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策略
1.研读课程标准
说课的理论依据主要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说课中处理教材的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1)掌握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首先,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其次,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新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放在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中加以阐述。
再次,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增强课程的生活化与综合化。注重教学过程的建构性、生成性、多元性,强调知识是主动构建的,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最后,注重营造一种新的课程文化。它把课程改革作为一种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注重时间上的全程性与空间上的无限性,并通过这种新课程,营造一种合作、对话与探究的课程文化。
(2)注重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几大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做到乐学、善学,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①教材功能的转变:从知识传递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②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③教学模式的转变:由封闭走向开放。
④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从教材功能到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变革,与此紧密相连的是评价方式的变革。当上述几个方面发生变化后,评价体系必然随之改变,否则就大头小尾或有头无尾,无从验证变革后的效果。教师明确了这些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为学生获得一个更加和谐的发展空间。
(3)提高运用新课程标准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一般包括总纲和分科课程标准两个部分。总纲规定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学科的设置、各年级各学科每周教学时数表和教学通则等,分科课程标准规定各科教学目标和教材纲要、教学要点和教学时间的分配、应有的最低限度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学方法和其他应注意的事项。
2.准确运用教育学理论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它是各教育学科的重要基础学科。根据其研究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普通教育学、各专业领域和特殊领域的教育学等。普通中小学的说课,主要以普通教育学为其科学理论基础。
普通教育学的内容一般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等。它所揭示的教育规律、原理和方法,为说课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教育观和教育方法论的指导。
教育学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它要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对教育进行综合性研究,以便揭示教育规律,说明教育方法,指导教育实践。说课只有在教育学的一般原理和教育方法论的指导下,才能逐渐实现其理论化、科学化、系统化,才能最终成为一门科学。说课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突出的理论性。这是说课与备课、授课等的根本区别。教育学的理论为说课提供了“为什么这样教”的科学理论依据。这一特点要求说课教师必须有一定的教育学理论水平,必须运用教育学理论去钻研教材,选择教法,确定学法,安排教学进程等。只有依据教育学理论指导说课实践,才能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使其符合教育学中揭示的教学规律和原则的要求。要突出体现说课的理论性特点,提高说课质量,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教育学理论,努力提高教育理论水平。
(2)严谨的科学性。这就要求以科学的方法传授科学知识。由于说课中要求说出理论依据,这就促使教师努力学习教育学理论,依照教育学中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的要求,力求知识的传授准确无误,做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3)鲜明的高层次性。由于说课的听课对象,不是接受教育的学生,而是具有高水平的领导和同行,因此,说课者要使自己的说课达到高层次水平,就要对教学的构思、教法的选择、板书设计、语言推敲等,比以往备课更精心,这就迫使教师努力学习教育理论,以充实自己说课的理论根据,这样才能使说课达到高层次水平。
(4)充分的预见性。教师要依据对学生知识基础和智能发展水平等方面情况的分析,对学生接受知识的情况做出较准确的预测。但预测是否准确,处理是否妥当,就要依据教育学理论。教育学中有关研究教和学之间关系的规律和原则,为教师的说课提供了说教法和学法的科学理论依据。
3.研究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包括研究知、情、意、行、兴趣、需要、才能、性格等发生发展的规律。心理现象属于人的内部心理活动,是人的精神生活领域,它与外界客观事物是对立统一关系,为各个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心理科学依据。我们要以心理活动的规律为指导,开展说课活动。
(1)说课要以认知心理活动规律为指导。说课中,教师既要充分运用并通过自己的感觉、知觉、思维和记忆等认知活动,去熟练透彻地掌握说课的内容,特别对教材内容要有清晰的感知和深刻的理解,并牢牢地保存在记忆中;又要把教材的教学观点和思想感情,化为说课者自己的科学信念和思想感情,即对教材要做到“懂”“透”“化”,才能通过课堂教学很好地教给学生。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整个教学活动也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各种感官,去掌握所学知识的认知心理活动;而教学的效果,也是学生认知心理活动的成果。教师应认真地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研究如何依据学生学习心理活动的规律,去引导学生感知教材并理解掌握教材,如:课前了解学生感知、理解教材的方法是什么,如何帮助学生解疑排难,等等。
(2)说课要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规律为内驱动力。说课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有满腔热情和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才能完成。要说好一节课,必须刻苦钻研,认真备课。教师必须把握课程标准,熟悉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并说出教学程序设计及其理论依据。过去,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当好演员,而说课要求教师不仅要当演员,还要当导演。正如《社会心理学》讲的那样:“一个人身兼几个角色,各方对它提出不同期待,他感到无法满足各方面的要求时,也会产生内心矛盾。”一开始教师都会怕说不好课,这种矛盾心理使部分教师认为说课是一件苦差事。
说课中的苦与乐,从心理学上讲,是心理学中情感和意志相互促进与集中体现的结果,它是开展说课活动强大的推动力。心理学不仅给予说课以有力的理论指导,还为开展说课活动提供强大的心理动力。
4.掌握教学法理论(www.daowen.com)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和教学的价值观念,它指向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求。
教学论给予说课更为直接而具体的指导。这是由教学论和各科教学法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决定的。说课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具有综合性,是教学理论的综合运用,一次说课,就是将全部教学理论具体运用到解决一堂课的教学问题之中的过程。说课的理论性特点决定了在说为什么这样教时,需要运用各种学科的理论作为依据,但最直接的是运用教学论。教学论为说课的科学化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说课除了要依据教学论有关教学目的和任务的理论来说本课题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外,还要依据教学论有关教学内容的理论说教材,依据教学方法的理论说教法,依据学习论说学法,依据课型和结构的理论说教学程序设计,等等。而这一切又都必须遵循教学论中的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体现教学艺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等。
教师如果能长期坚持说课,就可以通过说课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从而使自己由一个“教书匠”变为“教育家”。说课是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措施与途径。
(二)程序设计策略
按照一定程序科学地排列各项说课内容,是说课的脊梁。从说课顺序安排是否合理往往可以看出一名教师是否具有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缜密细致的思维风格和雄厚扎实的业务功底。当然,说课内容的顺序安排是没有固定模式的,但最起码要让听课者明白你此堂课的目标、内容、理念、策略、方法、手段,做到逻辑严密、层次清楚、顺理成章、思路明晰。内容要有详有略,不要面面俱到,重点内容重点说,难点突破详细说,理论依据合理说,以不损害说课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前提。说课在设计程序时可从下面几个层面展开。
1.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包括学生起点分析、学习目标分析、教学任务分析、描述教学环境等。教学总是在一定的起点上进行的,学习需要是指学生的学习现状与教学目标(或标准)之间的差距,是教学的起点。学生原来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是学生学习的起点。由于知识是前后紧密联系的,学科中蕴含着不同的思想方法,学生个体的学习起点不一样,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也不尽相同,所以教师要分析学生的知识准备状态,了解他们所具备的与新知识相关的知识掌握情况,关注在学习中所具备的认知加工和元认知能力,预先判断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便发现问题并确定在教学活动中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目标分析应从教学目标开始。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学目标应该围绕“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干些什么,具备哪些素养”等内容,描述所期望的现行的教学成果,而不是很远的未来。对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具体化,使其具有可观察性、可操作性、指向性、可评价性。
教学任务分析应把握“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不仅应该了解和掌握学科的概念、原理、思想方法,还应该对于知识的发生和发展有更多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接受式的学习,还应该是创造性的学习,学习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此外,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发展、问题解决能力也是学习任务的一部分。因此,教师不仅应该分析教学内容,还应该关注学生情感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同的教学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也有所不同。从师生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的教学心理,都是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师生关系是教学环境中的一种软环境,而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已从过去的“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学是在一种更为平等、民主、合作的状态下进行的,说课应该关注这种软环境的营造。
2.教学展开分析
教学展开分析就是展示整节课中教学过程设计的思路,关注的是课堂中的“教与学”活动的结构,以及为目标达成所采用的方法、手段(包括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措施,要体现出教师自觉的、有意向的、高效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学内容、师生行为、教学策略三个部分的有机结合。教学策略是教学目标落实的保证,也是课堂教学得以进行的前提。教学策略首先要求创设适合于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和使用适合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师提供的良好教学环境和采取的合适措施来完成个体的认知建构,同时必须对不同的课型和认识过程进行选择。
(三)情感策略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决定人的活动效率的重要心理因素,对说课活动具有积极的情感,可激发教师说课的活力,活跃思维,使教师精神焕发、朝气蓬勃,从而提高说课水准。在说课中,适当地运用情感,能调动听课者和评课者的情绪,使其受到感染,产生共鸣效应。
1.说课要有激情
激情是一种迅速强烈地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感。教师由于职业特点,具备冷静的理智、坚强的意志,如果能把对学科的态度转化为激情,合理地加以运用,就能克服困难,攻克难关,爆发出无穷的力量和巨大的创造性,成为说课活动的巨大动力。
2.说课要有良好的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续的情绪状态,它能影响人在整个行动过程中的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心境的作用是很明显的,积极向上、良好平和的心境可使人振奋,能把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说课要求说课者具有稳定的情绪,不急不躁,在说课中树立起坚定的信心,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充分地展示备课效果。说课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境,否则,无论准备得多么充分,也有可能发挥失常。
3.说课要有热情
热情是一种强有力的、稳定而深刻的情感,它可以左右整个人的身心,决定一个人思想行动的基本方向,成为一股巨大的推动力。巴甫洛夫指出,科学是需要人的高度紧张性和很大热情的。说课是一种新型教学研究活动,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专业文化知识,又要有较好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研究能力。说课的难度大,年轻的说课者对此经验还不够丰富,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要想较好地解决说课时遇到的问题,没有热情是无法做到的。因此,热情是参与说课活动的必不可少的一种情感因素。
(四)语言策略
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凭借语言来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语言的运用更多表现为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在教学活动中,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学生智能的培养、思想品德的教育,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正确与否,生动与否,是否具有感染力、号召力、震撼力都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密切相关。
教师教学语言艺术影响教学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准确、鲜明、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是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一环,从而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
教学语言是教师主要的教学手段。无论教学手段多么先进,教学语言艺术的地位和作用都是难以被完全取代的。在传统的、正规的课堂中,平均约有70%的时间是教师在讲话。一般来说,教师在进行教与学的语言活动时主要包括讲授、解释、讨论、提问、回答、复述、概述、修正或纠正等。此外,还有一些为吸引学生注意的讲话,以及表现彼此关系的表达,也是教学语言的组成部分。
教师通过教学语言艺术可以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交流对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心智水平的增长、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都有着积极的影响。教学语言艺术能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提升其思维、语言、审美等能力。
(五)列大纲策略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师用书上的内容,了解编者意图,不能自己想当然地确定教学目标,草草列出。大纲是在教师详写教案之前列出的一个大概框架,其中描述了教学的重点内容、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初步构思,以及讲课过程中所需要的素材。对于准备写教案的年轻的说课者来说,做这一部分工作不仅能使其对整个备课过程有明确的认识,还能使其避免在详细备课时落下细节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