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常见的课堂讨论类型优化方案:

小学语文常见的课堂讨论类型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讨论的组织方式来看,小学语文课常用课堂讨论的类型有合作式和非合作式。这四幅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贝”字的形态变化过程。第二自然段介绍了贝壳的两个作用:一是人们觉得贝壳很漂亮,很珍贵,喜欢把它们当作饰品戴在身上;二是贝壳便于携带,不易损坏,于是古人把它当作钱币。按两个课时来安排,教师可以在第一课时解决基础知识问题的基础上在第二课时设计课堂讨论:贝壳有什么作用?哪个同学能说出用“贝”做偏旁的字?

小学语文常见的课堂讨论类型优化方案:

从讨论的组织方式来看,小学语文课常用课堂讨论的类型有合作式和非合作式。

1.同桌合作讨论

合作式是小学语文最方便操作的一种方式,在一个课时中会多次使用。特别是识字课和拼音课,涉及的学习内容比较细碎,字词句、朗读背诵、查字典、写字等都可以与同桌合作,双方互相配合、互相评价、共同进步。阅读课一样可以运用查字典、朗读、完成讨论题等方式,你读我听,你查我记。

例如,《传统节日》(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这篇识字课文,以儿歌的形式介绍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七个传统节日。诗歌重在朗读,所以在朗读中可以设计与同桌合作,互读、互听、互评。

一是请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儿歌。(要求:在拼音的帮助下把字音读准确,难读的词多读几遍)

二是自读检查,相机正音。(要求:同桌对读、互评、正音)

2.小组合作讨论

在倡导合作学习的理念背景下,小组讨论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是比较受欢迎的一种形式,整个过程由分组、提出讨论题、展开讨论、组长汇报、教师总结来构成。

(1)分组人员。分组时,既可以按照教师指定的方式分组,又可以按照学生意愿自由分组。分组人员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6人。每组需要选出一位主持人和一名记录员,一般由任课教师指定,学生也可以自荐,还可以轮流担任。主持人和记录员需要培训上岗。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当自己听不懂时,请求对方做出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组织小组学习,并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

(2)讨论内容。为了更好地推进课堂教学,完成教学目标,课堂讨论的问题都是由教师设定的,每次讨论最好围绕一个主题,突出一个中心,设置2—3个问题,并且讨论的问题都要具体明确、难度适中,便于讨论。教师需要预设好讨论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并顺利完成讨论。近年来,很多地方教育部门组织学校教师探讨高效课堂模式,讨论的内容是不做限定的,由学生自由探究。这种形式比较松散,容易出现冷场或者不着边际的情况,给教师点评、总结带来困难。这两种形式都需要在教师教会方法,学生提前预习,并做好充分准备的条件下进行。下面是识字课《“贝”的故事》的问题设计:(www.daowen.com)

《“贝”的故事》(部编版二年级下册)一课,介绍了“贝”字的由来、演变和发展,共有两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了“贝”字的由来。课文中间的四幅插图,呈现了“贝”字的演变过程,从左到右依次为:实物贝壳图片、甲骨文“贝”字、小篆“贝”字、楷书“贝”字。这四幅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贝”字的形态变化过程。第二自然段介绍了贝壳的两个作用:一是人们觉得贝壳很漂亮,很珍贵,喜欢把它们当作饰品戴在身上;二是贝壳便于携带,不易损坏,于是古人把它当作钱币。正因为古人把贝壳当作钱币,所以带有贝字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按两个课时来安排,教师可以在第一课时解决基础知识问题的基础上在第二课时设计课堂讨论:贝壳有什么作用?“贝”字是怎样成为偏旁部首的?哪个同学能说出用“贝”做偏旁的字?这三个问题可以分开讨论,可以同桌之间交流,也可以四人交流,还可以活动小组展开讨论。虽然问题比较简单,但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既考虑了小学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又联系了生活实际,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3)时间。课堂讨论时间的长短要看具体情况,一般控制在6—8分钟。时间太长,会影响整个课程进度,使学生精力分散;时间太短,则达不到教学目的。其间,教师巡视各组,观察课堂讨论情形,提供必要的协助。

(4)汇报。教师在每组指派一名代表介绍本组的主要观点,学生代表在发言时,要吐字清晰、观点明确。

(5)总结。教师先综合归纳各组的主要论点,并进行点评,再指出各组存在的问题,形成要点,最后回归课堂。

3.班级讨论

班级讨论是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的一种形式,比小组讨论的范围要广。

(1)直接的班级讨论。这种讨论形式一般是与提问联系在一起的,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之后学生进行回答,既可以是自由回答,又可以是教师选定回答。这种讨论形式需要注意问题的难度不宜过大,因为学生思考的时间较短,学生的回答跟教师的期待值会有偏差,因此问题不能范围太宽,也不宜过多。教师不仅要引导全体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还要综合学生的各种意见,更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2)在小组讨论基础上的班级讨论。这种讨论形式是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先选派一名代表发言,小组其他成员再补充说明,然后各小组之间展开辩论,各小组成员可以为本小组辩护或向其他组提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