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分析
信息时代,学生学习的途径和方式趋向多元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改革模式也一步一步地深入教学课堂,教师使用的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课堂讨论作为教学当中最能激发学生的手段之一,依然发挥着它的作用。但是,课堂讨论真正运用到课堂上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不少学校也会组织教师探究如何创新课堂讨论,切实防止形式主义和走过场。课堂讨论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论题方面
论题方面的问题表现为随意性大、深广度把握不准、缺乏探究性、与课文重难点匹配度低等问题。有些教师对于题目没有认真琢磨,没有从授课整体性上来设计,要么为了讨论而讨论,借此活跃一下课堂氛围;要么从课本上选现成的、明确的论题,从而使讨论失去了价值。
2.活动组织方面
活动组织方面的问题表现为缺乏预习、没有跟学生交代清楚活动程序、主要组员(主持和记录)没有进行系统培训等问题,致使有些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时没有进入学习状态;在讨论过程中,常常只有部分学生参与其中,讨论了一会儿就开始闲聊,讨论内容偏题、跑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缺乏必要的跟进和引导,学生自由散漫,学习效果较差。
3.时间安排方面
课堂讨论时间太短,小组讨论只是走过场就草草结束。
4.汇报总结方面
课堂讨论结束后,学生代表汇报的观点不集中,缺乏条理,教师的总结也很空泛,缺乏针对性。
(二)优化课堂讨论的策略
优化课堂讨论涉及教师的精心准备,也关系到学生的积极配合。
1.精心设计问题
课堂讨论的质量来自讨论内容的选择和确定。高质量的课堂讨论取决于讨论话题的有效设置。
(1)题目内容应以教学目标、重难点为依据。教师应选择能促进思考、有思辨性、能激发探究精神的题目,特别是焦点问题。这里所说的焦点问题:一是重点、难点、疑点,二是存在分歧的内容,三是容易混淆的知识。因为这些本身就是教学活动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也是最刺激学生思维、激发思维兴奋点之所在。(www.daowen.com)
例如,《将相和》(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一课,教师首先设问:“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在渑池之会上,赵王和秦王究竟谁战胜了谁?”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一下子像炸开了锅似的,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教师可以从练习里选择合适的题目。教材围绕单元双线提示而设计的“思考与练习”是编者提供给教师和学生思考使用的,如果题目紧扣重难点适用于讨论,就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适当修改后再使用。
(2)题目要有针对性。课堂讨论的目的是加深理解,解决重难点,经过观点的碰撞后达成共识。一般地,浅显的问题没有必要设计,过于深刻的问题可能只有个别同学参与,容易冷场。教师应根据文章的类型,设计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难易适中的讨论题。一是要针对学情,课堂讨论的问题内容贴近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二是要考虑到讨论的时间,预留6—8分钟,安排讨论几道题,要预见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三是要兼顾组员的安排,考虑组员能否合作完成这次讨论。
(3)问题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较强的洞察力,预见讨论的过程和结果。在信息时代,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媒体,课外阅读量增大,课余参加各种补习班,信息的获取途径相对较多,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讨论中,教师要适时进行有效的调控。因为小学生年龄小,讨论中会出现偏离主题的情况,教师需要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做好调整和引导工作。
2.精心策划安排讨论过程
课堂讨论整个过程的组织需要精心安排,让课堂讨论训练变成常规练习。
(1)讨论前,教师要分析学情。在组建学习小组时,教师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合理搭配组员,在各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做好指导和培训工作,最终形成固定的活动小组;同时,教师要考虑讨论应安排在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从课时推进的进程来看,小学语文课的教读课一般安排两个课时,自读课安排一个课时。第一课时的合作讨论属于基础知识认知阶段。在朗读环节,教师可以安排同桌之间互读互评;到了生字学习环节,同桌之间合作查字典、读写生字。第二课时安排的讨论主要针对教学重难点。对于讨论的时间安排,教师要结合整个教学进程来设计,如果时间太短,学生的讨论尚未展开就草草收场,不同的意见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表,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交流和争论的热烈场面也不会出现了。
(2)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巡堂,处理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积极地参与到小组活动之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3)讨论结束后,教师既要组织全班学生认真听取各小组的汇报,又要及时准确地回收全部信息,给参与讨论者以正确的评价。这实质上是又一次反馈性讨论,可以是全班性总评,可以是自评、他评,可以是面评,也可以是书面评价。它既是对学生个人智慧、集体力量、合作能力的一次检验,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4)课程结束后,教师要反思本次活动的成败优劣。
3.安排好预习,做好衔接工作
熟悉课文是课堂讨论的前提,课前预习是组织课堂讨论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学生只有课前在知识上、资料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中有话可说,更好地参与到讨论中。教师可以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按要求提示自学,帮助学生在课前掌握事实性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4.营造氛围,鼓励发言
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