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诗歌特点与教学策略的优化

诗歌特点与教学策略的优化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清明》为例。诸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等。

诗歌特点与教学策略的优化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练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集中概括性

诗歌是指用高度凝练的语言,集中地反映现实生活和诗人的独特感受。由于诗歌分行排列,篇幅短小,所以诗歌内容高度集中、高度浓缩,经常选择有代表性的场景来承载诗人的思想感情。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在教学时要多感受诗歌的整体画面,把握这个画面的景物组合,借助联想和想象,将诗歌的意象和表达的意境加以合理的扩展,使其表现的内容情感得以充实和丰富,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感情和意图。

以《清明》为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整体画面,它既写出了当时的天气状况,又描绘了人事活动和人们的心情。后两句则是一个特写画面,其中主人公与牧童一问一答的情形跃然纸上。它对现实的描写是凝练的、概括的,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2.形象性

诗歌在塑造形象方面也很有特色。这个形象包括诗中所描绘的诗人自我形象和诗中的景物形象。诗人的自我形象常常包括一些肖像、行动、神态、心理的描写,景物形象则融入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加以描写,常从形态、声音、颜色、动态与静态等方面展开描写,为强化形象效果使用修辞手法。

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全诗以景物描写为主,秋夜的江边,月落乌啼,清霜满天,满怀乡愁,孤卧客船,只有残败的江枫、明灭的渔火相伴,让人彻夜难眠,再加上深夜苏州城外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更衬托出游子的孤寂怀乡之情,此时诗人形象跃然画中。

3.抒情性

诗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诗人可以借助诗歌的各种意象和手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和联想。就其抒发的情感而言,是丰富多彩的,大致有如下一些情形。

思乡之情:诸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高适的《塞上听吹笛》等。(www.daowen.com)

离别之情:抒写离愁别绪、对友人的留恋、劝慰之情的。诸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等。

黍离之悲:多抒发感时伤世、物是人非之感。诸如刘禹锡的《乌衣巷》、姜夔的《扬州慢》。这类作品均表达对时境变迁的无限惋惜、悲叹之情。

怀古之情:这类诗歌很多,且大多借怀念古人或述古迹而言己志。诸如杜牧的《赤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及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报国之情:这类诗歌大多直接或委婉地抒写自己的爱国之情或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诸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陆游的《书愤》。

讽喻社会、同情百姓生活:诸如白居易的《观刈麦》《卖炭翁》及李绅的《悯农》等。

咏叹自然、寄情山水田园:这类诗歌多描绘自然风光的优美、田园生活的惬意,或抒写诗人渴望归隐的情感。诸如陶渊明的《饮酒》《归园田居》、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维的《山居秋暝》等。

4.音乐

诗歌是一种非常优美的文学表达样式,节奏感是诗歌最独特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教学时,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握好节奏、音韵,增强对诗歌节奏、韵律及美妙音乐的感受力,还需要通过合作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出诗的气韵和气势,读出诗歌的深层情感与个人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