内容安排层次比较清晰。应该引导学生把握好故事发生发展的脉络,复述故事大概情节,提高叙事类作品的阅读能力。
2.五次擦火柴,虚实结合
童话总是充满了幻想,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学习童话应该学会区分哪里是写实哪里是幻想。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在平安夜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因为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小女孩一天没有吃东西,她又冷又饿。她擦亮第一根火柴,看见了温暖的火炉;她擦亮第二根火柴,看见了喷香的烤鹅;她擦亮第三根火柴,看见了美丽的圣诞树;她擦亮第四根火柴,看见了久违的奶奶;她想让奶奶留在自己身边,擦亮了一整把火柴。然而,当火柴熄灭的时候,这所有的一切都不见了,小女孩就这样在圣诞之夜悲惨地死去了。这是文章的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五次擦火柴的差别,可以通过朗读和结合画面的形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现实与想象的强烈对比
一是“大”拖鞋与“小”女孩的对比,二是小女孩光头小脚与美丽的金黄的长发对比,三是过节的热闹氛围和又冷又饿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对比,四是四个幻想片段和冰冷现实的对比,突出了小女孩的可怜和命运的悲惨。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对比,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读本课13个生字及多音字“挣、几、喷”;通过语境、语感展开合理的想象,描绘幻想;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主人公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看图、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学习课文生字词,经历阅读、朗读、想象、讨论、练习等环节理解课文,把握情节发展,体会作家思想感情。
感受小女孩在困境中内心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懂得如何面对苦难,汲取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文中五次擦火柴引发的五次想象,体会作者的用意。
2.难点
对比方法在课文中的使用。
(五)教学流程展示
1.第一课时
(1)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①出示圣诞节与小女孩在寒冷中死去的画面,引发关注,引出课题。
②板书课题,介绍作者。
[设计思路]直击悲惨结局,给学生一种视觉冲击,再通过交流质疑,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2)自主阅读,随文识字;合作学习,整体感知。
①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②随文识字,阅读课文时认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饿、燃、烛”这三个字的读音及多音字“挣、几、晃、喷”;指导书写,重点指导“焰、裙”的字形。
③出示阅读提示题,同桌合作完成:“课文写一个圣诞节晚上,( ),一个小女孩( ),再写小女孩( ),最后写小女孩( )。”之后汇报,划分层次。
[设计思路]文章主要内容的划分与概括是三年级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设计时要特别注重层次性,给学生搭设一个梯子予以攀爬,采用填空式的阅读梳理方式,目的是逐渐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使学生完成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由易到难,使读书与说话训练得到有机统一。
(3)再读课文,感受形象。
①教师出示问题:文中小女孩都经历了什么?她是怎样的一个小女孩?(www.daowen.com)
②学生自读课文,划出关键词句。
③学生复述故事。
④师生交流。
师:“同学们在阅读课文时都读出什么了?结合相关语句,谈谈自己感受。”
a.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平安夜。特定的环境跟人物之间形成什么关系?(强调平安夜这个特定的环境,小女孩的可怜与平安夜的热闹氛围形成鲜明对比,为小女孩的死奠定基调)
b.文中什么地方描写了小女孩的肖像?(主要从她穿的一双大拖鞋、那头美丽的金黄色的卷发来感受作者对她的同情和喜爱)
c.为什么她不能回家?(因为没有卖掉一根火柴,没有挣到一分钱)
⑤教师针对重点的段落和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小女孩的可怜,之后进行交流,谈读后的感受。
[设计思路]通过朗读、勾画、谈感受,帮助学生体会小女孩的可怜,教会学生学会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2.第二课时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先出示小女孩图片,再次激发学生内心的怜悯之心。
师:“披着一头美丽金发的小女孩就这样在大年夜离开人世了,她在死前,手上还紧握着一把火柴,脸上带着微笑。同学们,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
[设计思路]以问题入手,既对上节课学习内容进行了回顾,又引出了本节课的学习重心,为下面的朗读、感悟、迁移奠定良好的基础。
(2)感悟幻象,把握重点。
①研读课文。
a.带着问题快速默读第5—9自然段,思考:小女孩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擦燃火柴时她看到了什么?
b.画一画描写小女孩的句子。
c.合作分享,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那些事物的原因,共同完成表格。(表6-7)
表6-7 小女孩擦燃火柴看到那些事物的原因
②理解句子。
师:“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a.学生谈自己的理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预设:对小女孩来说“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就是死亡,说明小女孩在那个现实世界中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死了才能摆脱寒冷,摆脱饥饿,摆脱痛苦)
b.师:“为什么死后的小女孩嘴上带着微笑?可见她活着的时候十分可怜与悲惨,说明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c.自由选择,练习朗读。
[设计思路]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本环节让学生在交流、分享中掌握学习方法,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也感悟了小女孩生活的痛苦和命运的悲惨。借助图片和朗读,更加深了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
(3)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深化理解。
①选学生上台片段表演(可以选开场时小女孩走在街头的情景)。
②分别出示五幅图画,让学生对照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五幅图景。
③理解文中句子。
师:“‘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句子中的两个‘幸福’怎么理解?”
生:“第一个‘幸福’较明确,指小女孩死之前,幻想到火炉、烤鹅、圣诞树和奶奶这些美好的东西;第二个‘幸福’指小女孩活在世上遭受饥饿、寒冷、他人的欺负,得不到亲人的疼爱,没有快乐和幸福,她的命运是悲惨的,她这样痛苦地活着不如死了幸福,但这不是真正的幸福。作者不说‘她曾经多么痛苦,她是在大年夜被冻死了’,是‘以喜写悲’。”
④指导练笔。
师:“如果小女孩来到我们身边,你会怎样关心、帮助她呢?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让学生自主选择情境,诸如大年夜、儿童节、过生日等)
[设计思路]本环节穿插两个课堂活动,即课本剧和口语练习,以此活跃课堂,让学生积极踊跃参与到课堂中,体验文中人物的内心感受,之后让学生对句中的两个“幸福”谈自己的理解,再回顾整篇文章,引导学生明白小女孩一次次点燃火柴,其实是在点燃心中的希望,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最后通过一个小练笔,学生学会去关心和同情一些弱势群体,增加其应对困难的勇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