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指南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指南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树立小学语文设计新理念1.立足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尽量设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的学习活动;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独立性,让每一位学生都平等地享受高质量教育。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也是教学过程将教学设计用于实践的依据。这些均可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指南

(一)树立小学语文设计新理念

1.立足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面向全体学生,尽量设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的学习活动;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独立性,让每一位学生都平等地享受高质量教育

(2)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学习有意义的内容,关注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包括不同形式课堂作业的设计和不同形式学习方法的选择。

2.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1)知识与技能目标:注重学习适应终身学习要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是加强培养学习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重视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中发现、总结、掌握知识的规律与学习方法,注重形成性的过程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综上所述,三维目标各有侧重,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协调统一。

3.树立教学方式的新理念

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接受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建立开放的学习观:主动性(激发兴趣,愉快参与);独立性(创造机会,独立学习);体验性(设计活动,人人参与);问题性(设置问题,促进探索)。

4.建立对话式的教学关系

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参与者、倾听者、欣赏者、鼓励者、促进者等。学生和文本关系的新定位:学生是文本的体验者、感受者、欣赏者、质疑者、拓展者、创造者,而不是文本的理解者、接纳者、盲从者。

(二)备课

备课是指教师在讲课前准备讲课内容。教师需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备课,选择合适的表达方法和教学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其具体的体现就是教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1.备课的前提

各门课程都是以教材为载体来展现的,备教材是备课的枢纽工程,其他课前准备都要围绕这个核心展开,而脱离了教材的教学活动不能称为教学活动,同时,不能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教学活动,也会导致教学内容产生科学性、思想性的偏差。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全面、深刻、准确地分析和解读教材。

首先,熟读教材。解读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必备环节。解读教材不仅要了解教材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呈现方式变革的含义,还要了解教材创作的深层逻辑。

教材包含两种意图:一是揭示文章主旨的作者意图,二是具有思想性和前瞻性的编者意图。教师既要把握作者的意图、理解写作背景,又要明白编者的意图,从当今时代主题的角度去理解文章。

教材是以定型化、规范化的形式把学科知识内容固定下来,尽管它在内容上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智慧,但它在形式上是简单、直白的结论。一方面,教师要认同教材所阐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同构;另一方面,教师又要根据自己的风格,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将教材进行还原、解读,重新建构,实现异构,产生超出预期的“增值效应”。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避免只停留在对教材文本表面的结论和表述的理解上,要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层价值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潜入知识的发现和再发现的过程中去。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备课时,要能读透文本,与作者一起思考;要能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住作者的思维过程。又如,在数学学科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教材中省略了的思维过程,立足于教材,展开讲解。

其次,仔细研读教科书,参阅相关参考书。教科书是每个教师必备的工具,教师可以从中了解本篇课文的基本概况,以及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分析和评论等。这样既可以对教师的课堂授课起一定的指导作用,又节约了教师查找资料的时间,还对教师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更多的视角。此外,教师还应当在钻研教科书的基础上广泛阅读相关的参考书,并精选材料来充实教学内容。

因为课本内容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无法满足中考高考对学生在知识深度、宽度上的要求,所以教师要在立足课本的基础上广纳信息来扩大学生的视野,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至于如何运用参考书,并发挥它的积极作用,这就得依靠每个使用者的正确使用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的施教方式也要随之改变,这样的学习必须依靠丰富的课程资源才能完成。过去那种只依靠教科书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的做法,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发展的需求。

2.了解学生情况

学情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体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也是教学过程将教学设计用于实践的依据。备课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发展。备课的关键是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理解、把握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注重素质教育。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基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有备而教。因此,备课时把握好学情,预设好学生在学的时候可能出现的各类情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熟悉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再要了解班级情况,如班风等;然后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教师通过学情分析,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方式有哪些准备,学生学习课本内容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这些均可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3.学习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依据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制定的,是国家针对基础教育相应课程制定的基本规范,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的培养;课程标准明确了课程基本目标的价值取向,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标准突破了学科中心,主张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地发展,为其终身发展打下了基础;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同时提供了典型案例,便于教师准确地理解课程标准,减少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明显偏差。

(三)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教学活动的指南,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从教学目标体系的分类层次上看,教学目标一般包括教学目的、学校教学目标、学科课程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多个层次。

1.教学目标的领域

每门具体的学科目标都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知识与技能,即每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即让学生了解学科知识形成的过程,“亲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学习,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等。

综上所述,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2.教学目标的表述(表3-1)

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因此,其表述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的表述既要明确具体,又要有准确具体的行为动词。

表3-1 教学目标的表述

续表

3.三维目标的实现

三维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三维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侧面。因此,课堂教学应该全面关注三维目标,并将它整合于统一的教学活动之中。

(1)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当今的课堂教学应当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之间相辅相成,有机结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采取这样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能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积累和梳理。

(2)在指导的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新课程标准是以学生的学为基础提出来的,淡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体现出来的。教师应当积极地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采取适当的学习方法。同时,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主动积极地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予以指导。

(3)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学生的实践过程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收集和处理信息、绘图、计算、测量、制作等实践活动。教师要注意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学生的实践活动都是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这一过程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和升华的正确渠道。

(4)利用课程资源实现三维目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非课堂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资源是按照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要求来配置的。非课堂教学资源包括图书、报纸、刊物、电视电影、网络环境校园文化、社区风俗、文物古迹、自然景观人文精神、国内外大事、学生的家庭生活和日常生活等。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的时候,要指导学生采用适当的学习方式,注意个人的情感体验,以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5)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培养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选择的能力和履行职责的能力,使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并能完成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中的任务。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

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学习主体,在具体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场景、学习范畴中,在个人的情感体验上,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并注意保护和开发学生独特的个人情感体验,让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过程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4.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兼顾目标任务的多样化

对每个学生来讲,他们各自的知识结构、人生经历、生活阅历、情感倾向、个性特色、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尽量让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任务多样化,让基础不同的学生都能达到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目标要求。

(四)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要确定教学重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分清主次,区别轻重,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1.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指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又称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整合起来,才能科学地确定教学重点。

其次,结合教学内容。教师不仅要深入钻研教材,弄清整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对所教授的内容做深入地剖析,理出知识的层次与联系,还要找出已学知识和后续知识与这些内容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好教学重点。

最后,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教师不仅要立足于教材,还要结合知识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教育意义来确定该内容是否可以作为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通俗地说,教学难点就是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落差的知识。教学难点的确立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材的难度。教材本身从内容、形式到语言都有难易之分。抽象的、宏观的内容,难度较大;具体的、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难度较小。其形式既有单一的,又有复杂的。其语言既有艰深晦涩的,又有简单易懂的。

其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学生,解决问题就容易一些;反之,就难一些。教学难点与学生的禀赋也有关系,反应敏捷的学生,解决问题就快些;反应稍慢的学生,解决问题就慢一些。

最后,教师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对可能出现的教学难点做出判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教师只有科学地了解学生,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

3.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1)突出教学重点。首先,详略得当,重点讲解。在突出教学重点上要舍得花时间、花精力。为此,在备课时,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重点和非教学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对教学重点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力求讲深讲透,使教学重点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备课时,教师还要备好教学方法,特别是要重视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引导学生在教学重点上进行思考、讨论和探索。

其次,板书条理清楚。板书要根据教学重点来设计,可以采用图文结合这种直观的方式去突出教学重点,可以针对教学重点内容设计插图或表格;可以详细地板书教学重点内容;还可以用彩色粉笔板书教学重点内容的讲授提纲和要点。

最后,采用练习应用法。练习应用法是指利用实践应用这类方式去突出重点。例如,针对教学重点布置复习思考题、练习题和作业;上练习课和复习课等。这类方式方法既有利于复习巩固基础知识,也有利于训练和掌握基本技能。

(2)突破教学难点。首先,详略得当,重点讲解。与突出教学重点一样,突破教学难点也需要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重点讲解。同时,放慢速度,加深记忆。在讲解教学难点内容时,教师应放慢讲解速度和教学进度,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余地,使其边听边思考边记忆边吸收。

其次,采用直观教学法。对于由于学生感到知识抽象和难以理解而产生的教学难点,教师可以采用加强直观教学、补充感性知识和经验这种方法加以突破。直观性教学手段,除了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外,还包括具体的实物、教具、模型、图片、图表、音像资料等。

再次,采用分解难点法。对于由于教学内容复杂而使教师难以讲清楚或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难点,教师可以采用分解难点、各个击破的方式加以突破。它要求将一个大的教学难点分解为若干个小的教学难点,然后采用适当的方式逐个突破,从而达到突破整个大的教学难点的目的。

最后,采用实践应用法。实践应用法主要包括上习题课、上复习课等方式。配以适量的精选练习题,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实际应用的训练,再加上教师及时、具体的现场指导,有利于调动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易于突破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既是一种战术,也是一种战略。在教学中,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既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又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课堂教学方法选择恰当,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学方法选择不恰当,则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或事与愿违。因此,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来说无疑是重要的一环。

1.选择教学方法需考虑的因素(www.daowen.com)

教学方法的选用必须以教学目标为轴心,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制约,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主要因素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师自身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学校的设备条件、教学时间等。

2.选择教学方法依据的原则

(1)教学方法能否有效地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

(2)教学方法能否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

(3)教学方法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4)教学方法能否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3.常用的教学方法(详见第一章)

(六)教学设计

一般来说,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实施的前期准备,许多教师把这个过程称为备课,但是教学设计和传统的备课从内涵到过程都有所不同。

教学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系统化过程。它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设计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理论、传播理论为基础,其根本目的是获得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学设计也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根据教学中问题范围、大小的不同,教学设计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层次,大致可以分为面向教师“教”的传统教学设计、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三类。

1.传统教学设计

此类设计主要面向教师的教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及知识点顺序。

(2)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以便因材施教

(3)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方法、策略。

(4)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媒体。

(5)进行因材施教,并在教学过程中做形成性评价。

(6)根据形成性评价得到的反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策略加以调整。

传统教学设计通常也称“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主要面向教师的“教”,其主要内容是研究如何帮助教师把课备好、教好,其教育思想倾向于以教师为中心。按这样的理论和方法设计出来的教学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活动进程的监控,有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也有利于学生全面打好各学科知识基础;不足之处是,由于长期“重教轻学”,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对书本、对权威的迷信,且缺乏发散思维、批判思维和想象力

2.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此设计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习,设计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情境创设——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情境。

(2)信息资源提供——提供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源(教学资源),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

(3)自主学习策略设计——自主学习策略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内在因素,其作用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达到自主建构的目标。

(4)组织协作学习——通过协作交流、思想碰撞、取长补短,深化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

(5)组织与指导自主发现、自主探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发现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也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其教育思想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特别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这无疑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其不足之处在于,忽视教学目标的分析,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3.教与学并重的教学设计

在建构主义环境下,教学设计应兼取教与学二者之长,并弃其之短,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设计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及知识点顺序。

(2)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以便因材施教。

(3)教学策略的选择与活动设计。

(4)学习情境设计。

(5)教学媒体选择与教学资源的设计。

(6)在教学过程中做形成性评价,并根据评价反馈对内容与策略进行调整。

环节(3)中已涵盖建构主义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自主探究等策略的设计。环节(4)和环节(5)中则包括情境创设和资源提供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混合学习”的新概念逐渐被国际教育学界所接受,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有自己的突出优点(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但也有自身的缺陷(不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推广与普及);而“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恰好与之相反。若能将二者有机结合,正好可以优势互补。教与学并重的教学设计,既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有利,还对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大有裨益。

(七)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

教学媒体既是教育信息的载体、基本的学习资源,又是教学系统的主要组成要素之一,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1.教学媒体的种类

(1)光学投影教学媒体,包括幻灯机和幻灯片、投影机和投影片、电影机和电影片等。这类媒体主要通过光学投影,把小的透明或不透明的图片、标本、实物投射到银幕上,呈现出教师所需的教学信息,包括静止图像和活动图像。

(2)电声教学媒体,包括电唱机、扩音机、收音机、语音实验室及唱片、磁带等。它将教学信息以声音的形式储存、播放、传送。

(3)电视教学媒体,包括电视机、录放像机、影碟机、录像带、视盘、学校闭路电视系统、微格教学训练系统等。它的主要特点是储存与传送的是活动的图像和声音信息。

(4)计算机教学媒体,包括计算机、计算机课件等。它能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实现文字、图表、图像、活动图像等教学信息的储存与传送,与学习者相互作用,并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计算机教学媒体联网后可以实现基于网络的远距离教学,可以开展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教学模式。

2.教学多媒体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一新的科技手段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渗透到教育领域。这一新技术在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功能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

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革新,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更新。假如教师在授课中不顾实际,任意拔高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或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势必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多媒体技术,并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亲自设计、编写课件,在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术的同时,掌握多媒体课件的编写、制作技术,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融入自己的教学之中,才能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优化教学效果。

(八)教学板书的设计

教学板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配合语言、多媒体技术等,运用文字、符号、图表向学生传播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教学板书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教学技能。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教学板书与教师的口头讲述相辅相成。即使在电化教学方兴未艾的今天,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板书也不可能被投影仪等设备完全取代,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现代电教手段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教学板书的作用,让学生手、眼、耳、脑并用,充分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板书一般表现为板书、板演、板画三种形式。板书是指教师写在黑板上的文字。板演是指教师在黑板上推导公式、演算例题等。板画是指教师在黑板上画的各种图形、符号和表格等。

1.板书的作用

(1)强化直观形象,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板书由于利用了文字、符号、图像的组合,在呈现时间、颜色差异等方面有独特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突出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好的板书,能揭示课堂学习的思路,突出教学重点,剖析教学难点,对教师的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板书轻松地掌握教学的重点,把握教学的难点。

(3)揭示思路,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板书准确地反映了教材中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学生把握了板书,实际上也就把握了教材的整体框架。教师将重点内容板书在黑板上,并将其驻留在学生的视觉中,达到再现、重复、巩固的目的。这对于学生理解和把握教材是十分有益的。

(4)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教学时间。板书运用简要的文字或图像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烦冗的语言说明,从而简化了教学过程。

2.板书设计原则(详见第二章)

3.常用的板书形式(详见第二章)

(九)布置作业

1.布置作业的原则

课程教学要完成教学目标,包括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教学目标。教师布置作业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同时,作业也是体现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布置作业、批改作业是检查教学效果、发现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布置作业是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包括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的布置。作业的布置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目的性。教师布置的作业,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助于落实“三维目标”。

(2)针对性。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注意精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练习题,使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搞题海战术。教材内的习题和各种课外资料中的习题不要一味地、不加分析地让学生全做。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必须确保一题对应一个教学目的,一项对准一个训练点,控制作业的总量。

(3)明确性。在布置作业时,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诸如卷面整洁、书写工整、留有空地、审题认真、步骤明确、绘图清晰、按时完成等。这些好的习惯是学生通过完成平时的作业不断养成的。它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系列考试中,上交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4)延展性。课本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因此,课内必须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读了课文《赵州桥》后,教师让学生去找一找我国一些古老的桥梁,比较它们与赵州桥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找一找与现代城市的立交桥有关的资料,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桥梁的建筑特点,也可以知道现代桥梁的先进性、多用性、科技性。这样的作业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师布置作业之后,要对其进行批改,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教师应该特别关注那些中等或中等以下的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要多指导他们完成作业的方法,帮助他们分析解题错误的原因,从而提高其完成作业的质量和效率。

(5)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趣的作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学生应摈除单一地抄写和背诵作业,从“作业就是负担”的心理解脱出来,在趣味作业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并以愉快的心情完成每次作业。例如,在学生学完一些情节性很强的课文后,教师可布置表演性作业,让学生自编自演,也可以把经典课本剧搬上舞台。

(6)开放性。新课程要求大部分作业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学生解答问题时要有一定的思考和实践。例如,阅读课的作业,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借阅一些图文并茂、幽默诙谐的趣味读物,便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得到提高。

(7)合作性。学生的作业没有必要独立完成,而是可以依靠相互合作来完成。例如,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合作,子女与父母共同阅读。这样学生不但能感受到老师、家长的关怀,还能更加热爱学习。

2.布置作业的要求

(1)提倡多样化。作业不以机械训练为主要目的,而是尽可能使作业形式多样化(“听说读写”、观察、调查等)、作业内容层次化(基础题、综合题、创新题等),要保证作业的高质量。

(2)注重能力培养。语文作业在注重基础练习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布置一些阅读、背诵、写作方面的作业,适当考虑扩大学生阅读量的作业内容。阅读题不得超过2道,写作题(300字左右)不得超过1道(阅读、写作题不得同时布置),例如,教师布置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则不得再同时布置其他作业。在有背诵任务时,教师要尽量减少书面作业。

(3)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鼓励布置创新类题目、一题多解题目、半开放题目,还可以考虑布置一些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教师要努力促使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进行更多的思考,并产生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望。

(4)内外结合。课堂作业应注重巩固新知,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吸收。因此,适当增加课堂作业和数量,可以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作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外作业则应提倡布置自主化、个性化的作业,不布置僵化、死板的作业;布置开放性作业,不布置封闭性作业;增强合作意识,变独立完成的作业为合作完成的作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