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是综合设计的前提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是综合设计的前提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通过语言来塑造文学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均属于文学作品。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也包含着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感受和评价。在封建社会早期,诗歌与音乐也有着密切联系。早期的文学批评也看到了诗、乐、舞之间的内在联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是综合设计的前提

除了为数不多的说明文和政论文之外,教材中大部分篇目都属于文学作品,即使是文言文,也以诗歌散文、故事等文体形式出现。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通过语言来塑造文学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均属于文学作品。教师在教授这些课文时,不能仅仅把它们当作普通的文章,还需要从文学的角度,结合文学形象的特点引导学生去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文学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它运用语言来塑造形象。文学的主要任务是塑造文学形象。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有着审美价值的自然和人文的图画。文学以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反映生活,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形象性。形象性是指艺术形象是个别的、具体的、生动感性的形式,如同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事、景、物一样,以其光、色、声、形或运动态势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显得真切而生动,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二是普遍概括性。文学形象能够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通过对特殊对象富有特征性的具体事物的描绘,以显示某种思想或者哲思。

三是情感性。文学形象能够表现、传达人的情感,以激发读者共鸣,促进情感交流。如果说形象性是文学艺术的外在标志,那么情感性就是文学艺术的内在品格。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也包含着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感受和评价。

四是审美性。文学形象作为审美信息的载体,可以通过读者这个接受者,反作用于社会,对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形成文学所特有的社会价值。(www.daowen.com)

根据文学作品建构审美意象的不同方式,文学作品可分为三大类,即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在小学课文中,叙事类的作品比较多,诸如叙事散文、小说、童话、寓言、故事等。

根据文学作品在意象建构、体裁结构、语言运用、表现方法等方面的不同,文学作品又可分为四大类,即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艺术的各个门类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但作为人类生活和情感的艺术再现或表现,它们又不乏相通之处。每个艺术门类都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它们就会从其他艺术中吸取营养,甚至同其他艺术结合起来并创造出新的艺术品种。这样既可以丰富和发展自己,又可以使整个艺术系统得到发展。这是艺术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童年时代,诗、乐、舞是三位一体的,用于祭祀和欢庆。在封建社会早期,诗歌与音乐也有着密切联系。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篇篇入乐的。早期的文学批评也看到了诗、乐、舞之间的内在联系。《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艺术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门类之间相互吸收、相互利用,甚至重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门新的艺术,这也是实践反复证明了的一条规律。例如,中国的戏曲既是文学和歌舞、说唱表演的结合,又吸收了美术的因素,可以说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文学性质的歌词和音乐性质的曲调之间的结合就形成了歌曲,电影的表现手段与绘画的造型方式相结合就形成了动画片。

在新媒体时代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传播方式和媒体形式不断涌现,多媒体将各种艺术捆绑在一起,使各种艺术正在突破原有的疆界,互相借鉴和吸取,融合在一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